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二宮之爭(1 / 1)

在夷陵最高的一座山頭之上有一座並不起眼的小墳墓,這座墳墓雖然簡陋,四周卻被整理得很好,看得出來是經常有人過來祭掃。

青色的墓碑朝向正東稍微偏北一些的方向。這座小墳墓無論是選址還是墓碑的朝向都透露著幾分古怪,與風水堪輿完全相左。

隻有此刻站在墓前的陸遜才知道其中的含義,把墳墓安置在最高的山頭是想讓墓裏人的靈魂可以站在山頭看得更遠,墓碑所朝的方向是墓主人家鄉的方向——廬江城。

這座墳墓是已經去世多年的陸績的歸處。

陸遜的身邊還站著一個美麗的少婦,長相與孫芷煙有幾分相似,她就是周瑜的女兒,先太子妃,周寒煙。

“你的心意陸績一直都明白,所以你也不必經常來這裏看他。你的身份太敏感了,被有心之人看到了不太好。”陸遜提醒周寒煙道。

“放心吧,就算是被人發現引起了他人的懷疑。”周寒煙帶著怨氣道,她一直認為當年拆散她和陸績的除了孫權外,陸遜也有責任。

陸遜看了眼前這個癡情的女人一眼,苦笑一聲後,遞給了她一截黑色的枯骨:“這是我一直留在身邊的陸績的遺骨,以後你若是再念起他,就拿出來以解相思之苦吧。”

周寒煙激動地接過了陸績的遺骨,很快就再也忍不住,泣不成聲。

赤烏五年正月,三子孫和因為最年長因此正式被立為太子。同年八月,一些本來支持孫霸的江東官僚再次提出相關要求,最終孫權同意立四子孫霸為魯王,地位僅次於孫和。

孫權最初立太子和魯王時,孫和和孫霸還是一樣隻分兄弟長幼而無實際的地位區分。這是因為孫權實際上更加寵愛魯王孫霸,隻是迫於立長不立幼的禮法才將孫和立為太子的。

一向支持孫和的群臣諸如太常顧譚、太子太傅吾粲等,為防止魯王在孫權的寵愛下恃寵而驕繼續擴大自己的勢力,進而影響到孫和的太子地位。於是一再勸諫孫權,要求將魯王孫霸出鎮地方。

孫權也看到了這樣的弊端,但又不舍得將孫霸外放,於是下詔將太子和魯王的地位進行了明確,太子的地位權力明顯提升,魯王則被限製。

孫霸則認為這一切都是太子及其黨羽所害。於是便和支持自己的朝臣暗中串聯結盟,共同詆毀太子及其支持者,欲將孫和取而代之。

吳國的派係之爭逐漸轉變成了太子派和魯王派的矛盾,朝廷內外的官員,軍隊的各個將領,士族大家的子弟,爭相靠攏孫和或孫霸。矛盾愈演愈烈,本就對立的派係勢力外,後來的參與者則是希望借此機遇,快速提升地位。

二宮之爭一直相持不下,這時幾年來一向深居、為人低調的大都督兼丞相陸遜便成為了兩黨間互相拉攏的對象。

太子黨寄希望於陸遜上書擁護太子,因此不斷傳遞消息給陸遜,希望他擁護太子。魯王黨也希望他出麵穩定局勢。但陸遜卻始終保持著中立態度,不偏不倚,也從不多說一句話。

陸遜從山上下來回到自己府邸時,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已經等候多時了。

諸葛恪的長相為人全然不似諸葛瑾,他體格肥碩,聰明且奸猾,而且與其父最大的不同就是為人性格張揚,行事帶有一絲戾氣。他成人之後,年紀輕輕就被孫權拜為騎都尉,孫登為太子時就在武昌擔任左輔都尉,作為東宮幕僚領袖輔佐太子理政。

而自孫登死後,諸葛恪又很快投進了新太子孫和的陣營之中,並且憑借諸葛家族在江東的影響力,很快就又成了孫和幕僚中的領袖。

“侄兒拜見陸叔父。”諸葛恪吃力地彎下了幾乎已經無法彎曲的肥碩腰身,十分恭敬地對著陸遜拜道。

“不必多禮。”陸遜示意諸葛恪落座後便問,“聽說前段時日你父親的舊病又複發了,如今可好些了?”

“承蒙叔父記掛,父親已無大礙。”諸葛恪回道。

陸遜接著又說起了他與諸葛瑾的一些往事,葛恪表現出了一絲不耐煩,但身為晚輩和下屬又不好打斷陸遜。

等到停下飲茶時,諸葛恪終於抓住機會打斷了陸遜的話題,直截了當地表明了自己的來意:“叔父,實不相瞞侄兒此來是受了太子殿下的托付。”

“哦,也就是說你此來是為了公事了?”

“算是公事吧,事關我們江東將來的大事。”

“那你還是請回吧。自從先太子去世後,我與新太子沒有直接的從屬關係,沒有主公的授意和詔書,你擅自到我這裏來是不合規矩的。”陸遜立刻站起身來做了一個送客的手勢說:“賢侄請回吧。”

“這......”見陸遜絲毫不給半分麵子,諸葛恪一時僵在了那裏。

這時家丁又進來稟報說步騭來訪。聽到稟報,陸遜大有深意地看了諸葛恪一眼。諸葛恪很識趣地告退了。

諸葛恪出了陸遜的府邸後,來到了一個無人的角落,說道:“我要知道他們說了些什麼。”

“遵命。”空氣中傳來一個沉悶的聲音,卻沒看到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