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以來,日本就作為東亞的大國之一對國際關係發揮了比較大的影響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雖然在國際關係中的政治作用相對下降,但是它很快就在經濟上崛起,重新成為東亞的大國之一並對國阮關係有所影響,在冷戰結束之後則更是積極主動地想要在國際關係中發揮更大的政治作用並已經有所成就。因此,無論如何評價,日本在近代以來的國際關係中都是最重要的國家之一。通過對日本進行研究,尤其對日本戰後對周邊國家的外交進行研究,從中也可以尋找出戰後東亞國際關係發展的一部分脈絡。
對於同日本比鄰而居的中國而言,研究日本就具有更重要和更現實的意義。自古以來,中日兩國的關係就極為密切和特殊,在兩國長期的交往中,恩恩怨怨,其中既有和平與友好的曆史,又有對立與戰爭的曆史。即使在今天,中日兩國之間仍然既存在共同利益同時又存在矛盾與爭端。目前中日之間每年有超過3000億美元的巨大雙邊貿易額和500多萬人員的各種往來與交流,在其他一些地區和全球問題上也存在著合作關係,但是同時兩國之間也在政治上和安全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矛盾與競爭關係。例如,在中日關係中,近代以來的曆史重負和陰影仍然沒有完全消除,在如何對待過去戰爭曆史的認識問題上,雖然雙方結束戰爭已經60多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也已經實現了40年,但是兩國之間仍常常因此而爭論不休。在釣魚島領土歸屬、東海劃界與能源開采、台灣問題與意識形態、日美同盟及安全戰略等眾多方麵,中日兩國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和爭端,甚至這些矛盾已經深深地影響到了兩國民眾彼此的民族感情,以至於中日兩國成了一對所謂“既近又遠的國家”。因此,回顧總結中日關係的發展曆程,分析和探討中日關係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並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對於避免曆史重演和真正實現中日兩國的和解具有重要意義,或者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日關係的緊張狀態。
其實,中日關係中不僅隻具有利益或矛盾,兩國之間還有很多可資相互學習和借鑒的東西,古代日本曾經大量學習中國和近代中國大量學習日本的事實就證明了這一點。在上述中日關係的一些矛盾中,有些是在兩國現有關係中一時還難以克服的結構性矛盾,而有些則是由於相互不理解或誤讀而引起的矛盾。因此,對中日兩國的一些政策選擇、社會思潮、曆史經曆、政治現象等進行比較,對於雙方的相互認識和理解也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是作者在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日本進行研究的基礎之上寫作而成的,主要目的在於試圖對戰後日本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尤其是對中日關係及其存在的問題作一些描述和分析,以及通過對中日兩國進行一些比較,加深彼此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之上實現中日關係的改善和中日兩國的合作,以及實現整個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本書的內容,是在參考眾多已有成果的基礎之上完成的,因此有些內容可能對讀者來說已經比較熟悉,而有些則可能僅僅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無論如何,如果本書能夠對我國的日本研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或者能夠激發出讀者的一些新看法,則幸甚之至。同時,希望本書能夠得到學術界同人以及對日本感興趣的各位讀者的認真指教。
借本書出版之際,在這裏首先要感謝的是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李玉教授,他多年來對於我從事的日本研究給予了各種指導與幫助,當然也包括對本書的寫作與出版。此外,還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的林昶先生與葉琳女士,他們從本書的選題到各個章節的結構設計等等都給予了指導與幫助並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最後,還要感謝世界知識出版社及本書的責任編輯張迎輝女士,在本書的文字修改、體例編排等方麵也做了大量細致的編輯工作,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
作者
2012年1月於北京燕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