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張國榮的天空下(1 / 2)

一直非常崇拜香港著名藝人張國榮。對於他的離開,感到驚愕和遺憾。他是一位成功者,根本就不應該用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經過了這麼多風風雨雨,他依然傲然走來。雖然他的性取向為道德所不容,但他的演技和那富有天賦的唱功是人所不及的。喜歡他的憂鬱和狂野。十仔.十二少.旭仔.寧采臣.蝶衣.何寶榮.哥哥.萬人迷.明星。。。。。。等等他塑造了令人難忘的典型角色。風繼續吹的白頸巾.紅色高跟鞋探戈舞.男人的瀟灑,女人的妖魅,在他身上淋漓盡致地顯露出來。 不久前,宋祖德在博客上說張國榮沒有死,在五台山出家,迎來了四麵八方的口水,似乎哥哥應該活在所有粉絲和榮迷的心裏,而不是像宋祖德說的那樣在一間寺廟中。那是對哥哥的一種極大的汙蔑和不敬。 關於張國榮的死因,外界猜測未息。有說是為情、為病、因錢。不管是因為什麼,人已經去了,一切都挽回不了。據說:警方事後在他的身上發現一封遺書。媒體披露的遺書出現兩個版本,尚不清楚哪個是準確的。

版本一:“Depression(沮喪、抑鬱)。多謝各位朋友,多謝麥列菲菲教授。你一年來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謝唐先生,多謝家人,多謝肥姐。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下款署名:Leslie。版本二:認識一位二十多歲青年,在他與“唐唐”間不知道如何選擇才好,十分困擾,所以要自殺。就在許多粉絲對著這兩份遺書傷心默哀的時候,網上又傳,哥哥的經理人陳淑芬肯定地說:這絕對不會哥哥的寫的! 歌迷們迷惘了。 記得2003年4月初,新聞報紙上傳出哥哥跳樓的消息那段時間,武漢的各個商店隻要是有關哥哥的影碟、海報、CD、VCD成了熱銷品,就被搶購一光。哥哥在世界各地擁有不少歌迷、影迷,但他離開後,更有後榮迷者,年紀不下13。年紀最長的榮迷大概是五十以上的。有一位朋友以前極不喜歡哥哥,自從哥哥離開後,就一頭紮進商店中購買他的歌影碟。在家裏狂熱地欣賞著、學唱哥哥的歌。最令我感動的是《默默向上遊》,因為這麼多年來,我都是在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走出來的。想當初,哥哥也經過了一段努力時期。一個人默默地向上遊著。沒有人指點,沒有人引路,沒有人幫忙,沒有關注,說不出有多困難。雖然人去了,但他的歌聲,他的形象永存,他那充滿鬥誌,永不言棄的氣魄將永遠影響著後來的榮迷。他將永遠活在所有為他喝彩的榮迷的心中!

知道leslie是在十多歲那年,那時候,因為喜歡看書,從不讓隻紙片字在視線裏溜過。在一本從廢紙堆裏找出來的舊樂譜書上,“張國榮”這個三字映入了我的眼簾,當時根本不知道他是誰,是什麼樣的人。可能是這三個字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和吸引力,令我在以後的日子裏,有意無意地碰到聽到這個名字,不過我還是很模糊。因為有關這個人的事跡,我隻是如風過耳,知道的不多。也不太熟悉。隻到1997年,一首響亮的《沉默是金》讓我第一次一飽到這個帶磁性的歌喉耳福。從那以後,我發覺我喜歡他。

我住的地方群山重疊,樹林林立,每到暮下,就黑燈瞎火的,除了劃過農莊的幾隻螢火蟲尾部射出的幾絲微弱的光外,就什麼也看不見。農村人節約,有電舍不得點,傍晚一吃過晚飯就睡了,起夜都摸黑,幾乎很少用電。

大肆點燈還是到了2000年後。步入21世紀的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裝起了電話,買起了彩電,有的還蓋起了新式樓房。我家貧窮,買不起大電視買小電視,還是二手貨,由於太舊,隻能收一兩個頻道,而且隻聽其聲,不見其人。即使見到其人,也是麻花點,根本看不清電視節目人物的麵目。而一集扣人心弦的《鼓手》讓我的眼睛突然之間變得亮了許多。那個在天台的雨中揮動著棒槌的鼓手,俊美的外形此時我看得格外分明,他就是張國榮?我簡直不敢相信。

我曾看過他八九告別當年情演唱會珍藏版。在那場火爆的演唱會裏,他換了上十套服裝,每一首歌引得圍在T型台下的男女歌迷癡迷地鼓掌、尖叫。陣陣響聲,震碎耳膜。

那時候的他有30多歲,看上去像二十左右,翩翩少年,在整場演唱會的過程中,他都表露得是那麼的有青春活力。他的一舉一動,都是那樣的牢動心弦。那場演唱會,他唱到《風再起時》時,眼睛裏含著淚花,我看到了他在不舍遠離中有著更深的對歌唱事業的熱衷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