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這個概念是相對的,講現實的人往往把相對於自己的居所而言的另一個城市稱為遠方。於是,我們看多了諸如從一個城市逃到另一個城市的小說,那叫逃向遠方,管他兩個城市相距多遠,哪怕坐火車過去票價都超不過五塊錢。我一向認為,這些人沒有“遠方”概念,就算是上趟廁所也夠去一回遠方。另一種人是不現實的,從南沙群島到漠河不能算去遠方,但從漠河到赤塔就算去一趟遠方了。這類人的遠方概念是以國家而論的,在國境線上跳一個來回就算是打遠方回來了。
我認為,遠方應該是距離上的。這個“認為”很廢話。距離很能吸引人。別以為隻有詩人歌手才會去遠方流浪,其實每個人都向往遠方。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隻向往而不往,有的人向往而往。
在今天的《南方周末》上看到一篇關於遠方的文章,寫得並不怎麼樣,文筆軟得像塊水豆腐,文章散得像碗豆腐花。但就是這篇小豆腐塊,讓我有了寫篇大豆腐塊的欲望。
我向來很欣賞那些背起背包去遠方的人。今年第二期的《視野》摘了《現代女報》上的一篇《野鴨與IBM》,看了頗有感觸。
IBM的創始人華特生的兒子小華特生,常常給員工講這麼一個故事:一個酷愛自然的人每年秋天都要去看野鴨南飛的景觀。有一年,他大發慈悲,帶了一大袋飼料,到那裏的池塘邊去喂養野鴨子。過了幾天,有些野鴨貪吃不再大老遠地南飛了。三四年後,它們長得肥肥的,再也飛不起來了。
講完這個故事,小華特生說,人們很容易馴服野鴨,讓它們哪裏都去不成,但要把它們再馴養成野鴨就困難了。
小華特生把這個故事翻來覆去地在公司裏講,他希望員工能理會其中的含義:“超出常規的人也有價值。”
有一次,一位員工對小華特生說:“先生,你不要忘了,野鴨也是列成方陣飛的。”
小華特生說:“當然,野鴨也是有約束力的,得朝一個方向飛。”
這也許是IBM企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坦白說,這篇小文字是失敗的,由野鴨而得到的含義“超出常規的人也有價值”,牽強得一塌糊塗,莫名其妙。但是,野鴨的故事卻很有意義。許多看似一天到晚去遠方的人,其實是缺少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不過,這句話算是說對了——“超出常規的人也有價值”——一個人如果活得像塊方糖一樣呆板方正,那麼他的價值還沒有一塊方糖大,方糖可以讓水變甜而他不能,更何況方糖還有棱角而他沒有。隻能是“荒唐”。
前些日子在網上讀到蘇童的短篇小說《一個朋友在路上》。這是近一年來唯一一篇讓我讀了兩遍的小說。回來後,一直跟斜上鋪的“蚊子”說起,說得“蚊子”春心蕩漾。“蚊子”挺喜歡雪,所以追問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要多少錢。我問他要坐的還是臥的,坐的便宜,臥的貴。“蚊子”挑了硬座,我說那便宜,兩百塊錢不到,隻不過從上海坐到吉林恐怕已成冰雕了。於是“蚊子”挑了臥的,開始選硬臥,但望字生義,以為硬臥就像農村死了人躺在門板上一樣,又改選軟臥。可一打聽價錢,知道自己是有去無回,便揮揮手說:“算了,不去了,等工作了再說。”我知道等“蚊子”工作了以後定會諸事煩身,再為自己找理由推托。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想去遠方的人去不了遠方的原因。但去不了也好,可以讓遠方永遠在心裏保持神秘感,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想去遠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