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推廣種植玉米(2 / 2)

“啟稟皇上,玉蜀黍這個東西,臣比較了解。”看到東林黨人吃癟,一直伺機而動的浙黨等人終於找到了機會,而恰巧內閣大學士史繼偕的確了解玉蜀黍,終於等到了機會說話。

“哦,史愛卿了解玉蜀黍的情況?那史愛卿來詳細說說。”讓朱由校意外的竟然是浙黨大佬之一的史繼偕對玉蜀黍有了解。

“謝皇上,臣是福建人,玉蜀黍在臣家鄉話中也叫番麥,玉蜀黍由西洋傳入我朝最早的地方就是我們福建。福建因為山多,能種水稻的水田較少,這個玉蜀黍傳入之後,農民就開始在旱地種植。玉蜀黍這個莊稼產量的確比大豆等莊稼要高不少,隻是因為玉蜀黍也是粗糧,所以玉蜀黍並無法取代水稻的地位,所以成了水稻之外的農民們最重要補充糧食。”玉蜀黍因為是先傳入福建的,所以史繼偕的確有留意到這個新莊稼,他對皇上說玉蜀黍高產這個說法先給予了肯定。

“至於皇上問能不能在皇莊重視玉蜀黍,臣無法確切回答。不過,臣聽說之前徐侍郎在天津成功種植了玉米,既然天津可以種植想來北京應該也可以。”史繼偕的確對玉蜀黍比較留意,在史繼偕看來玉蜀黍就是福建的特產,一種鄉情讓他也對玉蜀黍上了心,所以徐光啟在天津這樣北方的確成功種植玉米這種一般很少關係的事情他也知道。

“啟稟皇上,臣也是福建人,臣對玉蜀黍了解的情況和史大人完全一致,玉蜀黍這個莊稼的產量的確比較高。”刑部尚書黃克纘這個浙黨還是史繼偕同鄉,當然要站出來支持了,同時他也想站出現顯示下自己的存在感,也想留下自己重農的好評。

這種場合皇帝身邊都是跟著史官記錄的,每個人大臣說了什麼人一般也會有所簡單記述,所以一般來說大臣們也都說話比較慎重,但是也都說話。要知道每個人都存在著,自己的一言就可以興邦這種想法的。

“徐愛卿既然在天津成功種植過玉米,你來說說吧,朕如果在皇上推廣種玉蜀黍如何?”朱由校看史繼偕和黃克纘在玉米這件事上推崇徐光啟,他就專門就問一遍。其實徐光啟對他說過在天津種植的情況,不過他現在問徐光啟更多的是想讓徐光啟說給其他大臣們聽的。

“啟稟皇上,臣的確在天津成功種植了玉米,而且產量還不錯。從前年開始,臣就是用玉米代替了穀子和大豆,用玉米和小麥交替種植,替代了現在農民一邊采用耕作方法。玉米的產量的確很高,一畝地的產量可達400斤,玉米一季的產量就相當於穀子加上大豆的兩者的總產量了。臣認為如果能在北方的確進行推廣代替目前的穀子小麥大豆這樣輪作的方式,糧食產量會增加不少。”徐光啟也知道皇上又專門問他是想讓他說給其他大臣聽的,所以他就多說玉米產量高這個事。

“臣在天津除了成功種植了玉蜀黍之外,還成功種植了甘薯。甘薯這種粗糧利用閑地可以種植,更重要的是一個地方如果遭受洪澇災害造成水稻小麥顆粒無收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種植甘薯來做應急糧。”徐光啟說完玉米之後,就想了他一直在想進行推廣的甘薯。

“看來玉蜀黍的確很不錯,如果真如徐光啟所言,那真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朕聽說由西洋傳入我朝不少像玉蜀黍甘薯這樣新的農作物,還有什麼洋芋、西紅柿之類的。既然這樣推廣新農作這件差事就交由徐愛情具體辦,內閣全力協助。”朱由校給這件事最後定了調子,依然還是讓徐光啟負責這件事。

徐光啟負責這件事,其他大臣倒是沒什麼怨言,畢竟徐光啟同時是個農學家這件事世人皆知。不過對於今天,浙黨因為玉米而皇上麵前出風頭,而東林黨自己則因為不了解玉米而落下風,東林黨的反應是不忿,浙齊楚三黨則個個很高興。

朱由校看這件事定了下來之後,就直接起駕回宮了。同時也讓大臣們早早回去歇息歇息,因為明天又是例行早朝的日子。

——————

今天一千收藏了,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和包容。書中難免有謬誤,有錯別字,有漏字,有病句的情況,我雖一直在努力改進,還是有大家的包容,讓我取得這個成績,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