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是會意字。《周易·象上傳》:“以左右民。”《虞書》:“予欲左右有民。”《詩經·商頌·長發》:“實左右商王。”在地理方位上,我國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山東稱為“山左”,江西稱為“江右”。福建因瀕臨東海,又稱為“左海”。福州林則徐紀念館門口大牆的左門楣書有“左海偉人”四個大金字。
古代某些少數民族的服裝是衣襟向左的,稱為“左衽”,帶有卑下之意。古代中原漢族的服裝衣襟向右,顏師古雲:“右衽,從中國化也。”中國,即中原。在當時看來,中原是正,是尊;周邊民族是邪,是卑。
古人居住的地方同樣卑“左”。秦代的“閭左”,指裏門左側的平民。當時平民居住左邊,富豪居住右邊。司馬貞《索隱》雲:“閭左,謂居閭裏之左也。……凡居以富強為右,貧弱為左。”居住位置不同,意味著權勢和身份、地位的不同,右貴而左賤。
“左”有“降格”“貶謫”之意,官員被貶謫稱為“左遷、左除、左降、左轉”,白居易《琵琶行》序有“元和十年,餘左遷九江郡司馬”;低於中央政權的官稱“左官”;“左顧”是謝人過訪的謙辭,類似現在的垂詢、垂問;差錯、錯誤稱“左計”,範成大有“無事閉門非左計,饒渠屐齒上青苔”;不順、不和,稱“相左”;邪、不正,稱“左道”,不正派的學術流派、宗教派別稱“旁門左道”;“右便而左不便”成為常識,人的右手比左手辛苦,習慣用左手的被稱為左撇子,在飯桌上左撇子真的是“左不便”。
不過,“左”也有風光之時,古代的契約稱券,分左右兩券,雙方各執其一,左券由債權人收執,有主動權,作為索償的憑證。因此對事情有把握常說成“穩操左券”。在不正常的年代,我國出現越“左”越革命,“右”則大倒其黴的反常現象,“右派”要和“地富反壞”捆在一起被專政,就連一個“右傾”也能叫你人不人鬼不鬼,始終抬不起頭來。
趣聞逸事
“男左女右”
男左女右,約定俗成地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上公共廁所,男左女右;戴婚戒,男左女右;結婚玉照,夫妻出席某些禮儀場合等,同樣是男左女右。倘若顛倒了位置,就會被人笑話,說是違反了習俗。
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成仙之後,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其左眼化為日神伏羲;右眼化為月神女媧,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習俗就是由此而來。
“男左女右”的習俗也和古人的哲學觀關係非常緊密。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中通貫事物和人事的兩個對立麵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剛強屬於陽屬於左,女子性溫柔和屬於陰屬於右。“男左女右”在醫學上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異。中醫診脈,男子取氣分脈於左手,女子取血分脈於右手,連小兒患病觀察手紋也取“男左女右”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