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1)

2007年10月24日,沒有雙手的殘疾人何躍林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2007昆明熱帶雨林越野賽”的表演。在觀眾的歡呼聲中,他駕駛賽車順利通過了場地越野賽中考驗車手綜合駕車技能的深水溝、大小駝峰背、巨型槽、油桶陣等20餘處人工障礙,以50分53秒的成績到達終點。這一成績高居全部70多名車手的第2名,如果何躍林是正式參賽選手,他將當之無愧地摘得亞軍獎牌!何躍林的勇敢和自信,贏得了在場千餘名賽車愛好者的如潮喝彩,並獲得了大賽組委會頒發的“自強不息獎”。然而誰能想到,這位“車齡”已達20年的老駕駛員至今仍沒有一本駕照,他將是世界唯一的一名無掌賽車手,將代表中國參加馬來西亞熱帶雨林國際賽車賽……

上帝為每個人都安排了一把合適他自己坐的椅子

今年46歲的何躍林出生在雲南麗江市巨甸鎮農村。9歲那年,何躍林和同村的5位小夥伴郊遊,在一塊廢棄的軍事基地裏撿到了一枚炸彈,大家都以為這是塊廢鐵,一個年齡稍大的夥伴讓何躍林扶著炸彈,他用錘子敲打。炸彈被鐵錘敲出的火花引爆,現場6個孩子無一幸免,除1人當場被炸死外,其餘的孩子肢體、眼睛等不同程度地落下殘疾,而何躍林卻永遠地失去了一雙手掌。母親乍見他那雙空蕩蕩的袖管,眼淚刷刷地止不住向外湧——對於一個農村孩子來說,失去了雙手就等於失去了生存能力啊。

在家休養了40多天後,何躍林回到課堂上。性格強強的他無法忍受老師和同學同情的目光,他努力不讓自己的學習落下。為了能像常人一樣生活和學習,他在舅舅的幫助下,用橡皮筋把筆綁在失去雙手的手臂上開始練習寫字。為鍛煉手臂的靈活性和敏感性,他每天堅持“拿”筷子夾花生米,長時間地用手臂敲打鋸末、細沙、碎石……

700多個充滿疼痛記憶的日夜過去後,何躍林“練就”了方方麵麵的生活技能:穿衣、洗衣、摘菜、炒菜、喂家禽、放牧……一雙光禿禿的手臂不僅能靈活地使用筷子,並能寫出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班級的黑板報成了他的“專利”。憑借超常人數倍的勤學苦修,高中畢業後,何躍林考取了北京一所大學的圖書管理專業,卻終因是殘疾人被拒之門外。

生活中的種種打擊接踵而來,何躍林年輕的心早已是“處變不驚”,不過,擺在麵前的一個讓他無法回避的問題是,父母漸漸年邁體弱,怎樣來養活自己?一次,他偶遇在林區運輸公司開車的老同學,不禁對其駕駛汽車的本領羨慕不已。老同學看出了他的心思,便邀他上車“玩一玩”,先是讓他掌握方向盤並為其換檔位。何躍林興奮不已,當他用兩隻光禿禿的手臂把著方向盤,聽著轟鳴的發動機時,他的心一下子亮堂了許多——沒想到,就是這個“玩一玩”,竟改變了他全部人生。

何躍林被眼前這個鐵家夥深深吸引了,東摸一下西摸一下,沒一會就把車開走了。同學嚇得不行,忙不迭地囑咐他小心,慢點,注意看路。

第一次“玩車”後,何躍林上了癮,三天兩頭纏著同學教他學車。同學見他十分認真,悟性又好,便給他創造了許多“練手”的機會。何躍林也沒想到學車竟然會這麼“容易”,像當年學習用筷子一樣,他以超出常人想象的毅力學習著駕駛。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四個多月的苦練,他終於能夠獨立駕駛“重車”成功穿越密林曲徑和各種障礙物了,同學笑稱如果按照駕校的考核標準,他完全可以打到全優的分數。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的汽車總量並不大,交通狀況也不如今天理想,一個人如果掌握了開車的技術,換句話說就是找到了謀生的飯碗。作為農民,特別是一個沒有手的殘疾人能學到這種本事,父母兄弟別提有多高興了!恰巧巨甸林場缺少拉木料的司機,熟門熟路的何躍林順利地開始了他的職業司機生涯。這時的何躍林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撒著歡地在麗江林區飛馳奔波,人們每天都能看到他駕駛的卡車如魚一般機敏穿梭於艱險山路上。盡管在山區跑運輸是一件十分辛苦和危險的差事,可是何躍林的心裏從沒打過退堂鼓,他始終覺得:一個男人,苦一點錢,苦出一份自己的事業是理所應當的事,尤其像我這樣的殘疾人,更應該靠自己的能耐活出個人模樣,成就一份家業!

漸漸地,鄉親鄰裏發現何躍林真成了一個“大能人”,而忘記了他是一個“殘疾人”。專業跑運輸這份當年十分熱門的行當引來了許多說媒的喜鵲搭枝何家,1985年,何躍林與健康美麗的少女施彩鳳結為百年之好,第二年他們的兒子出生,同年,他買了自己的第一輛車—— 一輛新式東風車,很快,又買了一輛16座的中巴車在各鄉鎮拉客,兩年後,何躍林將中巴車轉手後買了第二輛東風集裝箱車,開始在全國各地跑車拉貨。

人生的諸般喜悅和快慰一股腦落到他的頭上,整天樂得合不嘴的何躍林逢人便說:“給我一雙手,還不一定能做出今天的一切,有手沒手沒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