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許多人在奮鬥的過程中,卻不懂得這個道理。尤其是年輕人,總是一腔熱血,哪怕對方如何強大,自己也不肯退讓。表麵上看,這樣的行為好似很“英雄”,但這卻折射出了他的心智“不成熟”,難以擔當大任,更難以成就大事。
唐代一代名臣狄仁傑,之所以能夠在武則天專權時如魚得水,關鍵就在於懂得及時“低頭”的道理。當時,武則天專權後,為了給自己當皇皇帝掃清道路,先後重用了武三思、來俊臣等一批酷吏,頓時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誣陷狄仁傑等人有謀反的動機。來俊臣先將狄仁傑逮捕入獄,然後上書武則天,建議武則天降旨誘供。狄仁傑突然遭到監禁,來不及與家裏人通氣,更沒有機會麵奏武則天說明事實,心中感到緊急萬分。
在審訊的日子中,來俊臣在宣讀完逼供的詔書之後,就見狄仁傑已伏地求饒。他趴在地上一個勁地磕頭,嘴裏還不停地說:“罪臣該死,罪臣該死!大周使得萬物更新,我仍堅持做唐室的舊臣,理應受誅。”
見狄仁傑因為及時招供,來俊臣即判了他個“謀反是實”,免去死罪,聽候發落。
來俊臣離去後,狄仁傑開始了自己的計謀:他先拒絕了判官王德壽的利誘,接著一頭向大堂中央的頂柱撞去,頓時血流滿麵。王德壽見狀,嚇得急忙上前將他扶起,送到旁邊的廂房休息。
眼見王德壽走出,狄仁傑急忙從袖中抽出手絹,蘸著身上的血,將自己的冤屈都寫在上麵,又將棉衣裏子撕開,把狀子藏了進去。一會兒,王德壽進來了,見狄仁傑一切正常,這才放下心來。
後來,武則天通過那份血書查明了真相,釋放了狄仁傑。她問狄仁傑:“你既然有冤,為何承認謀反呢?”狄仁傑回答說:“我若不承認,可能早就死於嚴刑酷法了。”武則天聽罷,這才明白原來他這是為了保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作出的策略。
狄仁傑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麵對比自己強大的對手的時候,要控製住剛強直率的性格,及時收步,學會低頭,這樣才能在保全自己的基礎上以圖以後更大的發展。否則,若不懂得迂回之術,以硬碰硬,則隻會讓自己吃虧,讓原本能夠翻盤的機會也付諸東流。
所以對於年輕人來說,適時地讓步、低頭的策略是必須掌握的。
5.低調做人,高調成事
凡是成就大事業者,首要的一點就是要低調,這是一種謙虛謹慎的處世態度,會讓人免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無論是身負盛名者,還是凡夫俗子,一定要保持低調,唯有如此,才能快速地成就自己的夢想。
一個懷才不遇而牢騷滿腹的青年,對生活充滿了抱怨。他總認為世界太不公平了,自己努力了夢想卻還不能夠實現。
有一天,他乘船出海散心,遇到了一位以打魚為生的老人。當他看到老人從容不迫的樣子,就問他:“你每天能打到多少魚呢?”老人說道:“其實,對於我來說,打多少魚並不是最重要的,並鍵在於你不是空手而歸,你打的魚能夠填飽肚子就可以了。”青年有些不太明白,老人接著說:“就像這大海,它之所以能夠滋養那麼多的生靈,就在於它處於很低的位置之中。”青年聽到這些話,豁然開朗了。
的確如此!老人把自己放得很低,所以他能夠從容不迫,能悟透世事的滄桑;海的位置最低,所以,它能夠笑納百川,包羅萬象。我們做人也是如此,需要將自己放在低處,學會謙虛,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隻有在心態上將自己放在極低的位置,才能夠取得成功。正如一位哲人所說,要想達到最高處,必須要從最低處開始。所以,我們不妨放低自己,腳踏實地,站穩腳跟後,再一步步向上登攀,如此才能夠攀到最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