張居正的“朋友”裏,王世貞、高拱也屬於有思想或者獨立思考的人,他們在官場,也是比較坎坷的。
相比之下,張居正就很對路子。他老人家小小年紀就沉穩老成,不張揚、不輕狂、很嚴謹;外表深沉,但實際上又沒有自己的思想,對孔孟主義、程朱思想,特別是朱元璋的諄諄教導銘記在心、深信不疑。
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如果不是張居正這樣的幹部,那坐江山者也就不再需要這個製度了。所以說,張居正這樣的人和科舉考試很對路子,用現在的說法是,“皇和國家”需要的正是張居正這樣的幹部。
的確,少年時代的張居正就因為具有這樣的素質,為地方各級領導所看重。
在荊州府考秀才的那一年,荊州的知府李先生,一看這小家夥年紀不大就如此沉穩,喜歡得不得了。一問,知道他的名字叫張白圭,說是他出生那天院子裏忽然出現一隻白烏龜,所以家長給起了這個名字。李知府聽了,不禁搖頭,就很婉轉地說,這個名字嘛……好像和你的才幹、前途不相稱吧?又征求意見說,我給你改個名字怎麼樣?就叫張居正吧!
於是才有了張居正這個名字。
市裏的領導喜歡,雖然不可能開後門錄取張居正當秀才,但別的方麵還是可以關照的,比如搞征文的時候,就把他的那首小詩選上了。
這些征文彙集出來後,李知府作為一項抓教育、抓人才工作的成果,報給了湖廣省的省委書記兼省長兼高級法院院長——巡撫顧璘。顧巡撫是當時有名的文壇領袖,曾經在中央做過大官,後來因為批評大老板觸到了大老板的禁忌和隱衷,被貶到地方。這個人尤其愛才,對張居正的小詩裏透出的遠大誌向很欣賞,專程到江陵縣張居正家裏去看望,一看,小家夥真不錯,既聰明又沉穩,這樣的少年有培養前途啊!於是贈送禮物,還給他資助了銀子。後來張居正到省城參加鄉試,顧巡撫又專門設宴招待他,還把自己的小兒子也介紹給他,讓他們交朋友,又說了很多鼓勵的話。
想想看,一位飽經滄桑、閱曆豐富的老人,封疆大吏、堂堂湖廣省的“一把手”,不是為了做宣傳,也不是領導有指示有安排,就是因為賞識,就主動私下裏專門請一個家世貧賤的少年吃飯,這樣的事很可能超出當下國人想象的範圍了!
可見,張居正確實是和科舉考試對路子的,也確實適合到公務員隊伍裏來,各級領導都看出來了。
不能不說,領導還是有眼光的!
正因為張居正和科舉考試比較對路,他15歲的時候,和父親一起參加湖廣省選拔舉人的統考——鄉試,考了個第一名:解元。
順利的話,15歲中舉,16歲中進士是有可能的。因為全省統考後,第二年春天就是全國統考——會試,也叫春闈。張居正秋闈奪魁,當然有資格去參加春闈,說不定一鼓作氣,乘勝而上,不說中狀元,中進士是沒啥問題的。
可恨啊,都是遼王那小子,要祝賀張居正秋闈奪魁,請他爺爺張“保安”喝酒,結果把老頭兒給喝死了。這下麻煩了:按照國家的製度規定,子孫要替老人服喪,在此期間,已經做官的還要辭職回家,更別說去參加做官的考試了。
鉚足了勁兒要去首都參加統考的張居正,也就去不成了。
這一耽誤,就是6年啊!少年郎一天天長大,轉眼間就成大小夥子了,想法就多了起來……提親說媒、訂婚結婚,總之張居正有段時間就有些分心了,結果,等到下一次春闈,19歲的張居正去參加了,居然落第了。
當張居正落第回家的時候,可能他心裏對遼王的仇恨,又會增加一層。當然,他一定也進行了自我檢討,並痛改前非,等到下一次參加春闈的時候,22歲的張居正高中二甲第九名,和王世貞這些幹部子弟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了。
實際上,張居正是應該感謝第一次春闈的落第的。
為什麼呢?應了那句古話了,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啊!這次落第,是福是禍,很快就可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