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德裏,總理府。
看著正在介紹情況的國防部官員,莫拉瑞斯的臉色是越來越難看,似乎憋著的怒氣隨時有可能被點燃。
別說莫拉瑞斯,換其他人坐在他的位置上,恐怕早被氣炸了。
雖然莫拉瑞斯早就知道,印軍很拉胯,哪怕是素質最高的海軍也好不到哪裏去,但是他怎麼都沒想到,竟然拉胯到這種程度。要不是海軍一再以準備不到位為由要求延期,特別軍事行動早就開始了。關鍵是,在擬定作戰方案,確定總體戰略的時候,海軍總參謀長明確表示能夠在三天之內完成動員。也就是有海軍總參謀長的承諾,莫拉瑞斯才批準了三軍總參謀長提交的作戰方案。哪想到,到了具體落實的時候,問題卻層出不窮,根本就不可能在三天之內做好戰爭準備。
其實,這隻是開始。
因為海軍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準備,所以三軍總參謀長提出了一個折中辦法,通過發放最後通牒的方式,逼迫阿盟或者海合會出麵斡旋。隻需要拖上幾天,海軍就能夠完成戰前準備。或者說,等到海軍完成戰前準備後,再隨便找個理由退出斡旋談判,然後就能名正言順的發起特別軍事行動。
顯然,後麵也確實這麼在做。隻不過,與原定計劃頭很大的偏差。
因為之前已經耽擱一天,而海軍總參謀長保證能在一周隻內做好準備,所以原先計劃斡旋談判隻持續四天,然後就開幹。也正是如此,在斡旋談判的第三天,之前出港待命的三艘戰艦開始向索科特拉島航行。不發生意外的話,在新德裏當局第二次發出最後通牒的二十四小時到期之後,由三艘戰艦組成的攻擊編隊就能到達索科特拉島附近,並且按照計劃對島上目標發起打擊。
可惜的是,海軍總參謀長的保證再次落空。
在攻擊編隊出發的第二天就出了問題,先是兩艘護衛艦的炮瞄雷達出故障,然後是“金奈”號的動力係統出了問題。
前者還不算大問題,即便沒辦法用戰艦攜帶的配件修複,也可以安排直升機送過去。大不了不用炮瞄雷達,在打擊視距外的目標時使用友艦的數據,而打擊視覺範圍內的目標,完全可以依靠光學瞄準具。更何況,七十六毫米艦炮的有效射程就隻有十多千米,正常情況下都在視覺範圍之內。哪怕目標在岸上,被遮擋住了,沒辦法看到,也可以用直升機或者無人機觀察彈著點,為戰艦提供校準參數。事實上,那兩艘護衛艦平常也很少使用炮瞄雷達。也就是平常沒有用過,疏於維護與檢查,要不然也不會等到準備使用的時候,才發現雷達出了故障。
後者更加嚴重,而且很難在航行途中解決。
關鍵就是,出問題的不是巡航用的柴油發動機,而是快速航行使用的燃氣輪機。按照正常的情況,戰艦在出港之後,需要對動力係統進行測試。最為常用的辦法,也就是在到達開闊海域之後啟動全部發動機,以最快速度航行幾個小時,順帶檢測加速性能與推進係統的可靠性。問題是,“金奈”號在離開孟買港之後,新德裏當局還沒有確定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的準確時間,也沒有下達作戰指令。更重要的是,沒有人知道會在什麼時候開始。大概是為了節約燃油,“金奈”號的艦長推遲了測試時間。也正是如此,等新德裏當局把特別軍事行動確定下來之後,“金奈”號才測試了動力係統。也就是在進行加速性能測試的時候,一台從烏克蘭進口的燃氣輪機發生故障。雖然沒有影響到其他三台燃氣輪機,但是也不可能在海上修複。在隻剩下了三台燃氣輪機的情況下,“金奈”號的航速就隻能達到二十四節,而且無法長時間維持。
要說,事故也不全是印度海軍的責任。
“金奈”號是研製代號P15A的“加爾各答”級驅逐艦的三號艦,而且是最後一艘。該型驅逐艦采用柴燃交替動力係統,配備兩個燃氣輪機動力包,而每個動力包由兩台從烏克蘭進口的DT-59燃氣輪機構成。這也意味著,在損壞了一台DT-59的情況下,另外一個動力包隻能使用一台燃氣輪機。
嚴格的說,DT-59的可靠性還算不錯,隻要正常維護保養基本上不會發生嚴重故障。
印度海軍日常的維護保養也按時在做,而且還算是仔細。主要是,在P15B,也就是“維沙卡帕特南”級的各種毛病層出不窮的情況下,三艘“加爾各答”級是戰鬥力最強,狀態也最好的防空驅逐艦。
出問題的,其實是廠商。
受烏克蘭戰爭影響,尤其是印度在戰爭初期保持了中立,不但沒有譴責俄羅斯,還不遺餘力、盡其所能的從俄羅斯進口石油,與烏克蘭的關係也就急轉直下。等到印度轉變立場的時候,烏克蘭的廠商已經無力為出售給印度的燃氣輪機提供售後服務。在折騰幾年之後,印度海軍實在是沒有其他辦法,不得不把燃氣輪機的維護工作承包給“大名鼎鼎”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