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在給徐光啟暫時製取純堿實驗的時候,突然由實驗中一個中間產物碳酸銨想到了一件別的事情。碳酸銨也俗稱碳銨,這個碳銨很熟悉的名字讓他想起了他小時候在農村的一些回憶。
他還記碳酸和尿素是最常見的兩種含氮化肥,尿素肥效穩而長一般都是用做底肥,碳銨的肥效急而短則用來做追肥。不過碳銨應該肥效過於急,做追肥很容易施肥不當,把莊稼“燒”死,後來大部分莊稼的追肥也都使用價格稍貴的尿素了。不過有一種莊稼例外,這種莊稼根須很大,需要追肥的時候就是需要碳銨這種肥效很急的氮肥,這種莊稼就是玉米。
因為他小時候,幫家裏給玉米追肥用碳銨時,在他記憶裏非常深刻。一般都是兩個人一組進行,一個人拿鐵鍬剜小坑,另一個拿起一定數量的碳銨往小坑裏放。玉米的最佳追肥期就是大喇叭口時期,就是玉米天花長出來之前,這個時候玉米就已經比人還高了,加上這個時候正是天很熱的時,所以兩個人鑽到玉米地裏給玉米施肥是件讓人非常不舒服的事情。因為勞動加上天熱,滿臉都是汗缺又容易被玉米葉碰到臉上,玉米葉上邊緣一些小毛毛弄到臉上又癢又疼,還有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碳銨散發出那種刺鼻的氣味。
正是就有過這種深刻的記憶,讓反複念碳酸銨的時候,他想到了玉米。他記得當初學曆史課的時候,書上有說到玉米是明末傳入中國的,從菲律賓傳入到福建和廣東一帶。玉米雖然在他的記憶中主要是被家裏人做玉米粥吃的,不過他也聽村裏的老人們說過,以前玉米有可以磨成麵配上一些大豆麵做成窩窩頭吃的。
穿越前他記得玉米大部分都是被當做飼料和被用來製作酒精等工業加工了,可玉米畢竟是一種糧食,而且玉米還是一種非常高產的糧食。後世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之後,玉米不在是主要是食用糧食,可是明朝這個時候很多老百姓還在為吃飽飯而發愁。那麼如果可以推廣玉米種植,那麼就是大大提高農民的糧食產量。
雖然他知道玉米很多優點,可是他並不知道眼下玉米種植的實際情況。正在他發愁的時他看到了一旁的徐光啟,頓時眼前一亮。他之前看過徐光啟的檔案,記得他是徐光啟是南直隸鬆江府人,而他記得玉米最早傳入中國的地方就是福建等東南沿海,而且他還記得徐光啟曆史還寫過農政全書,雖然徐光啟現在有沒有寫成此書他不知道,不過想來徐光啟在農學上很有研究。既然這樣,朱由校就直接開始詢問徐光啟。
“徐愛卿是南直隸人吧?不知道你有沒有見過一種從西洋傳入名字叫玉米的莊稼?”朱由校問到之後,發現本來有些發愣的徐光啟猛然回神了。
“臣是南直隸鬆江府上海縣人,這些年來的確從西洋傳入不少莊稼,不過臣倒是沒聽說一種叫玉米的。”徐光啟本來正在看皇上做純堿實驗,被最後碳酸氫鈉晶體從液體中結晶出來而不解呢,沒想到皇上突然問起來一種莊稼,他的腦子稍微感覺有點跟不上,有點沒反應過來。
“你沒聽說過?”朱由校有點納悶。
他心說到,不應該啊,難道玉米這個時候沒傳入中國,還是徐光啟確實沒見過呢?難道是名字不對?他繼續給徐光啟描述玉米的情況。
“這個莊稼會長一人多高,成熟的時候會結一個棒子,然後棒子上會有籽粒。”他看到徐光啟露出思考的表情後,感覺真的可能是名字沒對上,然後他試著說了當初他老家玉米一種叫法,“這個東西也叫玉蜀黍。”
“哦,原來皇上說的玉蜀黍。皇上描述情況的臣就覺得好像在有印象,皇上一說玉蜀黍臣就知道了。玉蜀黍,臣當然見過。玉蜀黍傳入我國已經一段時間了,最早就是從福建和廣東東南沿海傳入的。據臣所知玉蜀黍現在福建種植的不少,因為福建有很多山,山裏有些地方不太適合種水稻,農民就開始種這個東西了。這個玉蜀黍,本草綱目中還記載,還可以入藥。”徐光啟不知道皇上突然提到玉蜀黍是何意,不過他還是把所知的情況都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