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隻要你不去改正,你的憤怒情緒將會阻止你做不好事情。成大事者是不會讓憤怒情緒所左右的。在關鍵時刻是不可以讓怒火左右情感的。不然你會為此付出代價。那麼怎樣消除憤怒情緒呢?下麵幾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鑒。
(1)遇到能引起你發怒的刺激時,應當力求避開,眼不見,心不煩。如果你已經被激怒,你應該暫時抽身離開那讓你憤怒的處境,好使情緒得到平複。
(2)運動。參加足球比賽或者出去跑步或遊泳都行。這可以釋放進入血液使你情緒高漲的化學物質,降低抑鬱和攻擊的衝動。
(3)捶打枕頭或靠墊。這是處於攻擊狀態時的一種安全的方法,雖然看起來有點傻,但確實能讓你感覺好受點
(4)聽音樂。沉醉在你喜歡的聲音裏,可以幫你遠離憤怒,平靜下來,情緒恢複正常。但如果音量太大正是媽媽嘮叨你的原因,最好戴個耳機。
(5)向理解你的某個人傾訴——你媽媽或你最好的朋友或兒童熱線之類的熱線電話。
(6)寫下你的感受——寫成日記、故事或詩歌。你不必給誰看,但寫在紙上會有幫助。
(7)放聲大哭。這可能看上去不夠男子漢氣概,不過最新研究表明放聲大哭是處理強烈情緒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在你情緒真的很激動時,放聲大哭可以降低引起大腦焦慮、發怒和抑鬱的化學物質。所以事後你會感覺真的好多了。
如果你仍然決定保留自己心中憤怒的火種,你可以以不造成重大損害的方式來發泄憤怒。你不妨想想,你是否可以在沮喪時以新的思維支配自己,且以一種更為健康的情感來取代你的憤怒,既然世界絕不會像你所期望的那樣,你很可能會繼續厭煩、生氣或失望;但無論如何,你完全可以消除那種不利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憤怒。
每當你以憤怒來對他人的行為作為反饋時,你會在心裏說:你為什麼不跟我一樣呢?這樣我就不會動怒,而且會喜歡你。然而,別人不會永遠像你希望的那樣說話、辦事;實際上,他們的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按照你的意願行事。這一現實永遠不會改變。所以,每當你因為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動怒,你其實是不敢正視現實,讓自己經受情感的折磨,為根本不可能改變的事物自尋煩惱真是太愚蠢了。其實,你大可不必動怒,隻要你想想,別人有權以不同於你所希望的方式說話、行事,你就會對世事采取更為寬容的態度。對於別人的言行,你或許不喜歡,但決不應動怒。動怒隻會使別人繼續氣你,並會導致上述這種生理上的心理病症。真的,你完全可以做出選擇——要麼動怒,要麼以新的態度對待世事,從而最終消除憤怒這一誤區。
也許你認為自己屬於其中一類人,即對某人某事有許多忿忿不平之處,但從不敢有所表示。你積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憂心忡忡,最後積怨成疾。但是,這並不是那些咆哮大怒的人的反麵。在你心裏,同樣的有這樣一句話:要是你跟我一樣就好了。你心想,別人要是和你一樣,你就不會動怒了。這是一個錯誤的推理,隻有消除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忿。以新的思維方式看待世事,以致根本不動怒,這才是最為可取的。你可以這樣安慰自己:他要是想搗亂,就隨他去。我可不會為此尋煩惱。對他這種愚蠢行為負責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這樣想:我盡管真不喜歡這件事,卻不會因此陷入憤怒的誤區。
所以,為了消除憤怒,首先你要以一種平靜的方式勇敢地表示出自己的憤怒:然後,以新的思維方式讓自己保持精神愉快,使之轉為內在控製;最後,不再對任何人的行為負責,不因為別人的言行影響自己的精神狀態。你可以學會不讓別人的言行攪亂自己的心境。總之,你隻要自尊自重,拒絕受別人的控製,便不會用憤怒折磨自己。
7.慎獨,人生一大境界
慎獨是一種思想,也是自我修養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們一般把慎獨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
其實,慎獨,關鍵是一個獨字。獨是什麼?獨是別人看不見聽不見的地方,它不僅是指外在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心靈,朱熹就說過: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隻要心中有道德,腦海有紀律,手腳有約束,把獨處也當做光天化日,就能做到慎獨。朱子講過: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顯明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裏內外,精粗隱顯,無不慎之。
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有一天,子夏去拜見曾參,曾參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一向嚴於律己,以孝行著稱。曾參看了看子夏,打趣地說:怎麼一陣子不見,你就如此發福啊。子夏不以為意,反而樂嗬嗬地回答說:我打了一個大勝仗,心情舒暢無憂,所以身體就胖起來了。曾參有些摸不著頭腦了,疑惑地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子夏說我終日在家讀書,學習先王之道,覺得他們的仁義道德和高尚的德行,實在是高山仰止,令我心生敬佩仰慕之情,覺得能效仿他們一定很快樂。可是出門之後,當我看見富貴人家身穿綾羅綢緞,享受豪宅美食,夜夜笙歌曼舞,逍遙自在。我又不由得心生向往之情,覺得能像那樣生活一定很幸福。兩個念頭不斷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激烈爭鬥。難分勝負,我寢食難安,心中不寧,所以身體日益消瘦。現在先王之道終於在心中占上風,取得了絕對勝利,我的心情又恢複了安寧祥和,所以身體自然發胖了。曾參聽了,連連稱讚子夏,對他更為敬重。
古聖今賢們所說的人恒過、不犯錯誤的人沒有,並不是說人們可以不自律、不嚴己、不加強道德修養、不追求高尚品格的遁詞。孔子認為,人們如果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就必須躬自厚、求諳己內自訟。他的門生子夏無疑是遵照其教導,嚴格要求自己的典型。如果一個人通過反身自省,感到自己是忠誠踏實的,那便是最大的快樂。正因為這樣,子夏才由瘦而胖,並因此而歡欣愉悅。
古往今來,慎獨境界者不乏其人。
柳下惠坐懷不亂,曾參守節辭賜,蕭何慎獨成大事。東漢楊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獨拒禮;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主,勿以善小而不為。範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處世當無愧於心,李幼廉不為美色金錢所動。元代許衡不食無主之梨,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幹仞,無欲則剛,葉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國藩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其所謂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以上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
慎獨是一種人生境界,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自我的挑戰與監督。慎獨的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這裏講的隨心所欲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指道德修養到一定程度後所達到的一種道德境界。慎獨雖然是古人提出來的,但並沒有因時代的更迭變遷而失去現實意義,是因為它是懸掛在你心頭的警鍾,是阻止你陷進深淵的一道屏障,是提升你自身修養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
8.保持平常心,榮辱不驚
平常心是一種經曆挫折和失敗,不斷奮鬥努力,才能曆練出的人生境界。它不為虛榮所誘,不為一切浮華沉淪。這樣的心態才是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需的,是我們處理問題時所要必備的心態,也是我們保持健康的關鍵之一。
《菜根潭》上說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身常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意思是說,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閑的環境中,世間所有的榮華富貴和成敗得失都無法左右我,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寧的環境中,人間的功名利祿和是是非非就不能欺騙蒙蔽我了。
居裏夫人曾兩度獲得諾貝爾獎金,她是怎麼樣對待自己出名的呢?得獎出名之後,她照樣鑽進實驗室,埋頭苦幹,而把榮譽和成功的金質獎章給小女兒當玩具。有的客人見了感到很驚訝。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想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地守著它,否則你將一事無成。
而有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做出了點成績,出了點名之後,便沾沾自喜起來,自以為功成名就了,就可以天天吃老本了,從此便失去了新的奮鬥目標。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魯迅說:自卑固然不好,自負也是不好的,容易停滯。我想頂好是不要自餒,總是幹:但也不可自滿,仍舊總是用功。
在生活中隨緣而安,縱然身處逆境,仍從容自若,以超然的心情看待苦樂年華,以平常的心境麵對一切榮辱。平常心是一種人生的美麗,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不做作,不虛飾,灑脫適意,襟懷豁然,平常心不僅給予你一雙瀟灑和洞穿世事的眼睛,同時也使你擁有一個坦然充實的人生。
時光荏苒,人生短暫。要快樂地品嚐人生的盛宴,需要每個人擁有一份榮辱不驚、不卑不亢的平常心態。當我們出入豪華場所,用不著為自己過時的衣著而羞愧;遇見大款老板、高官名人,也用不著點頭哈腰,不妨禮貌地與他們點頭微笑;即使身份卑微,也不必眉苦臉,要快樂地抬起頭,盡情地享受陽光;即使沒有驕人的學曆,也不必怨天尤人,而要保持一種積極拚搏的人生態度。我們用不著羨慕別人美麗的光環,隻要我們擁有一份平和的心態,盡自己所能,選擇人生的目標和生活,勇敢地麵對人生的種種挑戰,無愧於社會和他人、無愧於自己那我們的心靈聖地就一定會陽光燦爛,鮮花盛開。
榮辱不驚,是一門生活藝術,更是一種處世智慧。人生在世,生活中有褒有貶,有毀有譽,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不足為奇。古往今來萬千事實證明,凡事有所成業有所就者無不具有榮辱不驚這種極寶貴的品格。榮也自然,辱也自在,一往無前,否極泰來。所以有位哲人這樣說過:人生有兩種悲劇,一種是欲望不能得到滿足,一種是欲望得到滿足。
在現實生活中免不了會遭到不幸和煩惱的忽然襲擊,有一些人,麵對從天而降的災難,處之泰然,總能使平和開朗永駐心中;也有一些人麵對突變而方寸大亂,甚至一蹶不振,從此渾渾噩噩。為什麼受到同樣的心理刺激,不同的人會產生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在於能否保持一顆平常心,榮辱不驚。
作家冰心曾親筆寫下這樣一句話: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看到這句話,不禁讓人感到一種身心的淨化,受到一種聖潔靈魂的感染。在冰心的身上,永遠看到的是一個人生命力的旺盛,看到的是一顆跳動了近百年的、在思考、在奮鬥的年輕、從容的心。文革中,冰心在中國作協掃了兩年廁所,六十多歲的老人每天早上六點趕車上班。老了之後盡管行動不便,每早起床就大量閱報讀刊,了解文壇動態,然後就握筆為文,小說、散文、雜文、自傳、評論、序跋,無所不寫。在遺囑裏她還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我悄悄地來到這個世上,也願意悄悄地離去。
擁有了一顆平常心,就擁有了一種豁達,一種超然,故達觀者寵亦泰然,辱亦淡然。失敗了,轉過身揩幹痛苦的淚水;成功了,向所有支持者和反對者致以滿足的微笑。
其實,生活就如同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鬆彈不出聲音,保持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一些古今中外的偉人,他們遇事不慌,沉著冷靜,正確判斷所處局勢,及時應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般來說,人們隻要不是處在激怒或瘋狂的狀態下,都能夠保持自製並做出正確的決定。榮辱不驚的情緒,不僅平時可以給生活帶來幸福穩定和暢快,而且能在大難臨頭的時候,幫助你逢凶化吉,轉危為安。
在物欲橫流,處處充滿誘惑和陷阱的社會中,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並非易事。在平常心的世界裏,一切都被看得平平常常,即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當然,保持平常心絕不是安於現狀。人類的偉大在於永不休止的渴望和追求,曆史的嬗變在於千百萬創造曆史的人們永無休止地勞作。生命是一個過程,而生活是一條小舟。當我們駕著生活的小舟在生命這條河中款款漂流時,我們的生命樂趣,既來自於與驚濤駭浪的奮勇搏擊,也來自於對細波微瀾的默默深思;既來自對偉岸高山的深深敬仰,也來自於對草地低穀的切切愛憐。所以我們平常的生命、平常的生活一經升華,就會變得不那麼平常起來。
保持平常心,榮辱不驚,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它不是平庸,它是源於對現實清醒的認識,是來自靈魂深處的表白。人生在世,不見得權傾四方和威風八麵,也就是說最舒心的享受不一定是榮譽的滿足,而是性情的恬淡和安然。所以說,榮辱不驚,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解析生活,就能領悟生活的真諦,才會體悟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