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弈欣就拿著兩份蓋有鹹豐大寶(指玉璽)的國書來到外交總理衙門,一份國書是中文的,自然寫得辭藻華麗,氣勢磅礴,另一份上麵什麼也沒有,隻蓋有印章,打算填寫德文翻譯。弈欣將國書留給衙門裏他從上海“挖”來的德文人才趙家駒(杜撰的,實在找不到清朝翻譯官的資料)翻譯,接著又趕去普魯士商人斯庚德住的旅館,約他第二天下午兩點到城郊的暢春園談生意。
趙家駒原本是上海一家普魯士商行的買辦,被弈欣的親王名頭和總理衙門(以後省去外交二字)開出的四品京官吸引,跟著弈欣一起來北京。一直在總理衙門做到德國股股長,後作為副使隨郭嵩燾一起駐使德國(當然這是後話)。
拿到國書的時候趙家駒還暗暗給自己加油,這是自己到總理衙門的第一個任務,可能甚至是整個總理衙門的第一個任務,自己一定要認真完成,不能辜負皇上,恭親王的厚愛,要…(以下省略200字)。
可是,當他打開國書準備翻譯的時候傻眼了,國書寫的是駢四驪六、典麗堂皇,趙家駒也覺得寫的很好,真的很好,可他就是看不懂啊,他是在香港讀西式教育的人,哪裏看得懂這些進士出身的翰林們寫的錦繡文章。磨磨唧唧了半天才想起來找人幫忙,趕忙起身去翰林院想找個翰林來幫忙先把國書“翻譯”成他能看得懂的白話形式。可是他在翰林院找了半天,愣是沒人肯來,那些老進士們本來就看不起趙家駒這樣不是科舉出生的官,再加上是和洋人打交道,更是有多遠躲多遠。這下把趙家駒給急的呀,正在這時,倒有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翰林院編修主動要求幫他的忙。趙家駒在他幫助下按時地完成了翻譯並謄寫國書的工作,對他那個感激啊,謝了一遍又一遍。
這個翰林院編修就是郭嵩燾,道光二十年(1847年)進士,九年時間一直在京外為官,最近才在翰林院做了個小小的編修。他聽別人說有人在找翰林幫忙翻譯給普魯士王國的國書,經曆過鴉片戰爭的他對西方的看法比較客觀,不像其他人對西方那麼偏見,所以他主動過來幫忙翻譯。事情完成以後,趙家駒給恭親王上交國書的時候本著不能一個人占功勞的想法,就把請郭嵩燾幫忙的事告訴了恭王。恭親王聽完,尋思著這不就是老祖宗以前提到的“能客觀看待西方的朝中大臣”麼,老祖宗說這些人應該拉攏,那就把他調到總理衙門裏來吧,反正在翰林院九年了,也一直沒外放的機會。但是恭親王也沒有調動官職的權利啊,隻能把這件事告訴朱天行,讓他跟鹹豐說。結果朱天行一聽郭嵩燾的名字,樂壞了,這不是真實曆史上清朝的第一任駐英國大使麼?恩,是個可以培養的對象,於是他暗暗地在心底就把郭嵩燾定為這次出使德國的大使了。
回歸正題,第二天剛吃過午飯,恭親王就帶著國書來到暢春園的藏拙齋。朱天行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向他麵授機宜,教他如何怎樣的增加斯庚德的好感,怎樣如何的和斯庚德談生意,如何怎樣的壓低槍炮的價格,等等,一直到外麵有人報告稱一個黃毛鬼子求見。朱天行讓太監把那個黃毛鬼子領到藏拙齋來,自己又交代了弈欣幾點注意事項,才隱入內廳。
下麵是換算成現在的習慣,應該這樣描述這次會談:
京城時間下午兩點,大清帝國恭親王愛新覺羅•弈欣在京郊皇家園林“暢春園”藏拙齋會見了到訪的普魯士克虜伯集團代表斯庚德•克虜伯。雙方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就發展雙邊貿易,進一步發展兩國關係進行了深入交談,達成了廣泛一致。
愛新覺羅•弈欣轉達了鹹豐皇帝對普魯士威廉四世國王的親切問候。他積極評價清普合作取得的新進展,並對威廉四世國王多年來致力於促進清普友好、推動清普互利合作表示讚賞。愛新覺羅•弈欣說,清普同為受列強欺淩國家,都麵臨著發展民族經濟、增進人民福祉、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清方重視與普魯士的全麵合作夥伴關係,願與普方繼續保持高層互訪勢頭,增強政治互信,擴大戰略共識,深化經貿往來,促進兩國在各領域的友好合作,不斷密切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與配合,推動清普傳統友誼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斯庚德•克虜伯請愛新覺羅•弈欣轉達普魯士威廉四世國王對鹹豐皇帝的良好祝願。他說,普方深知訪問清朝的重要意義,相信此次訪問定將推動兩國合作邁上新台階。斯庚德•克虜伯讚同愛新覺羅•弈欣就發展雙邊關係提出的建議,並表示,普魯士視與清帝國的發展為機遇,願做清帝國的朋友,希望進一步擴大兩國在經貿、能源、投資、基礎設施以及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合作,以更好地造福人民。斯庚德•克虜伯重申普魯士將繼續堅持一個清帝國政策,支持朝廷早日完成剿滅叛匪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