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戰前衝刺(1 / 3)

要說的話,沙特采購“陸盾”係統本身也是病急亂投醫搞出來的事情,或者說當時不清楚“沉默獵手”的性能,不相信激光武器有那麼強的戰鬥力,也才采購了“陸盾”係統充當備份。

顯然,用“陸盾”來攔截胡賽武裝的自殺式無人機,根本就沒有難度可言。

因為完整保留了雙路供彈係統,所以在對付自殺式無人機的時候,“陸盾”可以選擇配備感應引信的炮彈。這種炮彈裝填了數百顆直徑在兩毫米左右的鋼珠,通過感應線圈來設置引爆時間,由火控雷達配合,炮彈能夠在距離目標十米的範圍內引爆。理論上,隻需要幾十發這種炮彈就能夠摧毀一架自殺式無人機。對付無防護的軟目標,感應炮彈的效率比動能穿甲彈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按照正常的配置,“陸盾”係統至少都會裝載八百發感應炮彈,再算上同等數量的穿甲彈,一門“陸盾”係統在用光炮彈之前,能攔截差不多五十架自殺式無人機。在當時,這個作戰能力遠遠超過了一般的高射炮,也超過絕大部分野戰防空係統。更何況,“陸盾”係統采用整裝彈藥箱,有專門的彈藥補給車協助,能夠在三分鍾之內更換兩具彈藥箱。

要說防空作戰能力,“陸盾”係統並不差,尤其是對付自殺式無人機,完全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

差的其實是效費比。

別說沙特,就是由中國軍方出麵采購,感應炮彈與鎢芯脫殼穿甲彈都非常昂貴,前者單價高達一千元,後者還要貴得多,批量采購的單價都高達兩千元。等於說,一套“陸盾”係統的一千六百發炮彈就價值兩百多萬。沙特采購價格至少都要翻一倍,采購數量少的話,搞不好要翻兩倍。更何況,還需要算上火炮係統的折舊費。不說其他的,隻是在正常裝備使用的二十五年裏麵用掉的炮管,就需要用數百萬,甚至是上千萬元進行更換。把這些全都算上的話,“陸盾”係統簡直貴得離譜。更何況,“陸盾”係統配備了大量電子設備,平台本身就十分昂貴。

從效費比這個角度來看,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中國軍隊沒有采購與裝備這種性能非常強大的防空係統。買一套,甚至是兩套價值幾千萬的“730”近防速射炮裝到價值幾十億的戰艦上,在戰鬥中摧毀射向戰艦的反艦導彈,保護了戰艦,也保護了戰艦裏的上百名,甚至數百名官兵,肯定是很劃算的買賣。問題是,用同樣的投入去保護一座營地,或者一片分散的陣地,就不劃算了。

陸軍本身的特點也決定,隻是單純的防禦,意義並不大。

其實,這也是美國在開發出了車載版的“密集陣”係統之後,僅少量采購,而且主要部署在海外熱點地區,用來保護使領館等小麵積的重要目標的關鍵所在。有限的射程,同樣限製了速射炮的使用範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色列。即便常年遭受哈馬斯與真主黨的火箭彈襲擊,防空反導壓力格外的沉重,以色列都選擇了使用攔截彈的“鐵穹”係統,沒有選擇速射炮。

正是如此,沙特也就采購了幾套“陸盾”係統。

因為“沉默獵手”的作戰效率遠遠超過了預期,不但能夠對付無人機,還能夠攔截飛行速度較慢的巡飛彈。關鍵是,沙特采購的“沉默獵手”經受住了實戰考驗,為油田、煉油廠提供了有效的防護。所以在整個也門衝突期間,沙特采購的“陸盾”係統很少開火,幾乎就沒有發揮作用。

等到衝突結束,這些近防係統更加沒有用武之地了。

關鍵還有,沙特采購的減配版本,沒有單獨的對空搜索雷達,隻有一部安裝在炮座上的火控雷達,以及同樣用於火控的光電探測係統。因為隻有對空搜索雷達受銷售管製,所以沙特可以自行處理采購的“陸盾”係統。至於售後維護與服務,隻要在允許的範圍之內都能夠得到保證。

顯然,戈武看中的,就是這幾套“陸盾”係統。

跟野戰防空係統比,“陸盾”係統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部署在戰略要地附近,攔截射來的巡航導彈。對付亞音速巡航導彈,“陸盾”係統單次開火的命中率高達百分之九十,而在有效射程範圍內,至少都能夠開火兩次,毀傷率提高到了百分之九十九,基本上能夠保證摧毀巡航導彈。

這個攔截效率,超過了所有野戰防空係統。

在戈武提出來之後,桑賈尼立即就答應了下來,而且當麵聯係了沙特軍方,對方也答應通過空運把六套“陸盾”係統送過來。隻不過,戈武索要的不止這些,畢竟薩勒曼答應提供幫助,就不需要講客氣。

除了“陸盾”係統,戈武最想獲得的是大型無人機。

可惜的是,這個要求直接被桑賈尼拒絕了。到不是桑賈尼擺架子,而是確實沒法提供大型無人機。

按照桑賈尼的意思,美軍肯定會插手,比如說派預警機過來,監視在索科特拉島附近出沒的飛機。在發現了無人機之後,肯定會立即聯係印度戰艦。更何況,印度海軍派來的三艘戰艦當中,“金奈”號是防空驅逐艦,搭載了射程為七十公裏的“巴拉克8”防空導彈,能夠用來對付大型無人機。這就是,沙特能夠提供的“翼龍3”型無人機不是專業巡邏機,搭載的搜索雷達對驅逐艦這類目標的探測距離就隻有幾十公裏。搞不好,在無人機發現驅逐艦之前,就已經被驅逐艦發射的導彈擊落了。更何況,美軍還有電子偵察機,能夠通過電子幹擾來削弱無人機的搜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