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2 / 3)

>想象、觀察並身體力行。如果你希望成為一位成功的業務代表,那麼就假想一下吧,想象你自己已經是一位頂尖的業務代表了。然後,問自己一個問題:“那些頂尖業務代表的穿著如何?他們在客戶、同事及主管麵前的行為舉止又是如何?”有個輪廓了嗎?很好。現在你可以開始身體力行,照著你原先所描繪的理想行為模式,大膽的實踐了。

>別輕易被擊倒。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愈來愈少,也愈來愈淡漠,其實大家內心都非常渴望溫馨的關懷;而那些不惜付出關懷的人,都會有較好的人際關係。你希望和那些公事公辦、隻重事業的人一起工作,還是和那些除了工作,也願意談些其它事情的人?你周圍的人答案肯定是和你一樣的。

>獎勵自己。心理學家發現,在西方國家,工作上最大的壓力來自於缺乏親密地關懷和適當地鼓舞。所以,不妨“偷得浮生半日閑”,去享受自己努力得來的成果。約上親密的朋友吃飯、聊天、兜風、散步或者看電影;約上家人小聚一次,帶給他們一直想要的禮物,如果方便,可以在當晚就住在家裏。

>善用閑暇時間。正如羅素所說,“恣意享受時光並不是浪費時間。”不要總是小心翼翼地隨時隨地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我們可以躲開喧囂的大都市,一個人驅車到海邊,光腳在沙灘上漫步。感受腳下沙礫粗糙的質感,聽著波浪拍打岸邊那極富節奏感的水聲,能夠得到精神上的絕對放鬆。或者清晨光著腳在花園、公園、田野,或是掛著露珠的青草地上散步。感受腳下堅實的大地,已經濕漉漉的草葉滑過腳踝的感覺。

3真實的謊言

羅傑·羅爾斯是紐約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他出生在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在這出生的孩子,長大後很少有人能獲得較體麵的職業。然而,羅傑·羅爾斯是個例外,他不僅考入了大學,而且成為了美國一州之長。在他就職的記者招待會上,羅傑·羅爾斯對自己的奮鬥史隻字不提,他僅說了一個人們非常陌生的名字——皮爾·保羅。後來人們才知道,皮爾·保羅是他小學的一位校長。

1961年,皮爾·保羅被聘為諾必塔小學的董事兼校長。當時正值美國嬉皮士流行的時代。他走進大沙頭諾必塔小學的時候,發現這的窮學生比“迷惘的一代”還要無所事事,他們曠課、鬥毆,甚至砸爛學校的黑板。當羅爾斯從窗台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皮爾·保羅卻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當時,羅爾斯大吃一驚,因為長這麼大,隻有他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5噸重小船的船長。這一次皮爾·保羅先生竟然說他可以成為紐約州州長,著實出乎他的意料。

他記下了這句話,並且相信了它。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麵旗幟,他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他說話時也不再夾雜汙言穢語,他開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後的40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51歲那年,他真的成了紐約州的州長。

“人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簽,就會按照標簽所標定的去塑造自己。”(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正是皮爾·保羅毫無根據的一句“謊言”,把羅傑·羅爾斯送向了成功的彼岸。

有的時候,我會問自己:到底何為真,何為假?其實,這世間又哪有絕對的真假之分呢,“真的”做不好會成為“假的”,而“假的”做好了會變成“真的”,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可能。那麼,您可能要問了:促進這真假轉換的介質是什麼呢,總該有個原因吧?

有的,我所理解的原因是:你能否朝著自己的目標付出百分之一百地努力,這當然可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的,你要一步一步地去實現,要百折不撓、愈挫愈勇地去實現才行!如果那時你還沒有“成真”,也千萬不要急於斷言自己的命運,至少生命還在,它會為我們的生活繼續支持無限的“可能”,相信你總有“成真”的那麼一天吧!

4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市場上有多種牌子的電視機、錄音機、洗衣機,有人專選這種牌子,有的偏好別的牌子。談到生育問題,有人認為生男孩好,有人認為生女孩好。對一部電影或小說,也常常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人們對各種各樣的事做出的讚同或反對的判斷,如同“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一樣,都涉及態度的問題,是態度的表現。

心理學上,態度是人們對某一對象的評價和準備行動的心裏傾向,它含有認知、情感和意向三種成分。認知成分是對態度對象所持有的觀點、知識,含有評價的意思。情感成分是對事物的情感體驗,包括喜歡——討厭,尊敬——輕視,同情——排斥等積極或消極的情感。意向成分指個人對態度對象的行為準備。

舉個例子,某人憑借商品知識和別人的介紹,認為捷達牌轎車確實不錯(認知成分),很喜歡這種車,渴望能買到一輛(情感成分),還積極地存錢(意向成分)。三者統一起來,就構成了一個人的態度。

人的態度是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而在形成後態度又會反過來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環境。人之所以要持有某些態度,是因為態度具有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功能。比如那句俗語:“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其實這是態度的一種自我防禦。態度作為一種自衛機製,能讓人在受到貶抑時保護自己。比如,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看到富商們揮金如土,生活中擁有許多物質享受時,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常常會顯示出自命清高和鄙視“為富不仁”者的態度,以保持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