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庭產業初步規劃(1 / 1)

帶著文秀出了書房,就看到帶文秀的小丫環春芳。春芳見到大少爺,急忙見禮。文燦擺擺手,邊示意她不用多禮,邊一隻手牽著文秀往前走。

“哥,蛋蛋。”文秀一邊叫著,一邊小身子向前傾著拉著文燦往後院走。

文燦吃飯注意營養,所以每天早上都要吃一個雞蛋,不管水煮蛋還是蒸的甜雞蛋羹,而這小子被文燦影響的太深,也是天天至少一個雞蛋,從學會走路開始,每天都記得拉著文燦去後院雞窩裏摸雞蛋。

經過住的院子門口時碰到母親趙氏在房門口納鞋底,趙氏看到兩個兒子,笑著撂下手裏的活計,問大兒子:“燦兒,你又帶弟弟去哪裏啊?”趙氏很滿意長子的懂事。

“娘,蛋蛋,蛋蛋。”還沒等文燦開口,文秀嘴裏就蹦出來幾個詞。

“我帶弟弟去後院摸雞蛋去。”文燦對於趙氏——這一輩子的母親,也很是尊敬。

趙氏也知道兩個兒子都喜歡吃雞蛋,所以今年後院還喂了不少母雞。聽見兒子的話,就站起來牽著大兒子帶著小兒子去後院看看。

還沒進後院門,就聽到母雞剛下蛋後“咯咯答”的叫聲,文秀興奮了,小身子前傾著,拉著文燦就向雞窩摸去。家裏有十七隻雞,十四隻母雞三隻公雞,三個雞窩摸完,摸出八個雞蛋。

“哈,娘,蛋蛋!”文秀邊尖叫著邊一下一下地揮著小手,手裏還攥著個雞蛋。

“嗯,蛋蛋,明天早上娘給秀秀做蛋羹吃”,說著怕小兒子拿不好摔了把雞蛋給要了過來。

“娘,咱家也養些鴨和鵝吧,咱村裏坑多水多,可以放坑裏養,我三舅舅家都喂了好多呢。”文燦向母親說道。

趙氏德娘家在陵西趙村,趙氏兄妹六個,趙氏排行老四,上麵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大哥在家持家,二哥是舉人,就在長社縣縣衙做縣丞。文燦所說的三舅舅是趙氏的弟弟,比趙氏小一歲,也已經成家,有兩個孩子,大女兒三歲,小兒子隻比文秀小幾天。

趙氏聽了覺得大兒子說的也不錯,家裏的那些莊戶也沒有幾家問鴨和鵝的,自己家喂一些也還不錯。於是就答應大兒子道:“好啊,回頭讓管家帶你去你三舅家去捉鴨仔兒和鵝仔兒,上次去你姥姥家,你三妗說要孵鴨仔兒和鵝仔兒。”

文燦提議養鴨和養鵝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自己來到大唐冶四年多了,深知現在唐朝百姓的生活狀況,基本上沒什麼吃肉的機會。畢竟羊對於河南道來說還是很陌生的,牛又是大家畜,是禁殺的。而一般人嫌豬肉髒是不吃豬肉的,所以能吃到的肉也就是雞鴨鵝魚肉。

自己雖然有很多賺錢門路,但是自己畢竟還不到五歲,好多事情自己現在還做不了,所以隻能撿這些能做的先做了,隻當是積累經驗和資本吧。等自己家的家禽養殖做起來後,可以慢慢拉動莊戶也養殖,形成規模效應以後就好說了。等市場繁榮以後,餐飲業,零食業等技術含量比較低的產業咱就可以慢慢上馬。

第二天,文燦直接叫人去修鴨舍鵝舍,自己卻在管家的帶領下坐車去陵西趙三舅家捉了鵝鴨各三十隻,本來想全部給捉回來的,但是三舅以為文燦是小孩養著玩的,所以好說歹說才給捉了這麼多。

從這天起,文燦的生活就多了一項消遣,每天上午讀讀書練練字,下午就是帶著文秀和兩個家丁趕著鴨和鵝出去放。本來這個事情由家丁來做就可以,但是文燦跟母親趙氏說自己每天上午讀書,下午出去一起放鵝可以放鬆頭腦,趙氏和相公高晉川一合計,咱家孩子聰明,每天學習一上午不比人家學習一整天學的少,所以也就允了他。

這些扁毛畜牲也好放,趕到村邊的草地上放個把時辰,然後就趕到池塘裏,隻等到吃飯的時候把它們再趕回家就好了。本來文燦年齡也小,這幾年也主要在家看書識字,偶爾才到街上玩,所以和村裏的小孩子也不是很熟悉,盡管別人都知道他是高大善人的孫子,但他卻不認識人家啊。現在經常出來了,漸漸也和村子裏的那些皮小子熟識了,特別現在都盛夏了,小孩子也都喜歡在村子裏這些池塘邊玩水。

一來二去的,文燦和十來個八九歲的孩子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並以自己的聰明智慧成了這些孩子的孩子頭。每天中午一吃過飯這些孩子就來到家門口叫他,順便幫著他把鵝趕出去,也不管他和文秀中午睡不睡覺。而文燦經過和他們這月把子的相處,也感覺這些孩子品性都不錯,而且還都是自己家的莊戶的孩子,漸漸的有把他們培養成自己臂助的打算。於是就漸漸付諸行動。

怎麼教他們呢?又教他們什麼呢?考慮再三,還是按照後世的方法,識字和識數一起來吧。文燦把後世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上那些東西除了古詩,都原原本本的分篇按人數照抄了十來份,還有阿拉伯數字一一與漢字對應也抄寫了十來份。

第二天放鵝的時候就給這些小朋友們人手一份,告訴他們以後就由自己來教他們識字。吩咐他們第二天來的時候每人要帶兩支削尖的樹枝,以後每天放鵝的時候就教他們一個下午。鑒於高文燦在高廟村的文名,大家也沒人質疑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