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海南部海域,索科特拉島以東大約三百公裏,“金奈”號驅逐艦上。
“報告!”
等通信軍官拿著電文走過來,拉奧才放下了望遠鏡。
“由新德裏發來的。”通信軍官簡單說明之後,才把電文遞給了拉奧,隨後就轉身返回艦橋。
拉奧沒有立即打開電文,在侍從展開椅子,從移動冰櫃裏麵拿出冰鎮汽水之後,他才走過去坐下。在喝了兩口冰鎮汽水之後,才展開電文。根本不用看,現在才下達命令,換誰都能猜到電文的內容。多半又是受不得已的因素影響,不得不推遲作戰行動,攻擊艦隊繼續在前沿海域待命。
反正,這也不是第一次。
不過,這次還真不一樣。
還沒看完電文,拉奧就放下冰鎮飲料,隨後還站了起來。
“下達命令……”看到站在艙門的是侍從,拉奧徑直就走了過去,準確說是通過艙門進入了艦橋。
侍從不是海軍官兵,也不在戰鬥編製之內。說得直接點,“侍從”這東西就是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糟粕。在當時,英國的軍官都有侍從,而且幾乎都是本地的土著居民。最初給軍官安排侍從,主要是方便溝通,畢竟殖民地的居民未必都會說英語,更加別說還有千奇百怪的方言。沒有能說方言的侍從協助,英國軍官肯定是寸步難行。隻不過,在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之後,侍從逐漸演變成了軍官的附屬產物,主要任務變成照顧軍官的起居,為軍官提供私人服務。有意思的是,在一百多年之前,進入鐵甲艦時代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就改了這個陋習,別說普通的軍官,即便是艦隊司令官都不能帶侍從上戰艦。可是在印度海軍,卻一直延續至今。
雖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印度海軍進行了幾次改革,對侍從做了明確規定,自艦長往下,不得帶侍從上艦,尤其是在執行戰鬥任務的時候,但是上麵有政策,下麵有對策,幾百年的陋習不是說改就能改掉的。更何況,印度社會上下都沒有摒棄“種姓”觀念,又如何讓高高在上的海軍軍官放棄傳統?對來自高種姓階層的軍官來說,那就更加如此了。擁有侍從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征,而在戰艦這個封閉的社會裏麵,有什麼是比高人一等的地位更重要的呢?
拉奧就是高等種姓,而且是海軍世家。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三十五歲之前就成為驅逐艦的艦長。
不過,在“金奈”號上,隻有艦長有侍從。
到不是其他軍官不想要侍從,畢竟大部分海軍軍官來自高等種姓,家境都不錯,負擔得起侍從的費用,而且雇傭一名侍從也花不了多少錢。主要是,戰艦上沒有多餘的地方來安頓侍從。
別看“金奈”號是滿載排水量接近七千噸的防空驅逐艦,內部空間卻不夠寬敞。
主要就是,在有限的艦體內,安裝了太多的電子設備與導彈武器。比如說,在艦橋前方與煙囪後方各安裝兩組八聯裝“巴拉克8”遠程防空導彈的垂直發射係統,在艦首,還有兩座八聯裝用來發射“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的3S14E垂直發射裝置,還有一座七十六毫米超快速艦炮,四座AK-630近防速射炮,兩具RBU-6000火箭深彈發射器。更要命的是,這麼多武器,還有雷達等電子設備,來自不同的國家,采用不同的技術標準,卻需要整合到一艘戰艦上。如果印度擁有足夠強大的造船能力,問題還不大。隻可惜,印度的造船工業根本不值一提。換個角度看,印度真要擁有強大的造船能力,也不會弄出這種“萬國牌”戰艦了。也就是造船能力不行,印度海軍又不肯降低行能要求,而且不願意放寬噸位,也才在接近七千噸的戰艦上配備七十六毫米主炮。除掉少數幾個歐洲國家的大型戰艦之外,就隻有印度海軍的驅逐艦配備這種艦炮。
其實,也就是需要把各個國家的武器係統集成起來,而印度的造船工業與艦船設計能力又十分的拉胯,所以“加爾各答”級的內部十分的淩亂,不但浪費了大量空間,還導致很多功能區域麵積過小。在這艘標準載員達到了二百五十人的戰艦上,總共隻設計了不到兩百張床鋪。在保證了軍官與技術士官之後,留給近兩百名士兵的床位還不到一百五十個,印度海軍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在水兵艙設置吊床。更要命的是,餐廳也沒有達到設計標準,就算以三班倒的方式安排就餐,也無法保證為全體官兵提供正常的一日三餐,很多時候就隻能讓官兵吃盒飯。
要說的話,這也是“加爾各答”級隻建造了三艘的主要原因。
與“加爾各答”級相比,後繼的P15B“維沙卡帕特南”級,在導彈武器與電子係統沒出現本質變化的情況下,把滿載排水量提高到了八千噸,增加大約一千噸,也就為了讓布局變得更加合理。隻不過,“萬國造”所存在的問題,在“維沙卡帕特南”級上同樣存在,而且更加的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