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文學的力量的來源,可以分做兩部分,第一從文學本質而來的,由於具象,由於情緒;第二是從文學作者方麵來的,便是由於作者的敏感。
二、文學力量的特點
文學的力量是感染的力量,不是教訓。教訓的力量是帶有強迫性的,文學的力量是沒有強迫性的,是自由的。
近來常有一種作品,帶著濃厚的教訓性,露骨地顯露著某種的教訓。這些作品往往缺乏具象與真實的情緒,與其說是文學作品,不如說是口號的改裝。口號是一種號令,具有強烈的強迫性,真正的文學的力量,性質決非如此。文學並非全沒教訓,但是文學所含的教訓乃係訴之於情感。
文學對於世界,顯然是負有使命的。文學之收教訓的結果,所賴的不是強製力,而是感染力。良師對於子弟,益友對於知己,當施行教訓的時候,常極力避用教訓的方式,而用感化的方法,結果往往得到更大的功效。文學的力量亦正如此。
三、文學對讀者發生力量的條件
文學的力量是不普遍的。文學需要著讀者,某作家做了一本小說,如果國內讀的人有了一萬萬,這一萬萬人也許都受了這本小說的感動,而還有三萬萬人沒讀這本小說的,是無法直接感動的。並且,一種文學作品並非對於任何讀者都能發生效力。文學作品要對於讀者發生效力,其主要條件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共鳴”。作品對於讀者有共鳴作用的便有力量,沒有共鳴作用便無力量。這共鳴作用因空間時間而不同,因人的思想環境有別而各異。譬如講失戀故事的作品,在我這個未曾嚐過戀愛滋味的人讀了,是不甚會發生共鳴的;西洋小說裏麵講基督教的部分,在不懂基督教的人看來是不會發生興趣的。一個作品裏所表現的東西常有一般的與特殊的兩種,大概描寫一般的人性的東西,容易使多數人感動,對多數人發生有力量;至於敘寫特殊的境遇的東西,如失戀的痛苦、孤兒的悲哀之類的東西,非孤兒和未曾嚐過戀愛的滋味的人看了,感動要比較少。《紅樓夢》是一部著名的小說,寫林黛玉有許多動人的地方,但是這書在一百年前的閨秀眼中,和在現今的“摩登”小姐眼中,情形便不一樣,她們的感受一定不大相同。某種作品有某種讀者,《啼笑因緣》的讀者和《阿Q正傳》的讀者,根本上是不同的人。
把上麵的話歸納起來,就是:文學是有力量的。文學的力量由具象、情緒和作者的敏感而來;文學的力量,其性質是感染的,不是強迫的;文學作品對於讀者發生力量,要以共鳴作用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