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推廣種植玉米(1 / 2)

朱由校來到一片穀子地裏,看到是農民留的春地種的穀子就想到了明朝的耕作製度。不知道明朝這個時候北方的確是一年一熟還是兩年三熟,他就想找人詢問。隻是眼下並沒有農民在,他隻能問跟著的官員們了,他轉過身問身邊最近的劉一燝。

“劉愛卿了解這邊莊稼種植的情況麼?”朱由校問道。

“回皇上,臣是江西人,老家那邊以種水稻為主的,臣對北方這邊莊稼種植情況了解不是十分詳細。韓大人是北方人,應該比較了解。”劉一燝確實對北方這邊的莊稼種植的情況比較了解,不過他怕朱由校問的別的大臣,直接推薦的同是東林黨次輔韓爌來回答。

“那韓大人來回答吧。”既然劉一燝怎麼說,朱由校就順勢讓韓康回答。

“回稟皇上,臣是山西人。出身農家,對這些農事有所了解。”韓爌知道劉一燝這是不想給浙黨等人發言的機會,所以他站出來回答到。

“那你來說說,農民們一般都是種什麼莊稼的?朕看剛才那邊有麥茬的田地裏種的大豆,這邊沒有麥茬的種的穀子。種這兩樣影響冬天種植麥子麼?農民為什麼不統一種莊稼呢?”朱由校問的有點顛三倒四亂七八糟的,因為明朝這個時候沒有耕作製度這個詞,所以他試著去描述代替。

“這個臣倒是知道,那邊的大豆是在小麥沒收割之前就種下的,一般這種地呢叫做麥茬地。而這邊穀子之前沒有種其他莊稼的,農民叫做春地。這塊穀子地之前沒有種莊稼歇一冬天,春天種上穀子到秋天收獲,因為春地的莊稼種的早所以收獲也早,收獲穀子後正好種上小麥。小麥到第二年初夏成熟收割,在收割之前種上大豆,小麥收割後大豆正好開始開始成長。”韓爌頓了頓後繼續才繼續說。

“大豆秋天成熟的會相對比較晚些,因為相比春地裏莊稼麥茬地莊稼種的時間要晚。不過成熟晚不要緊,農民正好吧這塊地留作春地,第三年再在春天種穀子。這樣農民兩年內就可以收獲三次,比一般的隻種小麥或者隻種植穀子兩年都收了一季莊稼,現在近些年來這種種植方法為農民們廣泛采用。”韓爌對這些的確比較熟悉,說的也比較詳細。

朱由校聽了半天終於聽明白了,原來這個時候已經實行實行了兩年三熟耕作製度了,具體朱由校眼下看到的就是穀子-小麥-大豆連年三熟製度。他不禁感歎古人的智慧還是很厲害的,這三種作物輪作就是有它道理所在的。或許農民並不知道這裏邊的原理,但是他們可能就是完全通過實際的經驗的得出來了結論。

穀子需要的養分比較多,所以第一茬種穀子。穀子收了之後,種小麥時候是會耕地的,耕地的時候一般農民都會往地裏施之前用小麥穀子秸稈等漚的有機肥,所以同樣需要養分的小麥也可以得到滿足。第三茬選大豆就非常秒了,因為是在小麥成熟之前直接種的,所以沒法耕地和施肥。但是秒就秒在第三茬選的大豆,因為大豆與一般的莊稼相比有一個特點,它根部長有根瘤菌可以產生化學作用而固氮,自己製造肥料。所以一般大豆比較節省氮肥,而且還可以養地,讓地裏氮元素變多。

朱由校聽過韓爌講完除了感歎古代農民的智慧之外,還在想著他來看的本來目的。農民目前這種做法固然不錯,可是大豆和穀子產量都是不太高,和高產的玉米沒法比。結合目前農民的耕作的製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玉米代替穀子和大豆,由穀子-小麥-大豆兩年三熟變成玉米-小麥-玉米這樣的兩年三熟。不過最理想的還是後世的玉米-小麥-玉米-小麥這樣的一年兩熟耕作製度,隻是直接在現在推廣一年兩熟的耕作製度,他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畢竟後世各方麵的條件比現在要好太多了。

雖然是這種情況,不過他眼下並不想這這個問題上糾結太多,畢竟現在首要的是推廣玉米等新作物種植。雖然徐光啟對玉米很熟悉,這件事朱由校也交給了徐光啟負責。不過估計沒有直接問徐光啟而是問諸位大臣,就是想知道大臣裏是不是還有其他了解玉米的人,給徐光啟在這件事上多找些援力,但是他正在和韓爌答話,就直接韓爌了。

“玉蜀黍這種莊稼不知道韓愛卿聽說過沒有,朕聽說這種莊稼產量非常高,不知道在朕的皇莊種植效果會如何?”朱由校直接問韓爌道。

“臣也有所而聞,好像是從西洋傳入我朝的,臣在本草綱目這個醫書中看到一些情況。不過微臣了解的情況很少,也沒有實際講過玉蜀黍這個東西,微臣給不了皇上答案,望皇上恕罪。”韓爌的確沒講過玉蜀黍,莊稼這種東西可沒法可以隨口胡說,說他直接就來個不知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