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原著名為《繡襦記》。關於它的原著者,曆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今以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中國十大悲喜劇集》編者認定的是明代無名氏。我在改寫時,將其改名為《曲江歌女》。這是因為原名費解,不通俗不響亮,又因為有人曾改用過此名。我認為《曲江歌女》突出了女主人公身份,並有地名界定,通俗而又響亮。
李亞仙是唐代人,是京城長安曲江池風景區的著名歌妓。她與書生鄭元和真誠相愛。就是鄭元和窮得滄,為了打蓮花落的街頭乞丐,甚至被他當太守的父親鄭儋打死後棄之而去的情況下,李亞仙仍然不變心地將他救活並愛之如相;最後,逐勸說與激勵他發憤攻讀,高中了頭名狀元。鄭高中之後,李亞仙不但不居功,反而考慮到狀元公不能有個殘疾的夫人,而自願出家為尼,以便狀元公選一個官家小姐。
同是妓女,李亞仙不同於杜十娘遇到一個中途將其出賣的李甲,也不同於教桂英遇到了一個負心郎王魁而使她含恨自殺。李亞仙是悲喜劇結合的主角。她的愛真誠如一,並無一般青樓女子的水性楊花,嫌貧愛富。她不但愛鄭元和的風流儒雅,更愛他的事業……在鄭元和沉淪在溫柔鄉中,在“紅袖添香夜讀書”時,欣賞情人那“美妙迷人的眼睛”,從而玩物喪誌,不思進取的時候,在多方麵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毅然用針刺瞎了自己的眼睛。這就如晴天霹雷般地警醒了鄭元和,從此發奮攻讀,取得了功名。
李亞仙是出汙泥而不染的一朵白蓮花。用今天的話來說,她是一個賢內助,一個助人攀登高峰的人梯。鄭元和狀元及第的“軍功章”有他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這就是她的典型形象特點。她最富有特色,最為人樂道的就是“刺目勸學”那個情節,為此還產生了一場爭論。
讚美者說,刺目的情節妤,是戲的戲眼,李亞仙刺目是恨鐵不成鋼的無可奈何之舉,也是自我犧牲,勸人奮進的壯舉。她是外形美與心靈美的結合者。
反對者說,刺目是不真實的,太殘忍了,叫人無法接受,也無此必要。她刺瞎了眼,也刺掉了美,可能鄭元和就不愛她了等等。
因為有此爭論,就有了不同的改編演出本。有的刺目,有的不刺目。那麼,到底刺目還是不刺目好呢?在提倡“百花齊放”,藝術民主的今天,我認為兩種本子作為兩朶花都可以存在。這正如我們允許白臉的奸臣曹操和紅臉的英雄曹操;以及哭哭啼啼的悲劇的王昭君和自願和番的高高興興的喜劇的王昭君都可同時存在於舞台,是同一個道理。
對於李亞仙的刺目勸學,筆者要贅述幾句:不錯,人的眼睛是最寶責的,美人的眼睛是會說話的,也是最迷人的,毀掉了眼睛也就毀掉了美。一般情況下,作為美人是可將眼睛與生命相等同的。但,人是感情的動物,在感情激動的時候,也可以有一時的衝動,而做出一些驚世駭俗,甚至是終身遺憾的蠢事。無獨有偶,四川樂山大佛的創建人海通和尚,不就因為地方官勒索他化緣鑿山造佛的錢而挖出自己的眼睛,並親自端盤獻出說:“要我眼睛可以,要造佛的錢卻不行!”從而嚇得貪官不敢再次伸手了。也許《繡襦記》的原作者是從此受到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