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這年的陽曆十二月一日,是舊曆的十月十三日,上午十時,為遜帝溥儀的大婚吉期。到了這一天上,一班忠心耿耿的舊臣,自然是十二分的忙碌了。當時,在那天的三更時分,即內監傳命,以鑾輿往迎新人。去的時候,從東華門出去,走北池子景山東街,過地安門,沿途都有軍警保護著。那觀看的人當然是人山人海,不消說的了。鸞輿出發之前,有馬巡保安隊,遊緝隊,是開路的先鋒。後麵是一大隊京師的憲兵,都騎著高頭大馬,一嶄齊的行走著。憲兵過去,便是步兵一大隊,皆全體武裝,一個軍官率領著,也徐徐的過去。步兵的後頭是武裝警察,是京師警察總監處派來的。又有一大隊警察廳的軍樂隊,繼之以總統府的軍樂隊。一切的服裝,都很鮮豔華麗。軍樂的後麵就是清室的宗人,都翎頂輝煌,蟒服朝珠,隨著軍樂隊步行。
在這個時候,就有一乘十六人抬著的彩輿,輿夫一律繡服,輿後是黃緞金頂馬車,車上綴纓絡無數,光明耀眼,真是美麗極了。車過,又是幾十個內監分乘駿馬,慢慢地走著,算是儀仗前的頂馬了。這馬隊之後,是一麵繡金龍的大旗,足有三丈大小,旗後是金瓜銀銊,一對對的排列著,這就是古天子鑾駕中的儀仗了。後麵是大黃羅傘一頂,方傘一對,雉尾扇一對,絳幡兩對,五色金龍麾,翠華幢,黃龍繡旗、黃緞蓋、曲柄五色翠蓋、大紅龍鳳蓋、華蓋、繡金曲柄銀龍旗、五色曲柄龍鳳傘、大黃緞金秀蓋、曲柄鳳麾諸般儀仗。一對翎的走過,便是滿旗親王,朝衣三眼翊,冠寶石頂,騎馬執金節。內監數十人護衛著親王。後麵又是宮監,列成雁行的樣兒,第一對是八角明燈,第二對是金龍燈,共是八十一對,也排著過去。燈過是提爐的宮監,金爐裏麵香煙縹渺,很顯出嚴肅的氣象來。提爐內監之後是宮中細樂,如笙簫管笛,沒有一樣不全的。細樂後是大樂,凡鑼鐃鼓鈸,也無一不有。這樣之後,是步行的王公大臣,專代表親迎的責任,也穿著朝衣翎帽,排班在鑾輿前引導。
這時鑾輿來啦!但見那鑾輿高可一丈餘,上麵的頂是一隻很大的金鳳;四圍珠珞丁咚,繡幔四垂;角上都含流蘇。抬鑾輿的共三十二人,一例穿紅綢繡衣,紅纓帽上拖黃翎,很齊的抬著走過。鑾輿後是執長纓槍的侍衛,騎著駿馬,蟒袍金冠,更見得威武了。侍衛之後,是一班忠清的大臣,也朝靴朝帽,有穿以前欽賜的黃馬褂的大臣,都跟在鑾輿的後頭。此外是衛戍司令王懷慶,警察總監薛大可,也穿著製服,在後壓隊。這樣的迎著新人,從皇城沿,走安定門,過十字街,進東安門,再入東華門。軍警前導,到東華門止住,軍樂依然隨著。鹵簿直到了乾清門外,也停止了。鑾輿直進乾清宮,方才停下來。
這時,自乾清門到大殿,都用紅緞毯鋪地,殿上燈燭煌燦,自有說不盡的華美。宮門外麵,侍衛十六人,都執長纓槍和指揮刀,站立門前。殿旁列著大鍾巨鼓,以及古時帝王祭太廟的樂器,器上盡紮彩綢。樂工數人也穿著繡衣,侍立奏樂,鍾鼓的上一排,就是笙簫管笛等細樂。殿階之下,二人著黃緞衣服,手裏各拿著金編戲鞭一根,樂工的奏樂止樂,悉瞧戲鞭的動作,戲鞭交叉時,就樂聲大作;戲鞭分開時,樂聲便立刻停止。還有戲鞭上合作大樂,下垂鳴細樂的分別。又有黃衣黃帽的內監兩人,各執靜鞭一枝,靜鞭這個東西是古時天子上朝或升殿所用的。舊小說上不說過“靜鞭三下響,文武兩邊排嗎”,就是這意思啊。因天子升殿,一經靜鞭鳴過,無論什麼人,都得肅靜無嘩,連咳嗽也不敢咳一下哩。中正殿上又放著黃緞的華蓋,這華蓋的起落,是表示天子出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