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讀生活書店出版的《一位美國人嫁與中國人的自述》和《一位英國女士與孫先生的婚姻》,其中譯者所加的按語,具見提倡小家庭排斥大家庭的熱忱,殊佩卓識!近讀《東方雜誌》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樓桐蓀君的《中國家製之過去與未來》一文,字裏行間,提倡大家庭製,可謂不遺餘力,說來亦頭頭是道,其中尤以經濟方麵的理由很充足,所以鄙人亦表幾分同情。
但是鄙人每察實行大家庭製的親友家中,莫不弄到大小失和,尤以婆媳兩方麵時聞勃奚之聲。蓋我國的老太太們,生就這副腦子,太特別了,自己生的兒子,癩痢頭的也以為是香噴噴的,媳婦總是人家生的,美中每有不足,不惜吹毛求疵。甚焉者以為死了幾個媳婦,實在算不得一回事,好在家中有了錢,便可另行擇娶,無關緊要。她們生就這種腦子,誠高深莫測不可思議者也!乃蔣夢麟氏主張五十年內保存大家庭製(見樓文),鄙意適得其反。我想中國的教育是這樣的不普及,中國的老太太們又那樣的頑固,五十年內我們還要竭力提倡獨立的小家庭,反對集居的大家庭!姑俟教育普及了,人民的思想革新了,然後實行樓氏所主張的“集居獨立”,庶免許多流弊發生吧。
笑 槃
答:天下無絕對盡美盡善的製度,不過兩害取其輕而已。大家族製度中婆媳妯娌之常常傾軋吵鬧,或至少彼此暗鬥,強者暴戾恣睢,弱者吞聲飲泣,為各人所常見的顯著事實,無可諱言。遇著這種情形,除分居外無其他徹底辦法;預防這種情形,除分居外亦無其他徹底辦法。關於大家族的此種現象,樓君在他的那篇《中國家製的過去與未來》一文裏也承認,他說:“中國婦女向來是被摒於教育之外的,見聞極為狹陋。所以婆媳,姑嫂,妯娌種種相互間的衝突和爭鬥,真是中國舊式家庭的家常便飯。而所爭大都是些毫無意識的極小事情,偏要相持不下,弄得全家皇皇,完全失去了天倫間應有的樂趣。”他把這種“家常便飯”完全歸咎於婦女沒受教育,但是我們又見過不少受了教育的婦女們,在大家族裏也不免製造種種的氣給人受,或受家裏別人製造的種種的氣,可見是製度問題,不全是人的問題。原來僅有父母子女的一個人家,老太太盡管沒有受過教育,並無多大吵鬧,一旦娶了一個媳婦,住在一起,便漸漸的彼此間要發生意見,如媳婦娶得多幾個,也住在一起,彼此間的意見更厲害,同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老太太,何前後判若兩人?
從經濟方麵說,樓君說:“中國的大家庭,每每容易養成子弟的依賴性和惰性,這固然是不經濟的地方。但就一般的生產及消費而言,卻是家庭越大,就越經濟。”養成子弟的依賴性和惰性,樓君也認為是不經濟的,我以為這種不經濟就不可小覷了。講到一般的生產及消費,說是“家庭越大就越經濟”,我也以為未必盡然。我國的大家族,十八九是生之者寡,食之者眾,也就是樓君所謂“依賴性和惰性”的表現,在“生產”上有何經濟之可言?就“消費”方麵說,“合消”比“分消”似乎可以較省,但實際也沒有這樣的簡單,家族中的當權者往往因愛憎的作用,緊的緊,寬的寬,老太太尤其溺愛小兒子,任他浪費,其他分子看得眼紅心恨,亦得浪且浪,不稍顧惜,比之小家庭尚知自己替自己省的也許反而不經濟。就退一步說,經濟上確可省一些,精神上的痛苦既受不了,亦覺得不償失,養不起小家庭的,寧可遲些組織,不要揩大家族的油,自討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