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公司垮掉,不是因為沒有能人,而是因為能人太多。能人多也不要緊,如果像荀彧、荀攸、郭嘉、賈詡那樣智力水平接近,還是會成功。
怕的是智商不統一,有人180,有人250,互相拉扯移動著像過山車,難免要將車上的人甩出去。
袁紹手下不缺IQ、EQ雙高的謀士,我們已經看到,田豐、沮授都有一顆七竅玲瓏心,二人給袁紹的建議(前情回顧:沮授之計為迎獻帝到冀州,田豐之計為分別趁曹操打張繡、劉備時攻許)如果被采用,都會一刀切在曹操的動脈上,讓後者大出血。
對袁紹向曹操進軍的決策,沮授認為政治時機不對。
在沮授看來,袁紹雖然強大,但連年討伐公孫瓚,搞得百姓疲憊、軍需吃緊,在內部抓革命促生產才是最要緊的事。而且此時曹操和獻帝是二而一的關係,攻曹就是叛漢,應該先挑撥獻帝與曹操的關係,再以大義之名去清君側。
在曹操趕跑劉備回師許都之後,田豐也認為軍事時機不對。
田豐說,曹操回去了,許都不再空虛,良機既已喪失,倒不如選拔一支精銳部隊,分成若幹敵後支隊,不斷騷擾對方防守薄弱的邊境地區,讓他不得安寧,組織不起有效的經濟建設。
沮授、田豐的戰略戰術思想的核心,集中在曹操的個人素質上,他們深深懂得,曹操這個老狐狸絕對不是公孫瓚,絕不可能一戰而定。更何況打公孫瓚都用了八年,對曹操就更應該製訂持久戰的方略,以冀州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優勢展開軍備競賽,拖也能把腎虛氣虧的曹操拖散架。
袁紹手下另外兩大謀士郭圖、審配對此嚴重不同意,他們覺得就應該趁著袁、曹兵力對比差價大的時候,傾巢南征,一舉蕩平曹阿瞞。
兩相對比,顯然郭圖審配的意見更能滿足袁紹的自尊與自信的需要。
在袁紹和曹操分出勝敗之前,袁紹內部先進行了一次四進二的PK,被淘汰的沮授和田豐,前者的監軍大權被袁紹收回,分給另外兩個都督郭圖、淳於瓊負責;後者則因吵鬧的次數太多,被當做精神病抓起來扔進了大牢。
沮授在與家人臨別前,召開了一次宗族會議,把自己的財產都分給了眾人。對沮授提前分遺產的做法,弟弟沮宗很不解,便問哥哥,曹操的兵馬敵不過我們啊,你幹嗎這麼擔心?
沮授告訴弟弟,我軍將帥驕縱士兵疲憊,哪裏打得過曹操……揚雄說過:“戰國時六國擾擾攘攘,看似是為了姓姬的周朝在忙碌,實際上都是在為姓贏的秦朝做嫁衣啊。”
特意為在三國名氣並不大的沮授加一段戲,不妨對比諸葛亮的《隆中對》看一下,諸葛亮預見了幾年後三分天下的格局,沮授卻看到了幾十年後魏晉一統的遠景!
攘外必先安內,曹操和袁紹不約而同做起了安內的事情,除了對付劉備,曹操於建安五年正月在許都認真地處理了政治異見分子,將蠢蠢欲動的董承等人殺掉。
曹操除草,袁紹拔苗,秋後誰的收成好,已不言而喻。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嗑掉郭圖審配送上來的興奮劑之後,終於驅動屁股下麵冷了一陣子的戰車,轟隆隆向黎陽駛去。
此時黃河兩岸的攻守之勢十分明顯,大力組織進攻的一方是袁紹,擺出密集防守陣型的一方是曹操。既然在此之前天下的觀眾已經為沉悶的場麵等得太久,袁紹就決定讓大夥兒的等待值回票價。
二月,袁軍進駐黎陽。
二月,袁紹命郭圖、淳於瓊、顏良率軍南渡黃河。
二月,顏良進圍白馬,猛攻曹軍劉延所部。
這等急雨驚風般的腳法,充分體現了一個強隊的強勢。
對比袁氏豪華旗艦的意興豪邁,曹操的表現就顯得有些慫。有鑒於袁紹大軍壓境,摸不清袁紹主力的攻擊意圖,不願貿然分兵的曹操,竟坐看白馬被圍,救也不救。
袁紹能因此大笑曹操是個軟蛋,但狂摑別人耳光的人往往看不到,對方忍辱負重的目的,不過是在尋找伸出撩陰腿的那一刻。
劉延沒讓曹操失望,在白馬苦撐了近兩個月。他相信,他的真心人一定會踏著七彩祥雲來除去牛魔王的三千小妖。
見袁紹不動,曹操終於動了。
白馬的新聞看累了吧,我換個地方插播一則廣告——曹操沒有去白馬,而是領軍直奔延津渡口,擺出要北渡黃河襲擊袁紹側翼的架勢。
自以為讀懂了曹操的袁紹,連忙分兵前往延津阻截。
留在延津等待袁軍的,當然不是曹操,而是一排稻草人。
要的就是你轉台。曹操趁袁紹走神的時候,掉頭東向,督率一支輕騎撲向白馬。
聲東擊西,這是荀彧的計策。荀彧能想到的,顏良果然想不到,直到曹軍離自己的大營隻剩十裏路的時候,顏良才回過神:狼來了。
顏良慌慌張張地擺開陣勢,迎接曹操。
顏良雖然慌亂,手下還有一兩萬人,曹操帶過去的輕騎,隻有數千。
打量著依然虎背熊腰的顏良所部,曹操有點兒暈,然而,這時一個人站了出來,輕輕地說了句讓曹操永生難忘的話:雖萬千人,吾往矣。
讓我們為說這話的人致以最熱烈的掌聲,關羽,純爺們兒!
雖萬千人吾往矣,關羽不管身前擋著的有多少刀槍,隻管朝顏良的旗幟所在之處衝去。不過是拚將一死酬知己罷了,被曹操厚待卻明知自己無法真正為其賣命的關羽,隻能用這次決絕的冒險來報答曹操。
結果我們都知道,關羽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從容地割下顏良的腦袋,關羽才返回本陣,被嚇呆了的袁軍,竟無一人敢阻攔、追趕。在一旁為關羽的膽氣激得熱血沸騰的張遼,趁勢揮軍向這群呆鳥殺去,將其擊潰。
白馬之戰已是在為袁紹敲響警鍾,但袁紹打定主意要把這聲警鍾變成喪鍾。
顏良被殺,袁紹大怒,立刻就要派軍隊渡河追擊曹軍。
沮授說,我們最好還是留在北岸,隻分出部分兵力去攻打官渡,如果能夠攻下守住,再回來迎接大軍渡河也不遲,如果貿然南下,萬一失敗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請記住沮授死前的每一次獻計吧,記住這個如滾石上山的西西弗般執拗的聰明人。
官渡之戰,袁紹第一次否決沮授的意見,親率全軍渡過黃河追擊曹軍,勢單力孤的曹軍一直跑到延津以南才停下來,在白馬山的南坡安下營寨,派人上高處瞭望袁軍的動靜。
見曹操停住,袁紹以為機會到來,便派文醜和剛來投靠不久的劉備率先鋒部隊去攻打曹軍。
袁紹完全不肯去想一想,如果不是為了挖坑,曹操會停下來嗎?
曹操命令騎兵解下馬鞍,四散休息,馬放在山坡下,人躺在草地上曬太陽。諸將不明白曹操的用意,見袁軍來勢洶洶,都感到很恐慌,紛紛去苦勸曹操集合兵馬守護營寨,隻有荀攸眨巴眨巴眼說,一條大魚就要上鉤了……這條魚咬餌的決心要比荀攸預料的更為強烈,文醜、劉備手下的五六萬人看見曹軍“遺棄”的輜重馬匹,紛紛奔過去撿,陣形頓時大亂。看著釣線已經繃緊,曹操立即下令出擊,這時曹操的騎兵甚至沒有過千,但依然將貪便宜的袁軍打得大敗。
袁軍主將文醜於此役死在亂軍中,殺他的不是關羽,而是徐晃。遠遠望見自家大哥的身影,關羽便不再英勇向前——雖萬千人吾不動矣。隨後關羽悄悄帶了嫂子,封存了曹操給自己的所有賞賜,奔袁紹軍中找劉備去了。
所以,並沒有“千裏走單騎”的故事。或許弱化了關羽的形象,但卻無損於曹操的氣度,明知關羽溜走的曹操,將所有要去追殺關羽的人都攔下來,隻是感歎了一句:“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白馬、延津之戰不過是小菜,大餐還沒上來。
取得連勝的曹操沒有大喊著“寸土不讓”去激勵將士將袁紹逐回河北,而是率軍默默地返回了官渡。
袁軍中,沮授說,我軍士氣剛受到打擊,曹軍正是得意的時候,不如好好休整,把戰事的節奏緩下來,曹操軍中糧食不多,耗不過我們,曹軍利在速戰,我軍利在緩搏啊。
敵退我進,驚魂初定的袁紹見曹操好像又慫了,第二次否決沮授“緩搏”之策,令全軍向官渡壓去。
七月,袁紹的主力浩浩蕩蕩到達官渡北麵的陽武。
八月,袁紹采取前後結營、步步推進的方法,將主力逼近官渡。袁軍背靠沙灘安營紮寨,南北、東西均綿延數十裏,像一隻剛剛從黃河裏爬出的巨龜,伸出腦袋趴在曹操麵前。
與袁軍相比,曹軍更像一隻烏龜,把腦袋縮在堅硬的殼子裏,一動不動。
兩軍就這樣王八看王八對上了眼,誰也奈何不了誰。盡管如此,攻受之勢卻仍未發生改變,袁紹仍是攻,曹操仍是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