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接近敵陣時,將手榴彈捆在長約兩丈的竹竿前端,安裝導火線。使用時先點燃導火線,待手榴彈將爆炸時,就送進敵陣地的槍孔裏,消滅敵人。這時活動塹緣繼續向前延伸,逐戰逐進,由點的攻擊進而到麵的占領。
看了這段文字,讓人感覺到攻打密支那真難啊。
攻城戰士像拔釘子一樣,一個一個消滅掩體和工事裏的日軍,一寸一寸地向前進攻。7月18日,終於攻進了密支那市區,雙方開始了逐巷、逐屋的爭奪。8月2日,日軍被壓縮到了城北最後的陣地,但是,水上源藏少將帶著1200名日軍還在負隅頑抗,據險死守。
當天晚上,50師師長潘裕昆組織敢死隊夜襲,老華僑寸世祖主動來到50師師部,他說他熟悉密支那的街巷,願意冒死帶著敢死隊前去。
成立敢死隊的消息傳出後,50師僅存的將士們紛紛請戰,就連師部的夥夫、馬夫、勤務兵也請求一戰。150團少尉排長崔複生從外麵回來,得知敢死隊人員已經大大超額,放聲大哭,堅決要求把自己算進去。最終,敢死隊由104名戰士組成,由師部參謀處副處長李大同中校擔任隊長。
這支敢死隊的裝備是,每人一把衝鋒槍,手榴彈十餘枚,分為15組,每組一挺輕機槍,擲彈筒多個。
淩晨3時,敢死隊在老華僑寸世祖的帶領下,避開日軍的工事和掩體,直插日軍後方。當時,由於激戰竟日,日軍疲憊不堪,即使敢死隊從距離敵人僅有一二十米的巷道通過,日軍也毫無知覺。兩小時後,敢死隊來到了設伏地點,剪斷了日軍電話線,躲藏在殘垣斷壁後,李大同中校向50師師部發出信號。
幾分鍾後,埋伏在前沿陣地的50師槍炮齊鳴,殺聲震天,日軍從睡夢中驚醒,倉皇抵抗。敢死隊突然從後方殺出,手榴彈和爆破筒雨點一般地擲向日軍,全心全意正麵迎戰的日軍還沒有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就紛紛倒下。
在中國軍隊的兩麵夾擊下,日軍無險可守,隻得棄城逃跑。圍攻密支那的各路軍隊窮追猛打,一直把殘留日軍追到了伊洛瓦底江邊,一部分日軍被遠征軍擊斃,一部分日軍抱著竹子和木頭跳進了江水中,身體藏在竹子和木頭下麵,企圖逃命。遠征軍戰士對著竹子和木頭的下麵掃射,水麵立刻就冒出了一股血水。一股股血水彙集在一起,染紅了伊洛瓦底江麵。這樣的射擊,日軍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要還手,就會被淹死;不想被淹死,就無法還手。
中午,遠征軍打掃戰場時,在一棵樹下看到了水上源藏少將,他麵朝東方,跪在地上,手中拿著一把手槍,太陽穴被洞穿。而丸山房安大佐得以逃脫。
這兩名日酋是如何逃離密支那的?日本《緬甸作戰》對密支那戰役最後的場景是這樣寫的:連續8月1日到3日,在炮火掩護下,在水上少將和丸山大佐指揮下,主動乘木筏將婦孺、重傷員生存有望者,渡至伊洛瓦底江東岸熱帶叢林中。到伊洛瓦底江東岸後,水上少將拔槍自戕。
水上源藏和丸山房安撤走後,城北還有一股日軍,負隅頑抗。這股日軍,就是掩護水上少將和丸山大佐撤退的那股日軍。中國軍隊組織敢死隊,乘雨夜摸上高地,猛攻這股日軍,終於全殲該敵。
至此,長達85天的密支那戰役終於結束。
此刻,遠在錫蘭的史迪威將軍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密支那來電——終於攻克,謝天謝地,這個世界再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此役過後,史迪威被提升為美軍四星上將,達到他職業生涯的最高峰,與著名的巴頓將軍比肩。
寫到這裏,還有一個問題,中美軍隊有絕對優勢的兵力,絕對優勢的武器,為什麼沒有全殲密支那的日軍?
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進攻的一方“圍師必闕”,在圍攻密支那的時候,故意給日軍留條後路,讓日軍能夠沿著伊洛瓦底江的方向撤退,以減輕進攻一方的傷亡。可是,日軍一直堅守密支那82天,到了最後的關頭,才決定使用這條逃生之路。而當水上少將和丸山大佐已經帶著傷兵撤到了伊洛瓦底江東岸,中國軍隊才發現守城日軍逃跑了。
奇襲密支那,本來是史迪威設計的一步絕妙的好棋,可是由於美軍指揮官的瞎指揮,把奇襲戰打成了持久戰,造成了密支那戰役中進攻一方的重大傷亡。
密支那戰役後,中國遠征軍趁著雨季進行整編,新一軍一分為二,分為了新一軍和新六軍,新一軍下轄新38師、30師,軍長孫立人;新六軍下轄新22師、14師、50師,軍長廖耀湘。
現在回頭來看中國駐印軍作戰史,覺得有很多極富戲劇性的因素。有人說,曆史是由很多偶然造成的。這話很有道理。
當中國駐印軍在藍姆伽訓練叢林作戰的時候,日軍認為緬北暫無戰事,就準備回頭對付滇西的抗日力量。當時,中國軍隊第54軍36師等部隊在滇西從事遊擊戰,讓日軍56師團焦頭爛額,屢剿不絕,日本南方軍決定派遣駐紮在緬北的18師團增援滇西的56師團,一舉肅清這些遊擊部隊。
1943年10月13日,日軍精心準備的對騰衝北部的掃蕩行動開始了。而此前,18師團114聯隊被調到了滇西戰場。
第二天,也就是1943年10月14日,籌劃良久的新一軍突然大舉反攻。新38師率先殺入野人山,日軍一路潰逃。
所以,在中國駐印軍早期的於邦戰役等一係列戰事中,隻有日軍18師團的55聯隊和56聯隊在抵擋,沒有見到114聯隊。此時的114聯隊,還遠在滇西。要去增援18師團另外兩個被打得滿頭疙瘩的聯隊,極不容易,山高水長,行動不便。
沒有任何資料證明,當時新一軍得知了18師團因為抽調兵力去滇西圍剿36師等遊擊部隊,而致使防線空虛,才進行反攻的。10月14日大舉反攻的日期,是蔣介石、史迪威和孫立人反複斟酌而最後敲定的日子,他們確定這個日期的時候,並不知道日軍會提前一天抽調兵力在滇西圍剿。10月13日的圍剿日期,也是日本大本營和南方軍反複斟酌而最後確定的日期,他們做夢也想不到,就在他們撅起屁股圍剿滇西的時候,新一軍會在他們的屁股上捅一刀。
日軍派往滇西的114聯隊在得知18師團遇襲後,又千裏回援,疲於奔命,結果,不但沒有挽救18師團,自己也在盂拱河穀被新一軍吃掉了。
114聯隊失誤,導致18師團覆滅;18師團覆滅,導致緬北戰場失敗;緬北戰場失敗,導致滇緬公路和史迪威公路連成一線;中國抗戰的生命線恢複,使中國得到大量美援物資;中國得到大量美援物資,軍隊戰鬥力大大增強,日本的末日來到了。
決定戰爭進程的,幾乎都是這些偶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