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 縊太後歸束唐室 戀妻嬸斷送晉朝(3 / 3)

柴皇後有一兄子,名榮,深得皇後歡心,皇後欲收為養子,屢與太祖言及。太祖不忍違後意,便令榮改姓郭氏,封為晉王;朝廷百官皆知晉王,將立為太子。次年,太祖忽大病,群臣都不得進見,人心惶惶。深宮傳出詔書,令晉王聽政。不久太祖逝世,榮立為世宗皇帝。

此時忽有北漢後代子孫劉鈞,自立為王,舉兵直犯周朝京城。世宗大怒!自統大軍,至高平迎敵。兩方兵士大戰,未數合,那周朝右軍將樊受能先領騎兵逃亡,右軍兵一齊潰散,紛紛投降劉鈞。世宗看了,更是憤恨!便躍馬當先,親冒矢石,領兵血戰。世宗身旁有宿衛將趙匡胤,見皇帝如此奮勇,便回顧同伴道:“主危如此,吾等豈可坐視!”

便自統二千人前進,奮勇殺敵,士卒亦喊殺助威,立敗敵將,殺敵兵萬人,劉鈞乘夜逃去。當夜世宗與趙匡胤露宿營中,君臣甚是歡樂!皇後符氏,聞天子陳兵在外,便帶領宮中女兵數百人,出至郊外,迎皇帝回宮。

那符皇後原是符彥卿之女,初嫁與李守貞之子李崇訓為婦,有一相士,見符氏麵貌,歎為天神,說當為天下之母。李守貞大喜,便自言道:“吾婦尚能母儀天下,況吾一堂堂男子乎?”

便稱兵反亂。終被周太祖攻破城池,李守貞夫婦自焚而死。守貞子崇訓,先持刀殺死弟妹,又欲殺符氏。符氏躲在夾幔中,崇訓四處尋覓不得,外麵兵已破門而入,崇訓也自刎而死。亂兵闖入內堂,符氏持劍危坐,大聲叱退亂兵道:“吾父與汝主為兄弟,何得無禮!”

太祖聞之,便令人送回母家。後柴後收世宗為養子,太祖便娶符氏為世宗婦。世宗為帝,符氏亦立為皇後,那相士的話,果然大驗。這符皇後生成剛強性格,在宮中每日教練女兵,教成個個精熟勇敢。世宗甚是看重她,遇有國家大事,必與符皇後商議,帝後愛情極深。今聞知皇帝露宿在外,便親自去把皇帝接進宮來。皇後每日幫助皇帝,在宮中管理國家大政,國勢便日漸興盛。獨有北漢劉鈞,固守晉陽,自稱漢王,不肯降服。

當時戰將中惟趙匡胤,最是有勇有謀。世宗便命趙將軍帶領六萬人馬,出清流關,倍道進攻,直攻至滁州城下,守將皇甫暉斷橋死守。趙匡胤躍馬過河,猛力攻城。皇甫暉在城上高聲道:“人各為其主,請退三舍,俟我兵飽食而戰。”

匡胤笑而許之,待城中兵士開城出戰,匡胤兵齊進,生擒守將,奪得滁州城池。世宗慮匡胤獨力難支,便令匡胤之父趙弘殷,統領一萬人馬,在後策應。當夜弘殷兵至滁州城下,傳呼開門。匡胤在城中傳話道:“父子雖至親,城門則王事,不敢亂啟。”

命至天明,始放他父親入城。趙匡胤這次立了大功,世宗拜為大將軍。趙將軍得勝回朝,世宗常郊迎十裏勞軍。趙將軍與世宗,並轡入城。

當時朝廷中,惟一柴守禮十分跋扈,官為光祿卿,而權壓百官。這柴守禮原是世宗的生父,子為人君,父為人臣,已是大失倫常之禮。守禮也自恃為皇帝生父,與當時將相王溥、王晏,在各處遊樂,依勢淩人,京師地方,人人側目,呼之為十阿父。十阿父嚐至京師酒家,酒醉,殺死店中夥伴,地方官不敢按向。獨趙匡胤直言敢諫,在世宗前奏稱光祿卿柴守禮,在外依勢淩人,殺戮無辜。世宗明知守禮有罪,但因彼此是父子之親,便也不忍過由殊求,隻暗地令人勸守禮辭官回家。世宗為守禮建深院大宅,又為廣置姬妾,使守禮安居享受,亦略盡人子之孝意。

當時世宗因北方契丹,常入寇中國,因道路阻塞,無法追擊,便先命親軍都虞侯韓通,將水陸軍先行;從滄州開掘河道,直通入契丹地界,開遊口三十六道,四通八達,隨處可以攻契丹境地。那契丹主,卻還睡在夢中,以滄州地處荒僻,平日無人留意。河成之日,世宗隨統步騎兵數萬,直入契丹境地。

那契丹寧州刺史王洪,便舉城投降。世宗下詔,以韓通為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世宗自坐龍舟,沿流北進,舳艫相接,蔓延數十裏。水軍至獨流口,益津關,契丹守將獻城納降。趙匡胤統陸路軍馬,攻擊瓦橋關,契丹守將姚內斌,莫州刺史劉楚信,齊獻納城池。世宗軍行四十二日,盡得燕南之地,便在行宮中大宴功臣,當然是趙匡胤居首功。世宗又欲再振兵威,攻取契丹幽州的地方。諸將皆勸道:“契丹重兵,均聚幽州,不當深入。”

世宗心中不樂!當時回鑾至大梁行宮,世宗病甚,不能行動。各路軍馬,均駐在大梁城外。在五代之世,隻周世宗為最英明之主,他在即位之初,便能留心農事,令匠人刻木為農夫蠶婦,置之殿廷,早晚敬禮之。又欲均定天下賦稅,先以唐元稹均田圖賜諸道,詔散騎常侍艾穎等三十四人,分行諸州,均散田租。平日在宮中,敬禮符皇後,夫妻甚是恩愛,不肯輕易召幸妃嬪,六宮粉黛備而無用。但符皇後顏色漸衰,又無子息,常暗令別宮妃嬪,為皇帝薦枕,均被世宗斥退。

符皇後自慚形穢,每伴睡至夜午,乘世宗熟睡,便換一少年妃嬪。世宗醒覺,亦一笑置之。因此漸生王子四人,此番北征回來,因路上感受風寒,病倒在行宮中,承相奏請速立太子。世宗下詔,立長子宗訓為梁王。梁王奉父皇回京。看看世宗的病勢,一天沉重似一天,竟至神態昏迷。

世宗也自知不久於人世,便召親信大臣範質等,入宮托孤,立梁王為太子。便對太子道:“汝父辛苦一生,以馬上治天下。當高平一戰,攻城死戰,矢石落汝父左右,汝父略不動容。平日應機定策,出入意表;在朝又於政治發奸摘伏,明察如神。有暇便召儒者課讀經史,商略大義。汝父性不好絲竹珍玩之物,平日不因喜賞人,因怒刑人,群臣有過,則麵質責之,服則赦之,有功則厚賞之,文武參用,各盡其能。人無不畏汝父之明,而感汝父之惠。汝今後須處處效法汝父,親賢人,遠佞人,是治國的要道。”

世宗說罷,便暝目長逝。梁王崇訓,便在柩前即位,稱為恭帝。

恭帝年幼無知,一切軍國大權,都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之手。此時加匡胤為檢校太尉,除歸德節度使。匡胤勇略勝人,處事明決,天下兵馬,大半都出於趙將軍部下。隻因主上幼弱,大權旁落,各路藩鎮,暗地都和趙將軍通聲氣,四方都有擁戴趙將軍之意。

匡胤原是涿州人,父親殷弘,娶妻杜氏,父為周檢校司徒、嶽州防禦使;在夾馬營中,生子匡胤,當時隻見紅光室寶,異香撲鼻。幼年便覺容貌宏偉,器度豁達。二十歲便在周朝補東西班行首,累官至殿前都指揮使,管理軍政。前後六年,從世宗皇帝,經大小戰陣,百數十次,無不建立大功,部下甚是愛戴。世宗嚐讀書,於文書囊中,得一木尺,長三尺餘,上麵題著一行字道:“點檢作天子。”

世宗心中不樂!此時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檢,便疑張有異心,即命匡胤代張為都點檢。

恭帝初立,人心浮動,趙匡胤聲望日隆,各軍都有擁戴之意。此時北漢又會合契丹人馬,入寇中國。恭帝令趙匡胤,統兵抵敵。當時有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與部下各將士,秘密定計,欲以出軍之由,擁立趙點檢為天子。那內廷官員,卻還都睡在夢裏。癸卯日,大軍出發,軍校苗訓,深知天文,見日下又生一日,黑光摩蕩,曆久不滅。便指示部下諸將道:“此天意也。”

當夜大軍駐紮陳橋驛,將士相聚談天上二日之變。

有都押衙李處耘,大聲說道:“主上幼弱,我輩出死力破敵,誰則知之,不如先冊立趙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

眾將士聽了,便齊聲歡呼,當去把匡胤之弟匡義,書記趙普,邀至帳中商議。又打發牙隊軍使郭延贇,飛騎潛入京師,報殿前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騎,二人皆素歸心趙點檢。

甲辰日,天色黎明,匡義、趙普二人,與部將進逼匡胤帳中。匡胤此時,醉臥帳中,起視,見諸將已拔劍圍立,齊聲說道:“諸將無主,願擁太尉為皇帝。”

匡胤不及答言,當有李處耘奉黃袍,加諸匡胤之身,眾將羅拜帳下,齊呼萬歲;擁匡胤出帳上馬,回軍至汴中。匡胤停轡回顧眾將道:“汝等貪富貴,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輩之主矣。”

眾將皆下馬齊聲說道:“願受命。”

匡胤即與諸將約曰:“太後主上,我北麵事者,不得驚犯。公卿皆我比肩,不得侵害。朝市府庫,不得劫掠。聽命者有重賞,不聽命者斬首。”

眾軍士齊聲應諾,即排隊徐行。乙巳日,入汴中。匡胤先遣楚昭輔往私宅,安慰家中細小。匡胤進明德門,命甲士各歸營伍,自亦退居公署。

忽見將士擁丞相範質至階下,匡胤見之,流涕曰:“吾受世宗皇帝厚恩,今為六軍所迫,一旦行此大逆,慚負天地,丞相將何以教我。”

質未及答言,眾將皆拔劍厲聲道:“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

範質與文武各官,均倉皇下拜,口稱萬歲。

便請匡胤登崇元殿,行受禪禮。百官分列殿下,候至日暮,有翰林陶穀,從袖中出詔書宣讀。範丞相引匡胤就殿庭北麵拜受之,又扶之升殿,服袞冕,即皇帝位,冊周恭帝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遷居西宮,大赦天下。因匡胤所領歸德軍在宋州,改國號稱宋。當時有華山隱士陳搏,騎驢過陳橋,聞宋主代周之事,便仰天大笑道:“天下自此定矣。”

自唐室亡後,梁太祖代立,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五代,五十五年,至此而天下一統,為趙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