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為環境支配(1 / 2)

我是一個身世最不幸的人,早歲喪母,在小學隻讀得兩年書,命運又踏進了黑暗的境遇——因患病而致失聰。當時還未滿十齡,幼稚無識,不知道前途困難。荏苒光陰,忽忽十載,我已長成了。因環境刺激太深,使我活潑愉快的性情逐漸改為深思抑鬱,覺得所處的境地十分危險,一切希望事情都成了不可能,失望悲傷到極點,常感著生存的無意識。但我理智很強,不甘為環境支配下之弱者,終想尋找出路。

我很愛讀書,在形體上縱然受了殘疾的束縛,思想上還能活動,故而處境愈痛苦,對於文字的感情亦愈深。現在唯一的誌向,為就性情所近,力所能及,專心致力於一二種學術上的研究,俾獲精神上的發展,不致為完全虛生。然求學問必須刻苦用功自修方可,尚有數種困難,無法排除,略述於下:

一)現在我還過著家庭生活,日無暇晷,家人對我又不甚疼愛,倘在將來,困苦更深。

二)無學識優長的近親可資指導質疑,閉起門來讀死書,能有幾許進益?

依上述難點,要求學非能自立和有人指導不可,但我住在鄉間,見聞較狹,乏人相助,要做工亦無下手處,敢詢在京滬杭一帶,有無殘廢救濟機關可以助人設法(如有請以地址見告)?更望能得一二同情女友,可以彼此互助切磋疑難,貴刊讀者甚多,未必竟無一人與我同情,故特冒昧懇請錄登《信箱》中,所述多偏於感想方麵,措詞無次,望先生原諒,如肯於謬誤之點予以教導,尤為虛心歡迎。

蘇晉英

答:蘇女士此信哀婉懇切,悲惻動人,原函除書法仍未脫女子的筆跡外,文字方麵,記者未有一字之修改,照舊登出,女士自謂“在小學隻讀得兩年書”,“當時還未滿十齡”,可見得益於學校教育者極有限,即就如今計之,據她所說,也不出十五六歲的幼年,乃能有此文筆,就女士處境之苦與受厄之甚觀之,不能不說是可敬可佩的成績。困心橫慮,反能促成異常的成就,此種顯例,我國曆史上不乏其人,即世界史上亦然。女士自謂“處境愈痛苦,對於文字的感情亦愈深”,實得諸甘苦經驗最為感人之語。朋友之義重在互相督促,俾獲愈益進步,不宜多所獎譽,致萌驕滿之心,此意記者非不知之,惟覺女士謙抑虛懷固已流露於字裏行間,尤以女士處境之難與用心之苦,所以記者願竭一點微誠,直率言之,希望對女士或許有些許精神上的慰藉;且就一般人言之,可見境遇盡管困難,而真能努力者,並非毫無成績可言。

談到此處,記者本想即開始討論女士所提出的問題,但轉念細思,覺在未討論女士所提出問題之前,尚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意思,要十分鄭重提出奉告女士及與女士處相類的環境而亦“不甘為環境支配”者。區區認為最最重要的要點是:果有誌戰勝環境者,必須具有相當的忍耐力與自衛力。我們所需要的忍耐力與自衛力,與所處環境的困難程度實為正比例;環境愈難的,戰勝環境所需要的忍耐力與自衛力亦愈大。我既認此點為異常重要,願乘此機會略加以說明。所謂忍耐力,似乎比較的易於明瞭;即問題愈難者,解決的手續往往愈麻煩,經過的時間也往往愈長久,故欲解決難問題,必須能夠忍耐麻煩與時間上的相當經過,否則就是沒有能力解決難問題,休想解決難問題;更莫怨自己不能解決難問題!所謂“不甘為環境支配”者,質言之,即欲戰勝環境,再質言之,即欲解決困難環境所給與的困難問題。如沒有解決難問題所需要的忍耐力,即不能解決所欲解決的難問題;既不能解決所欲解決的難問題,即不能戰勝環境。所以果有誌戰勝環境者必須具有相當的忍耐力,否則必為環境所屈伏。

其次請言戰勝環境所需要的自衛力。困難的問題,我們隻可許它引起我們的考慮,而不可許它引起我們的愁慮,如此則環境雖逼得厲害,我們的身心雖因力謀對付困難而不免疲乏,但精神鎮定,內心寬泰,不致因此內傷,勿忘俗語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便是對付困難環境時的自衛力。昔者曾滌生致陳舫仙書,有謂“閣下此時所處極人世艱苦之境,宜以寬字自養,能勉宅其心於寬泰之域,俾身體不就孱弱,誌氣不至摧頹,而後從容以求出險之方。”又曾氏複陳舫仙書,有謂“古人患難憂慮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聖賢之所以為聖,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寬,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我覺得這些話幾於字字金玉,也就是我所謂有誌戰勝環境者所不可少的自衛力;否則先自氣壞,甚至急死,必為環境所屈伏。(上期本刊《每周大事記》中所載性急自殺之王女士,即此類之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