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0010\u001c卻說那革命黨幾次鬧事,幾乎把清政府鬧翻。終算有的覺察得早,乘他們熱焰未成的時候,興兵撲滅。但內中的潛勢力依然不住的膨脹開來,不多幾年,已漸漸成熟了。到了宣統的三年上,攝政王載灃要想把鐵路收歸國有,在這個上頭,很引起了人民的反對。革命黨首領孫文黃興等,趁舉國沸騰之時便在武昌起義,協統黎元洪聽得軍心已變,槍炮不絕於耳,嚇得鑽在床下,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外麵兵丁將衙署圍住,逼著黎元洪承認都督,黎越發恐慌了。這時黎元洪的二夫人危氏倒很有見識。她見大勢已在急迫,若不承認,即刻有性命之危,當下代傳命令出去道:“都督已承認哩,你們快去分頭進行。”這令一出,眾人齊呼萬歲,就去攻打鄂撫的衙門去了。
那鄂州革命成功的消息,紛紛開去,各省都響應起來。這一下子把個清政府慌了手腳,平時本勉強支持殘局,一旦有事,簡直無法措置了。其時,清廷的大臣如世續、瞿鴻機、盛杏蓀輩,都是奉命謹兢而不能做事的人。清廷萬分不得已,把去職的袁世凱重行起用,著他帶兵去拒兵軍。
講到袁世凱的為人,足智多謀,胸負大誌。他原是項城人,是個監生出身,仗他老師李鴻章的引挈,也做過朝鮮委員。當袁世凱幼年的時候,他的老子袁甲三本在李鴻章的幕府。袁世凱謁見鴻章,還在髫齡時期。李鴻章見他一舉一動,便歎謂幕友們道:“此子功名富貴將來遠在老夫之上,你們不要輕視他。”所以,袁世凱在李鴻章的幕下足足守了十二個年頭。一天,有一個仆人和廚役吃醋爭風,二人便私鬥起來。廚役持刀追殺仆人,那仆人無處躲避,跑到李鴻章的書房裏來,廚役也緊緊地追趕著。李鴻章正在看書,袁世凱侍立在一旁。這仆人逃進來時,李鴻章隻做不曾看見一般。廚役追到了書房,竟把仆人拖了出去,用刀將他砍死。事後,有人問袁世凱道:“李老師的不管閑事,是他平素的脾氣,你在旁邊,為什麼也見死不救呢?”袁世凱笑答道:“你們見廚役持刀殺人麼?那麼仆人一樣有兩隻手的,何不拿刀對抗的呢?他卻聽人吹死,連手也不回一下,顯見那仆人,是個極無膽量和毅力的人。這種沒用東西,留在世上做贅疣,不如任他去死了的好。李老師不去喝止救援他,也是這個意思,我何必去保護這無用人呢。”袁世凱這段話,有人傳與李鴻章聽了,李鴻章拈髯笑道:“孺子真知我心也!”因此把袁世凱漸漸的重用起來,不上幾年,做了駐朝鮮的委員了。
原來李鴻章的遇人,好獎勇摒弱,對於部下的私鬥,誰人膽小吃虧來訴苦時,反受責斥說他沒用咧。而勝了的人,轉得蒙賞。因此,李氏部屬每逢到戰鬥,無不勇往直前,沒有退後的,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袁世凱呢,也是清代曆史上的重要人物,故此不得不細述一遍啦。袁氏自朝鮮卸職回來,便受知於榮祿,令他為小站練兵督辦。袁世凱在這時,乘間培植他自己的勢力,收了些有本領的將領。那陸軍四傑如馮國璋、段祺瑞、王世珍、張惠芝等,一時是很有名的。戊戌政變,拳民起事,袁世凱已做了山東巡撫,辛醜回鑾,薦任直隸總督。光緒末年,兩宮賓天,溥儀入繼,醇王載灃攝政,把袁世凱免職閑居。但袁世凱雖然在家閑散著,他常常對家人說:“清廷不識人,現將我去職,我知他們不久就要起用我的哩。”及至革命在武昌起義,時在宣統的辛亥年,袁世凱在家聽得這個消息,便跳了起來道:“我的出山時期到了,你們快把我應用的衣物一齊收拾好了罷。”家人還都笑他是空想咧。不料到了第三天上,清廷果然下旨召袁世凱進見,訓勉了幾句,加上他的官爵,把全國的兵權都歸袁世凱指揮。袁世凱是何等角色,一見時機已至,故意搭起架子,遲遲不肯進兵,又經清廷下了特命,將袁世凱當作洪楊時的曾左看待,滿望他支住殘局,把失地恢複過來。
袁世凱一得大權,一麵暗中布置局麵,一頭派馮國璋出兵和民軍開戰。馮氏在當時,他手下的鎮兵,也很有善戰之名,他和民軍交鋒,民軍究屬未經訓練的多,因是給馮國璋殺得大敗。可是這時的民軍勢力已成,各地紛紛響應,隻仗馮氏一旅之師,也休想成功,不過令兵民多流些血而已,況且孫文已在金陵,被選為臨時大總統了。天下民意均歸向共和,單靠袁世凱一人,也是獨木難支。袁世凱察風觀色,也知自己用強是不行的了,於是就按兵不動,等待時機。民黨一方麵呢,以袁氏擁有重兵,也不能不有所顧忌。這樣的兩下一並,你礙著我,我畏著你,不是成了僵局嗎?結果,終至於雙方講和了。
這時,清廷的攝政王載灃當夜進宮去見隆裕太後。即由宮中召集瑾太妃和滿族親王大臣載振、載洵、世續、陸潤庠、太傅等,開了一個禦前大會議。以為袁世凱擁兵不進,各省皆舉白旗,端午橋輩且以身殉,張彪夜遁徐州,張勳退出南京,清朝的大勢已去,就是強做,也得不到什麼便宜。各地旗人又遭民兵殺戮,報複進關的仇恨。一朝兵敗將亡,滿族很是危險。所以決定和民軍講和,由清廷下詔遜位。當下就規定了清室優待條件,一例不加殺戮,並由民國政府正式成立,每年賜給清室優待費三百萬元。這樣一來,清代役使漢民至此告終。自吳三桂迎清兵入關,多爾袞定都燕京,以攝政王開基入主中國到現在,也以攝政王終,共傳三主,所以稱滿清十三朝,就是這個緣故。這且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