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時曲(2 / 2)

青山在,綠水在,冤家不在;

風常來,雨常來,情書不來;

災不害,病再不害,相思常害。

春去愁不去,

花開悶未開!

倚定著門兒,手托著腮兒。

我想我的人兒。

淚珠兒汪汪滴,

滿了東洋海,

滿了東洋海!

——《時尚急催玉》

為冤家淚珠兒落了千千萬,

穿一串寄與我的心肝。

穿他恰是紛紛亂,

哭也由他哭,

穿時穿不成!

淚眼兒枯幹,

淚眼兒枯幹;

乖!你心下還不忖,

你心下還不忖!

——《劈破玉歌》

萬曆板的《玉穀調簧》(書林廷禮梓行)也有所謂“時興妙曲”、“海內妙曲”幾種;在《時尚古人劈破玉歌》裏,大部分是詠古傳奇,和古人的事跡的,無甚意義。但象娘罵女、女問卦等,也還寫得不壞。

沈德符的《顧曲雜言》有一段關於時曲的很重要的記載(雖然他對於時曲並不是一位欣賞家):

元人小令,行於燕、趙。後浸淫日盛。自宣、正至化、治後,中原又行《鎖南枝》、《傍妝台》、《山坡羊》之屬。李崆峒先生初自慶陽徙居汴梁,聞之,以為可繼國風之後。何大複繼至,亦酷愛之。今所傳“泥捏人”及“鞋打卦”、“熬䯼髻”三闋,為三牌名之冠,故不虛也。自茲以後,又有《耍孩兒》、《駐雲飛》、《醉太平》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乾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絞絲》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漸與詞曲相遠。不過寫淫媟情態,略具抑揚而已。比年以來,又有《打棗竿》、《掛枝兒》二曲,其腔調約略相似。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腑。其譜不知從何來,真可駭歎!

這位“道學先生”的這一席話,把明代時曲流行的情形,說得總算是有頭有緒的了。《傍妝台》,嘉靖時最流行。李開先嚐作了百首,王九思也和之百首,今有刊本傳於世。(李氏原刊本,未見,今有崇禎張宗孟刊《王渼陂全集》本。)《駐雲飛》、《耍孩兒》等,《盛世新聲》、《詞林摘豔》、《雍熙樂府》諸散曲總集中多載之。成化間,金台魯氏嚐刊行單本時曲不少,每本約十五六頁,共約一二百首。民國二十一年春間,北平圖書館曾以高價購得魯氏在成化七年所刊的《駐雲飛》、《賽駐雲飛》、《賽賽駐雲飛》等四種,可算是見存的最早之單刊本的時曲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