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薦軒轅,捐軀炎黃(1 / 2)

讓我們打開中國地圖,找到重慶的位置。

重慶,抗戰時期是陪都,是民國政府所在地。1937年,日軍在占領南京後, 蔣介石帶著民國政府遷往重慶。日軍做夢都想進攻並占領重慶,逼迫中國投降。

重慶位於四川盆地,日軍要進攻並占領重慶,有三條路可走:從南麵和北麵, 可以走陸路,從東麵,可以走水路。四川盆地西麵是巍峨山脈的西藏,處於內陸極地,日軍不會從西麵進攻。

先說南麵。1942年春,日軍從緬甸仰光登陸,占領滇緬公路,向北推進,英軍節節敗退,急向中國求援。中國十萬遠征軍走出國門,與日軍在緬甸廝殺。可是, 因為英軍背信棄義、情報有誤、將帥不和等原因,第一次緬甸戰役失敗。中國遠征軍的防線被突破後,日軍順著滇緬公路,越過緬北,直插中國滇西,然後來到怒江上的惠通橋邊。中國守軍慌亂中將惠通橋炸毀,才止住了日軍的步伐。當時, 如果日軍控製了惠通橋,就可以從南麵直接進入昆明,然後從雲貴高原飛兵直下, 可以很快進入四川盆地,重慶難保。

一座窄窄的橋梁被炸毀,橋下洶湧的怒江,擋住了日軍北進的腳步。

再說東麵。長江從巴顏喀拉山一路南下,然後向東流經四川盆地。重慶是長江沿線的一座城市,長江流經重慶後,繼續東流,經過宜昌、武漢、九江、南京, 注入大海。

1943年,日軍占領了長江中下遊的所有城市,然後大軍齊聚宜昌,兵鋒直指重慶。宜昌西麵有一座村莊名叫石牌村,十八軍十一師堅守這裏。如果石牌有失, 石牌到重慶的長江沿線,無險可守,日軍可以直接叩關攻打重慶。

中日雙方經過連月激戰,日軍步步緊逼,從水陸兩路攻至長江岸邊。關鍵時候, 十八軍十一師死死扼守石牌,生生斬斷了日軍一隻伸進重慶的腳爪。然後,中國軍隊展開反攻,將日軍又趕回了武漢。此後,一直到抗戰結束,日軍都沒有再沿著長江進犯重慶。

最後說北麵。

北麵是日軍經營最早、花費時間最長的一條通道,也是三條線中進入重慶最便捷的一條通道。重慶的北麵是陝西,陝西的東麵是山西,而日軍早在抗戰之初的1937年,就占領了山西。隻需從山西進入陝西,再向南翻越秦嶺山脈,就可以進入四川盆地,攻占重慶。這條線路比長江線路、雲貴線路,要輕捷簡單多少倍啊。

然而,從抗戰之初的1937年,一直到抗戰結束的1945年,整整八年,日軍始終沒有打通這條線路,也一直沒有進入陝西,更沒有進入四川盆地。這是什麼原因?

山西,人稱表裏山河。它與西麵的陝西,以黃河為界;而黃河的東岸,則有一座山脈,名叫中條山。

日軍要進入陝西,必須先占領中條山,然後才能渡過黃河。中條山,扼守黃河三大渡口——蒲津渡、風陵渡和茅津渡。

日軍要進入陝西關中,必須先渡過黃河。要渡過黃河,需要先占領這三大渡口,要占領這三大渡口,必須先占領中條山。所以,中條山,對於陝西,對於西北, 對於西南,對於西南的重慶,都顯得異常重要。

日軍倘若占領了陝西關中,向西可以攻占甘肅和寧夏,關中向西,沒有關隘, 兵力稀少i向南可以進入四川盆地,進而攻占戰時陪都重慶;而向北,則就是當年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的陝北延安。

所以,中條山無論如何也要死守。

1937年下半年,日軍進入山西,國民黨軍隊先後進行了忻口會戰、太原會戰, 都慘遭失敗。其中,唯一的亮點,就是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林彪率軍在平型關伏擊日軍輜重部隊,取得大捷。

日軍占領了山西省會太原後,兵鋒南指,進入晉南山區。而晉南境內,就有中條山。

自七七事變後,日軍一路南下,氣焰正熾,兵鋒正盛,他們沒有想到的是, 一條名叫中條山的山脈,擋住了他們南下西去的腳步。

一時,中條山前線,全國矚目。

為了阻止日軍向晉南進攻,原楊虎城將軍的西北軍就陸陸續續進入了中條山, 進行防守。楊虎城的這支軍隊,被改編為第四集團軍。

日軍集結重兵,向中條山先後發起了 13次大型進攻,均被以第四集團軍為主力的防守部隊擊退。日方的記載中,將這些發生在中條山的戰役,稱為“中原會戰”。中方的記載中,將這些戰役稱為“晉南會戰”,或者“中條山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