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皇上,小麥一般都是芒種前後成熟收割,收割一般持續到夏至。今天正好是小暑,小麥成熟的節氣早已經過去了。”徐光啟看皇上問就細心答道。本來這個些事情,該是戶部尚書來回答的,不過他現在是欽天監監正掌曆法節氣,農時也是他分內之事。
朱由校問小麥成熟是什麼時候,不但沒有引起大臣們的反感,反而讓更多的大臣有了好感。他們知道是徐光啟這個對農業家見過皇上後,皇上才決定去查看莊稼長勢,都以為是徐光啟向皇上鼓吹的結果。可能皇上隻是想走個形式罷了,不過即便是走形式,這個也是好的形式。
畢竟是皇帝親自到田地查看莊稼長勢,就算是走形式這樣代表皇上和朝廷對農業的重視。而受根深蒂固的重農思想影響大臣們,大多數也都樂於配皇上走這個形式。他們本來以為皇上到了皇莊之後,看看風景後,就回轉了。沒想到皇上還真到了田地邊上,還問起了小麥成熟季節的事情。
朱由校可不知道大臣們在想什麼,他聽到徐光啟的回答後,才意識到自己是糊塗了。自己認為五月中旬小麥應該是快成熟了,自己的記憶裏五月中旬是陽曆,而現在五月十八是農曆。徐光啟說到小麥成熟的節氣,他好像在後世記得也都是芒種前後收小麥。沒想到今天已經是小暑節氣了,馬上就要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日子了。
他抬眼望向田野,一道道的麥茬顯得格外醒目,然後麥茬周圍是一道道綠色。他走進彎下腰看,原來這一道道綠色是大豆的幼苗。田野上之上並沒有勞作的農民,因為他們已經在事先被通知,皇上視察莊稼閑人回避了。
朱由校彎下腰看著綠油油的大豆苗,很有是有親切感。大豆做成的各種豆製品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菜譜,有名的比如豆腐、腐竹、豆皮、豆卷等等。記得他穿越前去吃大排檔和串串香,豆製品要占很大一部分。大豆裏邊蛋白質非常豐富,對於中國這樣人口大國是人民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大豆雖然很好優點很多,不過他記得就是後世的大豆產量好像也不太高。
不過他還是有點失望,因為他四處看了看的確沒有玉米的蹤跡。玉米雖然相比大豆來說,實用方法就要少很多,不過玉米的產量很高,後世記得一般田地都可以達到畝產千斤。那麼對於現在更多人還吃不飽飯的大明來說,種植玉米更為迫切。
看到大豆也是如後世一樣直接就這麥茬種的,他不禁想到後世的玉米也基本都是“麥茬玉米”。麥茬玉米就是直接在小麥收割之前就種下,等小麥收割後,玉米苗正好開長,這樣就極大的節約了時間。就可以達到夏收小麥秋收玉米,小麥和玉米交替種植,交替成熟達到一年兩熟的效果。
朱由校又沿著路繼續查看,直到他看到一處穀子田,他聽了下來。穀子苗已經長的比較高了,但是穀子苗地裏並沒有麥茬,那就是說這個穀子是留的春地種的。所謂的春地就是,冬天不種小麥,讓田地歇息一季後,在來年春天再種上莊稼。一般來說春地種的莊稼,因為之前的地是歇著的,莊稼要比麥茬種的莊稼收成要好。
朱由校想到這裏,他想到了一個問題,明朝現在的耕作製度是如何的?
——————
下周連褲衩推也沒了,正式開始裸奔。還望書友們繼續支持,多推薦多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