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大仇將報(1 / 1)

曹丕死後第二年,夷陵大戰七年後,孫權終於迫不及待地在武昌城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年號黃龍,孫吳王朝正式建立。

孫權在武昌稱帝之後,孫登也迅速被立為太子。黃龍元年九月,孫權下詔遷都建業,並命上大將軍大都督陸遜輔佐太子孫登監督軍國事務,駐守武昌。

太子孫登在孫權的安排下娶周瑜之女周寒煙為王太子妃,孫權命程秉從吳郡迎接太子妃至武昌,教誨孫登。孫權對這次聯姻相當重視。

孫權為了保住孫家三代好不容易打下的江東基業,不惜忍辱負重向曹操、曹丕、劉備等人折腰,甚至不惜屢次向小輩曹丕稱臣,終於換來了江東暫時性的和平穩固。然而當曹丕想要孫登入洛陽為質,以此要挾孫權時,卻被習慣妥協的孫權斷然拒絕。

為培養孫登,孫權給他安排了江東集團內的一流人才,其中有丞相顧雍之孫顧譚、張昭之子張休和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在孫權遷都建業之後,他又安排大將軍陸遜輔助孫登在荊州監察百官。可以預見的是,這些士族大家子嗣身後的家族以及陸遜這樣如日中天的權臣,日後定會是孫登繼承大統後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孫權對孫登傾注了所有的心血,而孫登自然也沒有令其失望。從孫登的行事舉動來看,頗有明君氣度。

孫登不同於孫權,他把陸遜敬若上賓,雖身為太子卻對他執弟子禮。其中拉攏的意味不言而喻。

因為自夷陵之戰後,已經掌握江東半數兵權的陸遜有意向孫權示弱,不以軍功顯赫為由而做任何張狂的舉動。陸遜深知現在江東將才凋零,孫權又不知兵,在行軍打仗統領萬軍時孫權離不開自己。

而諸葛瑾也一直在孫登的身邊進言,闡明了江東近些年來的發展困局,因為江東各個派係互相製衡,不能很好地形成合力所致。

諸葛瑾雖然沒有明說,但聰明的孫登也明白了話裏的意思,造成這種發展困境的人正是父親孫權,而孫權這樣做也無非是想利用各個派係相互製衡,來防止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麵,從而保住孫家在江東的統治。

但是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則必須打破現狀,讓各個派係勢力擰成一股繩,才能更好地與曹魏和蜀漢爭奪天下。於是孫登自到武昌後就開始有意拉攏陸遜等人,收歸己用。

而陸遜也十分懂得投桃報李,二人在荊州,一個坐鎮武昌,一個駐守夷陵,一文一武,配合無間,數年下來陸遜已經穩穩地成了孫登第一親近之人。

孫權雖然對陸遜有所猜忌,但是這數年來不見陸遜有任何僭越之舉,漸漸地放心不少,如今孫登已經能夠駕馭陸遜,孫權倒也樂見其成。

孫權利用江東本土派勢力製衡淮泗派勢力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自呂蒙死後淮泗派就一蹶不振,但是夷陵之戰後陸遜又迅速崛起,考慮到江東將才凋零,因此孫權對陸遜隻采取了抑製政策,而沒有進行瘋狂打壓。

江東本土派勢力則開始瘋狂擴張,憑借他們各個家族幾代人深耕的優勢,瘋狂地兼並土地,大肆斂財,隱然已經成了新的隱患。

對於這樣的隱患,孫權和孫登都同時注意到了,深諳權術之道的孫權,在孫登的配合下一明一暗合演了一場戲。

孫權重用江東派的呂壹為親信,對江東派以外的勢力進行打壓。而孫登則有意重用陸遜和諸葛瑾,用他們來製衡江東派的發展。孫權想用這樣的辦法將江東的所有軍政大權都抓在自己手中。

但孫登又和孫權的政見略有不同,他利用陸遜、諸葛瑾等人製衡江東派,卻又不猜忌陸遜和諸葛瑾,年紀尚輕的孫登單純地認為江東派需要打壓,而陸遜和諸葛瑾才能出眾,必須得委以重任。孫登稱陸遜:忠勤於時,出身憂國,謇謇在公,有匪躬之節,忠於為國,通達治體。希望孫權能多加親近任用他,以令吳國昌盛。如此一來,孫權對陸遜的猜忌之心日益減少。

很快孫登這樣的做法就引起了江東本土派係勢力的不滿,開始有意在暗中親近孫權的其他子嗣,其中所包含的意味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怎能逃過孫權的眼睛呢?

孫登在得知江東派勢力妄圖威脅他太子地位後,自然對江東派更加不滿了。

嘉禾元年,一直跟隨孫登在武昌的次弟孫慮一病不起,遍尋良醫卻無濟於事,不久逝世。孫慮是他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因此孫登悲痛欲絕,不久之後也患了病,後來雖然大病得愈但卻落下了體虛孱弱的病根,再加之身為吳國太子政務繁忙,身體每況愈下。

赤烏四年,孫登病逝於武昌,時年三十三歲。在臨終前,孫登仍不忘上奏,囑咐孫權要多親近像陸遜、諸葛瑾這樣的賢能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