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貢山的泉水都被血染紅(3 / 3)

在司令部工作的譚延煦,當時都穿著單衣,沒有棉衣,更何況在一線作戰的士兵。我們的子弟兵在前線浴血奮戰,而他們貧窮的祖國居然無法給他們提供一件禦寒的棉衣。即使這樣,我們的子弟兵們還是前赴後繼,殊死拚殺。

譚延煦跟隨著宋希濂11集團軍司令部翻越高黎貢山時,行走的是南齋公房,他說:“北齋公房那條路上的犧牲還要大。”

高黎貢山,這是一座根本就不適宜作戰的高山,無處不險峻,無處不陡峭,無處不高聳,雲遮霧繞,滴水成冰,而中日雙方卻在這裏作戰。中國軍隊忍受著超越人體忍受極限的艱苦,端著刺刀向上仰攻,防守的日軍日子也不好過。

參加過當年高黎貢山作戰的日本衛生兵吉野孝公,僥幸逃脫了,敗退到了騰衝城裏,隨後又參加了騰衝攻堅戰,又僥幸不死,回到了日本。多年後,他寫了一本叫作《騰衝玉碎記》的書籍,詳細記載了他在高黎貢山和騰衝守衛中所看到的一幕幕慘狀。吉野孝公所參加的高黎貢山作戰,就是黎寧所見證的北齋公房那條線上的戰況。吉野孝公在書中這樣描述高黎貢山的寒冷:

本來就冰封的高黎貢山,還是襲來刺骨的寒氣。強行奔命途中,海拔5000米的冷水溝附近,滴水未進的寒冷、饑餓、激戰、敗戰和疲勞正把戰士們送進死亡的陷阱。尤其是寒冷,時刻威脅著我們的生命。

吉野孝公還在書中寫到一個日本兵,因為實在無法忍受奇寒,就將槍支扔進了雲遮霧繞的山穀中,然後自己縱身跳了下去。

因為山勢太過陡峭,又煙霧不散,中日雙方的飛機都不能按時空投給養,中國遠征軍在攻打高黎貢山的40天裏,冰冷的幹糧吃完了,就挖掘竹筍、草根充饑,隻要還有一絲力氣,就仰著頭端著刺刀向前衝。山上的日軍同樣麵臨著饑餓的威脅,他們堅守著一隅陣地,不敢貿然出擊,以免成為遠征軍的活靶子。

吉野孝公在這本書中還寫道:

隨著炮彈的爆炸聲,幾批本地的戰馬在戰火中應聲倒下,但還沒有斷氣。士兵們見狀,從戰壕裏跳出來,奔了過去,並迅速地切下馬的腹部他們寧肯被炮彈炸死,也不願饑餓而死。

陶達綱在率部攻下日軍堅守的一處陣地時,看到一窪汙水裏浸泡著十幾個鬼子的屍體,大腿處和屁股處的肉都被挖盡了,露出了骨頭,而屍體上明顯能夠看到刀痕,顯然不是野獸吞噬的。陶達綱感到很奇怪。後來,他又隨部隊看到附近北齋公房的工事邊,是日軍一堆堆黑色的大便,他這才明白過來,原來這十幾具鬼子的屍體,被北齋公房的鬼子分吃了。

按照日本人的習慣,日軍戰死後要進行火化,然後把一撮骨灰帶回日本國內。但是,在北齋公房很多工事內,之前民工們發現很多日軍的屍體,層層摞在一起,胳膊上、大腿上、臀部的肉都沒有了,顯然是負隅頑抗、彈盡糧絕的日軍在吃自己同伴的肉。

攻打髙黎貢山的戰鬥曆時40天,每天都異常激烈。吉野孝公在書中寫道:

敵人已經迫近到了距離我們四五十米遠的地方,他們似乎連抬下屍體的時間也沒有。從低窪處爬上來的敵人在我們機槍的槍口下,像小山一樣堆積著。但我們賴以生存的重機槍、子彈已經所剩無幾。敵人立即在層層累積的屍體上架起機槍,開始掃射。這樣,我方機槍就隻能萬般無奈地沉默了……

日軍沒有了槍彈,就選擇趁著夜色退往騰衝縣城,繼續頑抗。不能退卻的日軍重傷員,每人分給了一顆手榴彈,在遠征軍逼近時,他們拉響了手榴彈,與遠征軍同歸於盡。

戰後,美國戰地觀察團來到髙黎貢山,他們望著高聳入雲的山峰和陡峭的山坡睜大了眼睛,感慨說:“世界上大概隻有中國這樣的軍隊才能夠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