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尊“右”(1 / 1)

《說文解字》雲:“左,手相左助也。從工。”“右,手口相助也。從又從口。”段玉裁注雲:“以手助手,是曰左;以口助手,是曰右。”“左”和“右”的本義就是“左手”和“右手”,後引申為“左手方向”和“右手方向”。

方位詞“左”和“右”在人們心目中的文化蘊含不同,它預示著地位的不平等,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右”尊“左”卑的意識。

在官位中,右比左大,清代以前,凡朝官班次皆以文職居左,武職居右,故稱武官為“右列”。如國家遇到戰亂,則以武士為上,故稱“上武”或“右武”。右丞相一般高於左丞相;升職叫“右移”,被貶降職則稱“左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右”為尊,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而功高、位高於出生入死的廉頗,難怪廉頗不平、不服了。《史記·漢文帝紀》:“右賢左戚。”表明君王是坐北麵南,有一種居高臨下之氣勢,而俯首稱臣則是麵北的。

古代貧苦百姓常住於閭裏之左,故用“閭左”指代貧苦百姓。《史記·陳涉世家》就有“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的句子;而世族大家常住於閭裏之右,故常用“右姓”“右族”“右戚”稱世家大族,也稱“豪右”。

《後漢書·郭伋傳》:“強宗右姓,各擁眾保營,莫肯先附。”李賢注:“右姓,猶高姓也。”

“右”尊“左”卑,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語言裏也多有體現。“右”往往帶有褒義,如“無出其右”,即說沒有誰能超過他;而“左”則往往是貶義的,如“左道旁門”,在這裏“左”與“邪、不正”同義。

國際交往中,同樣必須遵循“右尊左卑”的慣例。座位排列、手勢、動作乃至語言形式都要遵循相應的規範次序,以表明對對方的尊重和禮遇,無論是政務往來、商務談判,還是私人接觸、社交應酬,凡是涉及排列位次來體現主次尊卑時,都堅持“以右為尊”原則,讓尊者處於安全且醒目的位置。比如商務談判,主談居中,二號人物坐主談之右;兩國政府人員交往時,來訪國國旗懸掛右邊,東道國懸掛左邊;簽字儀式上,簽字桌,雙方簽字人以進門方向為準,客方坐橫放簽字桌右側,主方坐橫放簽字桌左側;合影留念時,主人居左,主賓居右。

趣聞逸事

無出其右

漢朝剛剛建立,政權沒有得到鞏固,許多異姓的諸侯王讓劉邦不放心。一次,劉邦率兵前往代地鎮壓平定陳烯的反叛。中途經過趙國,趙王張敖害怕劉邦遷怒於他,便下令做了許多美味佳肴,親自端上來,送給劉邦吃。

哪知劉邦一點也不客氣,大擺威風,兩腿叉開,開口就責怪張敖招待不周。趙國的國相趙午等見此,非常氣憤。回宮後,他們竭力勸說趙王謀反,趙王堅決不同意,直到把手指咬出血來,大臣們才答應不再提。可是,大臣們背地裏決定瞞著趙王去暗殺劉邦,事情敗露,劉邦勃然大怒,下令逮捕趙王以及其近臣。

趙國的國相趙午等都相繼自殺了,趙王和大臣貫高一去,並準備把他倆解押到都城長安。趙王的多舊臣都想跟趙王去長安。劉邦下令,膽敢跟隨者滅其三族。

田叔、孟舒等舊臣子就剃掉頭發,身穿紅色衣服,用鐵圈箍住頭頸,化裝成趙王的家族成員,一起到長安去了。

一到長安,劉邦親自審訊,要貫高交代趙王謀反的經過。貫高便把趙王如何反對和阻止臣子們謀反的過程詳細說了一遍。劉邦這才相信,不過還是認為趙王沒教育好臣,把他降為宜平侯。

趙王向劉邦謝恩,並請劉邦寬恕隨他而來的田叔、孟舒等臣子。一聽有如此忠心耿耿的大臣,劉邦便隨即召見他們。真正地了解到他們的才學過人,有勇有謀的高風亮節,他感慨地說:“現在漢朝的臣子沒有一個能超過他們的。”心裏一樂,就重用提拔了他們。有的做郡長官,有的做諸侯國相,田叔則擔任了漢中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