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山村女教師(2 / 3)

“太少了吧,我準備拿一千,村集體拿四百元,另外從我的辦公經費中拿六百元,給孩子們買些書、本子和筆之類的學習用品,算是我初來此地第一個教師節的見麵禮吧。另外,我建議村幹部就不要去打擾了,拿這麼一點錢,還要去吃回頭嗎?”高德標點頭表示讚同。

張衛民找來唐鬆,讓他買來一個大紅信封,包上一千元錢,在信封上寫上“祝高嶺小學全體教師節日快樂”的賀詞,請他馬上送到學校去。

大約在唐鬆去後一個小時,學校那頭來電話了,話筒那頭是一個半百老人的聲音:“張書記在嗎?”

“我就是,請問有什麼事嗎?”

“我是高嶺小學的傅龍之,想請您喝杯酒,您一定要賞臉呀。”

“哦,是傅校長呀,您好。唐文書去了嗎?他沒有轉達我和高書記的意思嗎?”

“唐文書在我這,我已經留下了。另外請村兩委共度教師節是學校多年的規矩,我們已作了安排,您一定要來賞臉,酒菜不好,關鍵是一年聚會一次,交流增加感情,今後還請張書記與村兩委多多關照呀。”張衛民幾番推辭不掉,隻好答應去。

邀齊了其他的兩委同誌,大家一道去高嶺小學。翻過一座小山,來到一個山坳處,這一塊地勢很平,前後兩進房屋,這就是高嶺小學。跨進前排的圓拱形的門洞,張衛民進到院子裏,院子不大,中間是一個小花壇,裏麵沒有花,豎著一個旗杆,上麵掛著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山風的吹拂下,獵獵飄揚。

孩子們今天放假,學校裏隻有老師。現在的高嶺小學隻有五十多名學生,八個老師,就這樣小的學校還在原嶺頭小村設了一個分校,那邊有九個學生,兩個老師負責那邊。山區學生分散,又沒有住宿條件,所以孩子們上學很辛苦,老師也不方便。

傅校長言語中充滿感激之情,張衛民被老人的真誠的絮叨搞得很不好意思,問他學校還有哪些急需要解決的困難,讓他整理出報告來,村裏找教育局和分管縣長請求在中央下撥的中小學危房改造資金中解決一部分,然後村裏再籌集一部分,爭取在明年寒暑假期間對學校進行整修,保證教師和學生的人身安全。

隨後傅校長又帶領張衛民和各位老師見麵,想到馬上就能見到那位像天使一樣美麗的馬老師,張衛民心裏按捺不住興奮。

在辦公室,傅校長指著馬老師對他說:“張書記,這位是馬麗雅同誌,她是重點師範大學畢業的,要求到這裏義務支教三年。她人好,教學水平高,家長和學生可喜歡她了。”

“馬麗雅?這名字好,就像聖母瑪麗亞一樣,給人幫助,她原來真的是個天使。不像馬批評,名字就給人‘馬屁精’的感覺,據鄉裏人反映,他還果真是個‘馬屁精’。”張衛民在心裏想,這時,傅校長又把他介紹給馬老師:“這位是張衛民書記,是下派到高嶺村的第一書記,既有很高的學曆,又有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

馬麗雅很大方的伸出手,張衛民也忙不跌地伸過手去握了一下,隻覺那一雙小手柔若無骨,四目相對,張衛民的眼神很慌亂,馬麗雅臉上飛上了一層紅雲。

傅校長看出他們的破綻,有些疑惑地問:“你們認識?”

“前幾天到村裏來時,我們坐在一輛車上,當時看見乘客對馬老師很崇敬,就留下了很深印象,可能馬老師還不認識我。”張衛民幹脆攤了牌,免得人猜疑。

這時馬老師說話解圍了:“感謝張書記對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有你這樣的好書記,我們一定要更加努力,使山區的教育水平更上一個台階,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去接受更好的教育。”馬老師不愧是重點師範大學中文係的,說得有板有眼,令人折服。

“更要感謝你才對,你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你把青春獻給了這裏,獻給了山區的教育事業,我代表高嶺人民感謝你。”張衛民也真誠的向她表白自己內心的看法。

這時其他老師也圍攏過來,傅校長又一一介紹認識。

不知不覺間,已近晌午。傅校長熱情地說:“我們邊吃邊聊。”

中餐十分豐盛,雖然都是些家常菜,但讓人感覺到鄉間所特有的那種熱情和好客。讓張衛民又回複到小時候在鄉下的生活時光。

那時最盼望的事是親戚朋友家做喜事。遇到紅白喜事,他也可以隨大人們一起去做客,最熱鬧的地方是廚房,裏麵一片忙亂,小媳婦們、嬸娘們洗碗的洗碗,燒灶的燒灶,廚師嘴裏叨著煙卷,在闊大的案板上操作著,煙火快接近嘴時,在大家的驚呼聲中,嘴唇一動,煙頭準確地穿過鋼筋格子窗戶,飛到外邊的陰溝裏。“別把煙灰當鹽呀”,小媳婦們一陣陣起哄。更有趣的是那些跑堂的,肩上搭一塊圍巾,與店小二一般,端著大圓盤,上麵放著燒菜水碗之類的菜肴,在各個桌子間穿梭不停,並伴著一兩句清脆的吆喝:“菜來了,四季圓子”,“菜來了,年年有餘”┉在上菜的間隙,一邊用毛巾擦汗,一邊與客人們說笑,將酒席的氣氛引向高潮。這時主人家的狗和鄰居家的狗也來湊熱鬧,在桌子底下鑽來鑽去,爭搶落地的骨頭。粗大的尾巴在人們的腿上掃來掃去,嚇得小孩子一聲聲尖叫。

這洋溢著濃濃鄉土氣息的農家宴席讓張衛民久久不能忘懷。它是一種樸實、真誠的鄉間文化,讓人感到十分親切和溫暖。這跟在城裏飯店赴宴感受完全不同,那是一種奢華,一種禮節性的交往和象征性的敷衍,一種紳士式程序化的操作,就像應景之作,酒終人散,各自歸家。而鄉下,每逢辦大事時,遠方的親戚來了,住上幾天,聊起家常沒完沒了,晚上幾個人擠在一張床上睡也是常有的事,總有一種溫情讓人感動。

席間,老師們輪番轟炸,加上鄉下喝的多是烈性酒,張衛民本來酒量就不大,很快就招架不住了。他推說不能再喝,這時高德標又向李月英使了個眼色,李月英倒了一杯白酒過來敬酒:“張書記,我敬你一杯,你用自己的辦公經費支持山區的教育事業,讓我很感動。”說完一飲而盡。

“張書記太了不起了,李主任不說我們還不知道呢。”老師們都稱謝起來。

張衛民一邊將杯中酒喝盡,一邊說:“你要把老師們敬好,他們紮根山區,無私奉獻,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傅校長說:“馬老師,你看李主任都帶頭喝了,你們都是女同誌,你代表學校也敬張書記一杯。”

馬麗雅一直在喝果汁,也用果汁敬過張衛民。

張衛民說:“傅校長,我們喝過了,你不要強人所難。”

傅校長說:“馬老師從不喝酒的,為你的壯舉,她今天也要破個例,你張書記不能不給麵子吧?”

高德標也在一旁幫腔:“馬老師是義務支教,你張書記是義務扶貧,你們兩人都有相通點,就憑這個,你們倆幹一杯。”

大家都叫喊著“幹,幹了它”。

傅校長催促馬麗雅說:“馬老師,你先幹為敬,我不信張書記不幹了這一杯。才子對佳人,千杯不為醉。”

馬麗雅端起別人為她倒好的酒,一手擎杯,一手掩口喝了下去,嗆得直咳嗽。

大家都用目光注視著張衛民,他知道山裏人最講究“酒品如人品”,看來這酒不喝是不行了。

張衛民又看了一眼馬麗雅,隻見她麵如桃花,正情義綿綿地看著他,那眼神中滿是關切。他咬了咬牙,“咕咚咕咚”,一口氣喝了下去,然後亮了下杯底。大家都叫起“好”來。

很快,張衛民不勝酒力,跑到外麵開了“雜貨店”,雖然胃裏很難受,但他心裏暢快,他要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對教師的感情,對教育寄予的期望,也要證明他做人的真誠。傅校長見他喝多了,便不再勸他喝了。

馬麗雅給張衛民盛了一小碗鍋巴,那是燒柴火的鍋燒出來的,十分香脆,令人口齒生津,香氣盈腹,離開鄉下多年後再次複嚐此美味,又使他懷舊的情結更加濃鬱了。

“麻雀雖小,肝膽俱全”,“上麵一根針,底下千條線”。村裏的事務多如牛毛,張衛民常常不能回家。

村部不裝電話,是高德標的意思,裝IP電話的時候他也不讓裝,大家都對此事心知肚明,他的小店安裝了公用電話,按分鍾收費,也能賺上幾個。另外因工作上的事需要打電話時,高德標又能報銷。

張衛民是有手機的,可村部周圍沒有手機信號,撥通的話還要爬到村部後麵的山崗上去打。因此晚飯後他照例踱步上山崗,一是有益身體健康,二來跟家人拉拉話,報個平安。

一天傍晚,張衛民在山崗上跟妻兒通完電話後,忽然看見馬麗雅也朝山崗這邊走來。他心裏一陣竊喜,有半個多月沒有見她了。

“張書記好呀,你在這打電話?”馬麗雅先打招呼。

“村部沒裝電話,正在申請安裝,手機信號時斷時續不穩定,隻能到這來打了,你到這裏什麼事?”張衛民的話顯得有些冒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