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會就必須牢牢抓住(1 / 3)

嘉靖二十六年的春天,緊張的考試已然結束,尚未度過22歲生日的張居正作為新科進士,已經和同學們序齒完畢了。

厚厚的《序齒錄》上,是301個同學的基本信息。住在湖廣會館裏的張居正,躺在床上時或許會仔細翻看。這個時候,他未必能想到,這科進士不簡單,可以說人才濟濟,若幹個同學將在今後的數十年裏叱吒風雲、大顯身手。現在,這些新科進士還沉浸在歡樂中。

估計這個時候,王世貞在同學們中間應該是最活躍的,名氣也比張居正要大。畢竟,他家庭條件很優越,又喜歡且善於交際,聚會請客不在話下。但此時的張居正似乎有些心事。

“張老,你為什麼不和我們一塊兒樂和樂和啊?”王世貞問張居正,“有個飯局,你要不要參加?”

張居正隻是搖頭。

“乖乖,這老兄,城府夠深的啊!”王世貞一定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不錯,張居正心裏是有事,他牽掛著一件大事!

或許有人問:是不是分配的事啊?

畢竟,新科進士出爐後確實麵臨分配工作的事,就像當今的大學畢業生,不到“大四”心裏就毛了:即使國家包分配,分到天南還是海北?到工廠農村還是機關事業單位?不得找門路、托關係嗎?實在出身底層沒有關係可找的,更要東奔西走投簡曆、參加招聘會了。

新科進士當然也有這樣的問題:分配工作。此次分配,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仕途官運,遠遠比大學生分配工作重要得多!

但是,張居正心裏牽掛的還真不是這件事。

甚至可以說,所有的新科進士對分配工作的事,都不像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那樣上心,總體上說,他們對分配的公平性有信心。

政府的公信力會有這麼好嗎?涉及分配工作這樣的大事大家居然相信會公平?

這麼說吧,新科進士的分配有許多規矩,或者說公開化的製度設計,一旦進士張榜公布後,一看名次,差不多已經可以猜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了。

那就不妨來看看,組織上是如何給新科進士分配工作的吧!

按照當時的政治體製,中央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其中居首位的吏部,負責全國各級幹部的選任。新科進士分配工作也是由吏部操辦的。

吏部選用幹部有許多規矩,其中有一個規矩,就是每逢雙月舉行“大選”,簡單說,就是選拔任用一批幹部。

新科進士出爐後分配工作或者說安排官職,是通過大選進行的,謂之“進士聽選”。

按照慣例,新科進士出爐後,狀元、榜眼、探花直接授官——職務也是固定不變的。參加分配工作的,是二甲、三甲的進士。

分配是根據名次分批次進行的。

二甲進士依照排名,內授主事,外授知州。

主事,是各部司長、副司長領導下的一個領導職位,相當於現在的處長;州,有的直屬省管,有的還由府管,應該是比縣高些,比地級市低些。如果硬要和現在比,州相當於現在的省管縣級市,知州,就相當於副地廳級的市委書記兼市長兼法院院長。

那麼授主事和授知州是根據什麼呢?是輪的:按照名次,一批數人(比如5人一批或10人一批),前若幹名(5人一批是前4名,10人一批是前8名),分別授予各部主事;排在同一批後麵的,則分配到地方當知州。如果是5人一批,排第5名的,授知州;若10個人一批,排在第9、第10名的,授知州。然後,再按照名次排第二批,分配職務與第一批一樣。

就是說,是循環法。

三甲進士,同樣依照名次,內授評事、中書、行人,外授推官、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