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大笑起來。張衛民硬著頭皮接受了,提出隻這一杯,大家都笑著承諾。
張衛民初來乍到,自然成了大家進攻的對象。這樣做不外有兩個目的,一是掂掂你酒量,如果大,大家今後就不會招惹你;二是把你灌醉看你出笑話。
不管什麼地方都欺生,喝酒也是這樣,你酒量不行,大家都越是找你喝。除李月英不喝酒外,村兩委幹部輪番敬張衛民,搞車輪戰術,說的理由都冠冕堂皇:“您是第一次,第一次一定要喝個來往吧。”
張衛民敬過朱宏寶酒後,又和大家喝了雙杯,就再也不喝了。
這時,高德標向李月英使了個眼色。
李月英站起來,將啤酒杯倒滿,說:“張書記,我從來不喝酒,今天衝您我要敬一杯。”
大家都鼓起掌來。高德標說:“朱鄉長分管高嶺三四年了,他可以作證李主任從不喝酒的,今天你張書記麵子大啊。”
錢有財說:“是啊,我和她同事這麼多年,也沒見過她喝酒,張書記,這杯酒你一定要喝。”
朱宏寶說:“李主任,你‘打的’到張書記邊上喝,你代表高嶺的‘半邊天’敬酒他不喝不行。”
李月英端著酒杯來到張衛民身邊,碰了一下他的酒杯,說:“張書記,給個麵子,別叫我下不了台呀。”
張衛民看了李月英一眼,隻見她酒還沒喝臉已經紅了,心想這一杯不喝是不行的,於是忍著不斷上湧的酒氣,一仰脖子又將一大杯啤酒倒進肚裏。
不知不覺間,張衛民被灌得爛醉。
朱宏寶見張衛民確實喝多了,把他撂在一旁,就和其他村幹部推杯換盞喝了起來。
張衛民知道他們這是在考自己酒量,這下他們的目的達到了,他的意識迷迷糊糊地,慢慢地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俗語說:“新官上任三月走。”
張衛民想當務之急要調查走訪、了解村情民情。他把這個想法跟高德標一說,高德標立馬讚成,並安排村兩委同誌陪同,一邊對漏繳農業稅和特產稅的農戶繼續清繳,一邊做好計劃生育宣傳,發放縣鄉兩級政府印製的宣傳材料和第三季度婦檢的通知單。
走訪的第一站就是到嶺尖組,那是一個位於高嶺村西邊的最遠最偏僻的村民組,全組隻有六戶,人口二十六人。六戶人家分散居住在黑鬆山的山腰上,海拔約七八百米,不通公路,隻能徒步上去。張衛民決定就從這最難處入手。
一早,一行人出發了。沿龍溪溯流而上,一路上風光旖旎。黑鬆山與龍泉山兩山相對而立,就像兩個兄弟拱手作揖,龍溪從兩山之間穿山而出,就像一個大峽穀。一路上溪水潺潺作響,仿佛一曲永遠彈不完的古箏音樂,把大自然的樂章在默默彈奏。
沿著山之走勢,這條龍溪有九曲十八彎之稱。轉過山崗見一穀,走過穀又是山崗,如此循環往複,故此得名。
盛夏的早晨,穀中的空氣是清新的,略帶有一絲涼意。
龍溪流經穀中,人們往往都要涉水過河。好在山民們在溪中放置了許多大石頭,一步之遙放一塊,大家便在石頭上跳躍著前進。這些石頭在冬季枯水季節很管用,人們不用在冬天脫腳下冰冷的河水,但在夏季,山洪來時,這些石頭便淹沒在水流之中,人們便要通過山脊繞彎十幾裏路出山。
村幹部們的步履很快,張衛民漸漸地跟不上,一是因為他初走山路,不習慣走這樣高低不平的羊腸小道;二來是他對這一切充滿新鮮感,被這裏的美景吸引了,總想把它們一一印在腦海中。
漸行漸遠,在轉過一個急彎之後,眼前一片豁然開朗,那是一塊很大的山穀,在群山的懷抱中,有一大片田野,龍溪把田野分割成兩部分,兩邊依山而立著一排排的農舍,雞鳴狗吠相聞,仿佛到了陶淵明所稱的桃花源。
張衛民很振奮,以為到了目的地,哪知高德標說:“還早呢,這是我們村的團結灣村民組,我們在這休息一下。”
又跨過溪,這裏溪中的石頭很規則的排列著,石頭又大又平,顯然這裏進出比較頻繁。
高德標又介紹說團結灣村民組是村中比較大的村民組,約兩百人。這是全縣最大的香菇木耳生產村民組,去年人均發展香菇三千多棒,唯一的問題是道路不通,這些香菇木耳全靠肩挑出去,有時挑不及時,就爛在家裏,為此,村民怨氣較大。可修這條路沒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是修不成的,如果沒有政府投入那就永遠隻能是望路興歎,村民盼修路盼了幾代了。最近聽說上麵有政策了,因為這個村民組的上遊還有一個村叫石崖村,這個村有五六百人,也從這裏出入。石崖村歸錢嶺鄉管轄,本來村級公路應該向鄉政府修,但石崖村距離錢嶺鄉政府駐地太遠,要翻越三十多裏山路,並且無路可通。曆史上石崖村民都從團結灣這裏出山,從縣裏搭車到鄉政府辦事。所以團結灣修路就要靠石崖村的“村村通工程”政策了,中央不是說在十五期間村村通公路嗎?看來這好日子不遠了。
走進村莊時,人們已經開始忙碌開來了,這在農村裏叫幹“早活”。因為在夏天,中午的氣溫高,早上起早做點農活,是農民們因時而作。
在一處帶有天井的屋裏,老隊長熱情地接待了大家。隊長姓黃,叫黃大龍,今年約五十六七歲。個子不高,皮膚黝黑,臉上的皺紋就像風吹過水麵蕩起的波浪。
房子很幹淨,中間擺著一張八仙桌,門口靠牆的地方放著一張老式的木床,架子簷上鑲著老式的玻璃匾框,牆壁上貼滿了年畫和獎狀。
黃隊長一邊泡茶,一邊叫老伴打來熱水,給張衛民擠了個毛巾把子,讓他擦擦臉。張衛民推讓給高德標,黃隊長不讓,說:“張書記是貴客,是城裏來的,你第一次到我家,我家是篷蓽生輝呀。高書記常來,你就不要推辭了。”說完硬住他手裏塞。張衛民推脫不掉,隻好入鄉隨俗了。
張衛民說明來意,黃隊長說:“不急,喝一會茶再走,到嶺頭村民組下來還要經過這裏,昨天高書記已經打過電話來,今天中午就在這吃飯,沒有什麼好的招待,都是山裏貨,比不上你們城裏,就怕你張書記吃不習慣。”
張衛民忙說:“黃隊長言重了,我又不是什麼大幹部,犯不著太客氣。從今天起,我要向高嶺村最貧困的百姓看齊,和他們同甘共苦,把困難變成壓力,把壓力化做動力,不打翻身仗誓不罷休。”
說這話時張衛民感覺自己像是在喊口號,有點不好意思,他看了一眼高德標,隻見他嘴角掛著一絲笑意,感覺那笑意僵在他廋削的臉龐上,顯得有些輕蔑。
再次動身的時候,高德標對張衛民說:“張書記,我腿腳不好,我就不上去了,你也要當心呀,到嶺頭的山路可不好走。”
張衛民說:“好的,你就在黃隊長這休息吧,一早上也跑了不少路。再說你年紀大,讓我們年輕人上是應該的。”
於是張衛民就和婦聯主任李月英、文書唐鬆出發了。婦聯主任因為要發婦檢通知,不得不去:唐鬆分工該村民組。
雷鳴和錢有財家距離村部較遠,他們也正在趕來,張衛民讓高德標轉告他們也不要上去了,就在黃隊長這等。
到嶺尖的路真是世上最難走的路。
那是五六十度的斜坡路,一溜細碎的石頭鑲在沙土中,被茅草覆蓋著,稍不留神,就會一腳踏空,如果摔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大家一路互相叮嚀小心翼翼地向山上進發,張衛民第一次爬這樣的山、這樣陡的坡,感到從來沒有過的吃力。他感歎山民們的艱辛,他們的生存環境真是太差了。
太陽當空照耀著,山穀裏一絲風都沒有,空氣仿佛劃一根火柴都能點燃。汗水從毛孔裏滲出,衣服濕透了,緊緊地貼在身上。張衛民大口的喘著粗氣,不時停下來,胸口像被什麼堵著一樣,悶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