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些人:公車站到不了的地方就不去,需要換乘公車的話沒人陪伴就不去,目的地離家超過兩站就不去,騎車拐彎超過五個路口就不去。還有一些人能將15分鍾的路程走出一個半小時;更有一些人,一直隻認得從單位到家裏的“兩點一線”。
這些人就是傳說中的路盲!本來10分鍾的路程,他們卻要在路上忙乎大半天才能到達目的地。路盲是病?不是病?這要聽專家的解釋。
小路剛買回一輛新車隻用作上下班的代步工具,令同事頗為費解。後來,同事偶然發現了原因,原來小路幾乎隻認得從工作單位到家裏的路。
周五“小周末”,小路全部門一起到光明酒店吃飯,慶祝一個項目完成。酒足飯飽後,小路一個人開車回去。部門同事不大放心,於是也駕車尾隨其後,以確保她安全到家。
出了光明酒店,小路的車轉到元嶺路一直往南沙路的工作單位方向開。尾隨的同事心想,她一定是要回單位拿東西或是到單位附近的地方去。可是跟著她的車回到單位樓下,同事發現小路沒有停車也沒有繼續向前開,而是掉轉頭從百峰路回到了新世紀家園的家裏。同事都被弄得暈頭轉向了,不明白小路為什麼要繞這麼一個大圈回家,是想一個人兜兜風還是喝得有點多了?第二天,同事們在小路口中找到了答案,“沒有人給我指路的話,我就隻會走從單位到家裏的那條路。昨天我跟著你們去酒店的時候,認真地記了一下路才知道怎樣從酒店回到單位,否則我回不到單位,就無法回家了!”原來小路隻知道單位到家裏的兩點一線,稍微拐一個彎,就要迷路了。
趣聞逸事
路盲是“病”嗎?
我們總是說某人患有路盲症,路盲是一種“病”嗎?有關專家認為,經過後天的鍛煉,路盲的情況是可以改善的,所謂路盲,隻是因為大腦沒有得到完全開發的緣故,而大腦卻是人體內唯一終身都在發育的器官。
有關專家指出,定向力、方向感來自人體大腦的位置覺,位置覺居於在大腦皮層裏,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位置覺反應參差不齊,有些人一次走過就“過路不忘”,而有些人可能走過很多次還是找不到“北”,始終對這個方向沒感覺。
一般人都認為女人90%都是路盲,而男人認路能力比較強。專家指出,這其實是因為多數女性經常被動坐車沒有刻意培養方向感的緣故。“大腦本身是尚未發育成熟的一個器官,後天刻意鍛煉開發很重要。缺乏方向感的人,如果在出發前先做些準備工作,如看地圖,認標誌建築物,開車時加強注意力、強製記憶地標、路牌,應該還是能培養一定定向力和方向感的。出現定向力障礙,通常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
有試驗結果表明,人們對地點的記憶能力可能受到遺傳基因的影響,不知這是否表示,路盲也可能遺傳?
加拿大研究人員認為男女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尋找方向感的。男人可能很快地通過觀察地標並憑直覺感知,接著向著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向找路前行,而女人會想辦法細致地描繪出整個路線,並且在腦中循著這條路徑走。比如男人知道超市就在醫院前麵不遠處,而超市的右邊有書店;而女人會找到一個連續的方位,她從醫院出發,左轉,再右轉,然後上坡,最終發現書店。
美國專家則對500多對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發現,人們對長相和地點的記憶能力可能受到遺傳基因的影響;同時,與各種物體和生造詞彙相比,人們更善於記憶長相和地點。人們對於長相和地點的識別能力,符合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漸選擇進入遺傳基因的。
一些科學家認為,男女的這兩種不同方法出自幾千年曆史中男女扮演的不同角色。遠古時代,男人必須經常到很遠的地方去打獵捕魚,一路上要花費幾個小時以至幾天,還經常到達一些陌生的地方,他們隻好用觀測方法來記住山峰、湖泊等地標;而女人更多是帶著小女孩,去離家較近的地方采集果實和植物,所以需要通過特定的路線來找到最熟悉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