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在實驗室見徐光啟,在做純堿實驗的時候由碳銨想起來自己小時候關於玉米的經曆,就開始和徐光啟說起了玉米的事情。而由玉米說到了西洋傳入的一些莊稼,徐光啟向他推薦了紅薯。而朱由校由紅薯想到另一種農作物,就是土豆。
土豆的特點是所含澱粉很多,既可以做菜還可以當糧食吃。而且土豆很耐旱耐寒,現在大明境內的比較幹旱的山西、陝西、甘肅和海拔比較高的貴州都是很適合進行種植。尤其是陝西的陝北黃土高原和甘肅,常年雨水較少,容易發生旱災。種植小麥很容易因為幹旱而顆粒無收,出現餓死人的情況。土豆正好就可以進行彌補,即便是出現旱災,耐旱的土豆不會減產多少。讓這些地方的農民廣泛種植土豆,來充饑吃飽飯想來不是什麼問題。
朱由校記得明末的農民起義就是爆發在陝西,而當時陝西就是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在餓死很多人,農民感覺活不下去的情況下,於是揭竿而起。其實中國曆史上的農民起義很多,秦、隋和元都是被農民起義推翻或者瓦解掉的。誠然古代農民的思想很落後,他們的理想也很低,就是所謂“幾畝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農意識。所以一般來說,不是他們活不下去的話,他們一般是不會起義的。
畢竟起義的風險是非常大的,但是起義成功率缺非常小。一旦失敗下場就是誅九族,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會起義的。他們起義的情況的直接原因就是天災人禍,尤其是旱災引起的莊稼顆粒無收,出現大規模餓死人的情況。像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當初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父母哥哥活活餓死,之後去早飯起義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旦農民麵臨起義會死,不起義肯定餓死的情況下,多數人在求生的本能下都選擇去起義。民以食為天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讓農民吃飽飯這是國家想長治久安的第一要務。朱由校穿越前小時候是在農村長大的,聽過村裏的老人講述解放前42年大旱的慘狀,他很能理解這句話。
朱由校穿越到明末之後,一直就化解明末的詛咒,改變大明的命運。其中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讓他們能吃飽飯,從而避免農民起義是首要的問題。所謂攘外必先安內,農民起義問題如果可以解決掉就為改變大明的命運奠定了基礎。曆史上的明朝也是直接亡於農民起義之手,而非亡於女真。
而推廣普及種植土豆在朱由校看來,就是改善農民生活狀況讓農民吃飽飯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明末正是小冰河時期,氣候非常異常,表現就是氣溫整體變低,降雨變少。讓北方的確變旱變寒,尤其本來就降水稀少的陝西甘肅的確更是雪上加霜。而土豆的特點是耐旱也耐寒,正好可以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
朱由校心裏就有了主意之後,就詢問徐光啟,“甘薯,朕知道。回頭把你的甘薯疏拿給朕看看,如果可以的話,在進行全國推廣種植。另外,土豆這種莊稼你聽說過沒?”
“臣回去就把甘薯疏重新謄寫,好了以後臣會第一時間呈給皇上。”徐光啟聽皇上要看他的甘薯疏非常高興,甘薯疏他寫出來多年了,一直不被重視。當初寫好之後變石沉大海,沒想到皇上現在竟然對這些很有興趣要看甘薯疏。
不過皇上問的土豆,他想了想後才說道:“皇上說的土豆,臣想起來一種農作物,或許可能就是皇上口中的土豆。這種農作物,臣哪裏叫做洋芋。這東西也是從西洋傳入的,和甘薯類似,果實是長的土裏的。這種東西,福建浙江都有種的,不過比較少,都是種在閑地當菜來吃的。”
“對。朕說的這種土豆就是洋芋,它的確可以拿來做菜吃。不過它和紅薯一樣,也可以煮熟了當饅頭來吃,而且土豆更適合充饑。福建浙江種植這種東西,產量應該不太高吧?”朱由校聽徐光啟說福建浙江有種植很高興,畢竟這就意味著土豆種子不成問題了。
“皇上聖明,福建浙江種的這個土豆,產量的確比較低,尤其相比甘薯來說。所以人們一般都是種甘薯,不過因為土豆做菜好吃一些,所以依然有種植的。”徐光啟現在都有點目睜口呆了,沒想到一直皇宮大內的皇上,對這些隻在東南沿海才有的莊稼竟然是如此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