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權力心理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克瑞格·漢內為了研究“美軍虐囚事件”的行為心理,組織了這樣一個實驗。
參與研究人員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大樓的地下室裏修建了一個模擬監獄,把自願參與實驗的學生們分成了兩組,分別充當看守和囚犯。在實驗中,剛開始時,看守們似乎還不熟悉自己所獲得的權力,算是跟囚犯相安無事。可沒過多久,看守們便給囚犯罩上了頭罩,用言辭加以侮辱,並強迫他們脫光衣服。看守很快就變成欺辱人的虐待狂,囚犯難以繼續承受,導致原定為兩個星期的實驗不得不在6天後就停止了。漢內說,他們的行為跟美軍管理下的阿布格拉布監獄中發生的虐待行為竟如此相似。
實驗顯示了一個令人不快的事實,那就是人們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做出多麼可憎的行為。這也是一個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不見得非得是邪惡的人才會做出超越道德,甚至是惡劣的事跡。我們都試圖調整周圍環境中的人和物,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或滿足我們認為的自己的需求。
我不想討論“人本善”還是“人本惡”的問題,我所知道的是:人人生來都會帶著某些欲望,而這些欲望在某些條件下,會給身邊的人帶去幸福;而在另外一些條件下,會讓身邊的人承受不幸。我們身邊充滿了形形色色的“權力”人,他們隨時可能會要求我們,甚至傷害我們。所以,不要苛求自己的生存環境,更不要苛求同自己共同生活的、或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因為或許一切本來如此,讓自己變得高尚才會獲得心靈的安寧。要學會一日之始就對自己說:我將遇見好管閑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孤僻的人……而我要平靜地向他們展示他們的錯誤,並且隨時準備寬恕他們及他們的錯誤。
當什麼人的無恥行為觸犯我時,就直接問自己:這世界上不存在無恥的人是可能的嗎?這是不可能的。那麼,就別要求不可能的事吧。這個觸犯我的人也隻不過是那些必然要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無恥的人中的一個。不怪他們和他們的錯誤,考慮一下是否我還不如譴責自己,因為我沒有預先就料到他們會以這種方式犯錯誤;因為我本來有理智去假設他們會犯這種錯誤,而我卻忘記了使用,還奇怪他所犯的錯誤。是的,我還要平靜地向他們展示他們的錯誤,並且隨時準備寬恕他們及他們的錯誤。
2人生的秘訣
著名生理學家沃爾特·B·卡農說:“人麵對危險時,神經係統就會做好迎戰或逃避這兩種生理準備。可不幸的是,如今這兩種選擇都不十分奏效。如果我們具有暴力攻擊傾向就很可能被逮捕。如果試圖逃避責任,我們就將受到追查並被送回原處。因此,人類就像是困獸,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裏,長期處於焦慮和恐懼的狀態中。”
從某些角度來看,他說得一點也不錯。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違背自己地過活,因為我們不得不,因為社會要求道德、責任還有義務。有的時候,我們想去獲得,但又顧忌重重;有的時候,我們有所放棄,卻又遺憾甚至悔恨;有的時候,會有一種不甘寂寞,大幹一場的衝動,卻不敢邁出第一步;有的時候,會有離群索居,不顧一切的念頭,但又為世俗所累不得脫身……
不妨聽聽這個故事,也許你會獲得啟示。
30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了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前途。他動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正在練字,他聽說本族有位後輩開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寫了3個字:不要怕。然後抬起頭來,望著年輕人說:“孩子,人生的秘訣隻有6個字,今天先告訴你3個,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後,那個年輕人已是中年,有了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歸程漫漫,到了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他到了族長家裏,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說:“這是族長生前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拆開信封,裏麵赫然三個大字:不要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