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談話中,凡不符合占壓倒性優勢的輿論或習俗的話,就被視為“政治不正確”。
現在美國社會的政治正確就是排華,這是美國社會的大趨勢。
無論是張康任,還是施肇吉,亦或者林子軒,都無法改變,他們在和整個美國抗衡。
林子軒冷靜下來,思考著對策。
華人畢竟人數不多,無法造成大量的輿論,在美國,白人是主流,接下來是黑人……
或許該讓黑人兄弟們行動起來了。
第二天,吃早飯的時候,林子軒拿著幾張稿紙走了過來。
幾個人圍坐在一桌吃著早飯,包括張康任、王庚、陸小蔓、鄭證秋和周劍允。
林子軒坐下來,把稿紙遞給張康任,然後平靜的吃著早飯。
張康任頗為詫異,不知道林子軒的意思,他看了看稿紙,上麵寫著《我有一個夢想》。
“六十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這項重要法令的頒布,對於千百萬灼烤於非正義殘焰中的黑奴,猶如帶來希望之光的碩大燈塔,恰似結束漫漫長夜禁錮的歡暢黎明。”
“然而六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六十年後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六十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六十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
“我們共和國的締造者草擬憲法和獨立宣言的氣壯山河的詞句時,曾向每一個美國人許下了諾言,他們承諾所有人--不論白人還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讓渡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張康任看的頭皮發麻,心髒急跳。
他捂住胸口,在隨身的衣袋裏尋找著藥物,他患有心髒病。
林子軒嚇了一跳,趕忙把藥物給張康任喂下去,他隻是想稍微賣弄一下的,沒想過張康任的身體狀況。
等到事情平息,坐在旁邊的王庚拿起了稿紙,念了起來。
“隻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難以形容的野蠻迫害,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隻要我們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軀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車旅館和城裏的旅館找到住宿之所,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隻要黑人的基本活動範圍隻是從少數民族聚居的小貧民區轉移到大貧民區,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隻要我們的孩子被‘僅限白人’的標語剝奪自我和尊嚴,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隻要密西西比州仍然有一個黑人不能參加選舉,隻要紐約有一個黑人認為他投票無濟於事,我們就絕不會滿足。”
“不!我們現在並不滿足,我們將來也不滿足,除非正義和公正猶如江海之波濤,洶湧澎湃,滾滾而來。”
飯桌上的所有人都安靜的聽著,他們的神情很激動,他們隱約的覺得自己正在參與一件能改變世界的大事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