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所長主持下的事務所不僅免收了2千元的注冊費用,還派人到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事宜。國家商標局對孟廣斌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服務的行為深表讚許,同意雷鋒號商標以它的漢語拚音形式注冊。
“雷鋒號”修鞋攤把價格壓得很低,吸引了周邊很多顧客,同行的生意不好做了,就有人找到孟廣斌說:“你要價那麼低,還掙啥錢呀,別傻了,一個打工仔、農民工,這年頭還是多掙些錢托底、實惠!”孟廣斌卻不以為然。18年過去了,他修了將近20萬雙鞋,如果他要是稍微動一下念頭,發大財不說,起碼物質生活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走進2005年6月之前的那個家,你幾乎找不到什麼像樣的家具,衣服、被褥放在大塑料袋和紙殼箱裏;租來的偏廈子低矮簡陋,站在炕上直不起腰,一抬手就碰到房頂——即使這樣差的條件,房租每月也要150元。孟廣斌一個月修鞋的收入不過六七百塊,除去租房和一家四口的生活費用,加上按月接濟老家的弟兄等等,如果說缺錢,他是真缺錢啊。
即使是這樣,他從來沒有因為錢的原因動搖過幫助他人的信念。和興街道青年年願者服務站成立後,孟廣斌踴躍地報了名,他不僅義務修鞋,有時也拿出理發工具,亮出曾在濟南學過的三級理發師的手藝。
1999年9月4日,在哈爾濱經濟廣播電台的《百姓新聞》節目直播間,當記者問到:“很多人外出打工都是為了多掙些錢回家蓋樓房、置家產,你沒有過這種想法嗎?”孟廣斌說:“我是一個普通人,當然也需要錢,但我總覺得人活著,不能隻為了錢,能用自己的雙手多做些對社會、對人民有益的事,用辛勤的勞動贏得人們的尊重和受戴,我感到非常滿足非常快樂……”
此言不虛,有人略略統計了一下,18年來,他做過的好事超過了3000件!他的一言一行,他的默默奉獻,逐漸被身邊的人們認可,被更多的城市人接納。
盡管在物質上他並不富有,但他卻有了一筆引以為榮的精神財富——18年中積攢的10大本、每本厚達半尺的顧客留言薄。在留言薄上,留下2萬多人感念的誠心——
“我家住的離這很遠,來這修鞋不是為了省幾個錢,而是圖一種上帝的感覺。來到這間溫暖的小屋,就是因為這裏有一位值得我尊重、敬佩的人。真是謝謝你了,孟師傅!”一個學生說。
老教授王清風寫道:“歲月流逝心已老,一生癡夢化波濤。悠悠往事難忘卻,人逢知音有多少?”
“孟大哥,像你這樣誠實、正直,樂於助人的好人應該出名!你的形象會鼓舞、感染更多的年輕人成為你這樣的人。”
“踏破鐵鞋無懼怕,破爛穿洞有得醫。”留學生謝振南稱他為“鞋醫”。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少像孟大哥你這樣自願學雷鋒的人了。你不僅是在推銷自己,更是在推銷一種甘為好人的信念。你給自己製定了一個充滿難度的標準,這個標準會讓所有勢利的人止步!”
“你雖然沒有豪言壯語,但舉手投足間卻演繹著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你就是我們課堂外的老師。”年輕人的看法最具代表性,在師大學生的眼中,孟廣斌成了明星級的人物。將修鞋匠尊為老師,這充滿感情和理性的語言,表達了21世紀大學生的審美取向。
這10本貌似平常的本子可不是普通意義的留言薄,承載的是太多心與心的溝通,它似乎似在訴說著一種聲音,表達著一個願望:我們需要孟廣斌,社會需要更多像孟廣斌這樣的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