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案:鷹殺(1 / 3)

1、請鷹

繡林城北有一座奇山,因山中生活著一種雕鷹,雕頭鷹身,體大凶猛,被山民喚作神鷹,故名神鷹山。大清朝的時候,為示不忘武備,皇帝個個都有狩獵的嗜好,春獵秋獮成為“祖製”。而神鷹山的雕鷹,因其視覺敏銳,飛行速度快,鐵鉤利嘴,捕殺獵物精準狠絕,兼具鷹的敏捷與雕的凶猛,號稱鷹中之王,曆來都是進貢給皇上圍場狩獵必備之獵鷹。

民國年間,在神鷹山下的青溝屯裏,住著一位叫聶克賽的老人。老人年輕的時候,曾是清朝承德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馴鷹師傅,專門負責為皇上訓練和豢養獵鷹。後來大清朝滅國了,他沒了生計,才帶著徒弟布圖回到老家青溝屯,靠馴鷹打獵為生。

幾年前,全國各地愛好玩鷹的人相約到一起,很隆重地搞了一次鷹王爭霸賽,聶克賽和徒弟布圖各自挑選了一隻神鷹山的雕鷹參賽。經過激烈角逐,聶克賽訓練的雕鷹一舉奪魁,雖然沒有什麼獎金,但聶克賽老人卻得到了一個“鷹王”的稱號。就連布圖也得了個第三名,可謂名師出高徒。從此之後,聶克賽老人的“鷹王”之名,便傳揚開去,無人不曉。後來曾有人出高價購買那隻得勝的鷹王,不想一天晚上,聶克賽老人多喝了幾杯燒刀子,醉得迷迷糊糊的,一時疏於看護,竟讓那隻鷹王啄開腳上的絆繩飛跑了,再也沒有飛回來。旁人知曉,無不惋惜。

這一年夏天,有消息傳來,說北京城裏有一位頗為得勢的舊王爺,因為喜愛玩鷹,準備在這年十二月自己六十大壽時,舉辦一次全國賽鷹大會,最後的勝出者可以獲得五千塊大洋的獎金。按當時的物價計算,五個銀圓可以買一條大水牛,一個銀圓可以買一袋洋麵。聶克賽心想自己要是能得到這五千元的獎金,那下半輩子就不用愁了。於是就動了心,和徒弟布圖一商量,決定師徒倆要雙雙參賽。

既然想要參賽,首先得捕到一隻好鷹。捕鷹,用鷹把式的行話來說,也叫“請鷹”。秋分一到,天氣就變得異常寒冷,請鷹的季節也就到了。聶克賽和布圖師徒倆準備好鷹網、鷹拐子、繩索等捕鷹工具,就上了神鷹山。

請鷹的過程十分複雜,處處都得小心謹慎。首先得選好鷹場,所謂鷹場,就是鷹喜歡落腳的地方。接著是搭鷹棚,捕鷹人好躲在裏邊等待鷹的到來。然後是用鷹網、鷹拐子、繩索以及用來做誘餌的鴿子等下網。鷹網展開,鴿子拴好之後,人就蹲進窩棚裏,一旦發現鷹從天上飛撲下來,去叼食餌鴿時,就用手拉動網繩,鷹網就會翻扣而下,將鷹罩住。

聶克賽師徒倆架好鷹網,在鷹棚裏苦苦守候七八天,雖然也捕到了幾隻雕鷹,但不是個頭太小,就是聲音不夠洪亮,都不是理想中的好鷹,隻得又將其放回去。

第十天晌午,布圖正等得有些不耐煩,忽然發現係在鷹拐子上的餌鴿狂躁驚恐地撲騰起來。聶克賽不由精神一振,抬眼一望,隻見一道銀白刺目的光芒劃破天空,一隻白色的大鳥“呼”的一聲,衝落在鷹場子上。巨大的翅膀攪動起一股激流,四周草屑飛揚,落葉翻滾,幾乎讓人睜不開眼睛。

聶克賽不由倒抽一口涼氣,這居然是一隻渾身雪白的雕鷹。他曾聽爺爺講過,這種鷹叫“白玉爪”。它通體雪白,體形矯健,既具備了鷹的力量,又有隼的堅韌,而且力大無比,能追狐逐鹿,連虎狼也不是它的對手,是鷹中極品。大清朝的時候曾有規定,白玉爪隻能由皇帝豢養把玩,即便是皇親貴族,也絕不許染指。

聶克賽頓時將手裏的網繩抓得緊緊的,連大氣也不敢出。白玉爪平時專吃野豬和麅子之類的大型動物,對蛇鼠之類的小動物,幾乎懶得理睬,今天估計是餓蒙了,才會盯上地上這隻灰色的餌鴿。餌鴿為白玉爪的威勢所懾,嚇得渾身發抖,縮成一團。

白玉爪機警地四下裏瞧瞧,覺得沒有什麼危險,便一步步走到餌鴿身邊,正要一口朝它叼去,聶克賽猛然一拉網繩。白玉爪驀然驚覺到危險臨近,急忙舍棄了鴿子,振翅欲飛,卻不想被翻扣下來的鷹網罩個正著。白玉爪在網中上躥下跳,奮力撲騰著鐵扇般的大翅膀,想掙脫出去。地上頓時騰起一片塵土,草根樹葉幾乎被卷上天去。但那鷹網是用特殊絲線織成,其中還交織進去了一些細鐵絲,比一般漁網結實十倍還不止。任這白玉爪力氣再大,再怎麼撲騰,也是沒法掙破的。

白玉爪急躁地在鷹網裏鬧騰大半天時間,最後漸漸沒了力氣,這才慢慢消停下來。聶克賽趁機上前,一把將它擒住,拿出一個鷹套,就像給鷹穿衣服一樣,將它連翅膀帶腳一齊套住,然後又用鷹嘴子蒙住鷹嘴和眼睛,隻在鼻孔處開兩個小孔,以便鷹呼吸。白玉爪早已精疲力竭,終於老實下來。

沒過多久,布圖也捕到一隻體型碩大的好鷹。師徒倆這才提著各自的“獵物”,高高興興下山去。

2、鷹禍

請鷹完畢,接下來是“熬鷹”和“馴鷹”。

所謂熬鷹,就是將鷹放在鷹杵上,連續幾天不讓它睡覺,以消磨它的野性,同時禁食七八天,然後喂以麻雀等活物,加以調教,使它能學會聽從獵人的命令。這其中最難的,莫過於“帶軸”,也叫“勒膘”,方法是用線麻團包裹一塊鮮肉讓鷹吞下,由於鷹無法消化麻團,不得不將它嘔出。麻團在食道內反芻時,會將鷹的腸油刮出來,鷹便更具饑餓感,也更加聽從獵人指揮。

在熬鷹的過程中,聶克賽準備了一杆“鷹秤”,每天都要稱一稱那隻白玉爪的體重。下山時,白玉爪的重量是四斤一兩,熬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它保持這個體重。如果超重,就必須往下拿膘,以饑餓法來控製其體重。鷹若超重,就叫“膘大”,往往上喘,肌肉無力,變得懶惰,不愛追擊獵物。如果體重減輕,少於下山時的重量,就叫“欠膘”,說明鷹的體力下降,狩獵能力降低。隻有膘情適中,狀態良好的餓鷹,才能成為好獵鷹。經過半個月時間的調教,白玉爪由“生鷹”變成了一隻“熟鷹”,這鷹便也就熬成了。

第三步是馴鷹,就是將鷹帶到野外,訓練它如何捕獵,使之成為獵人的好幫手。

十月末的一天,北風呼嘯,大雪覆蓋了山林。聶克賽把白玉爪架在肩膀上,帶著布圖及屯子裏的幾個年輕人,踏著皚皚積雪上了山。一到山上,布圖他們就一字排開,嘴裏不時發出“謔、謔、謔”的聲音,同時手持長棍,不住地撲打著雪地上的灌木和樹叢。白玉爪仿佛也知道考驗自己的時刻到了,昂首挺胸立在主人肩頭,居高臨下,鐵嘴如鉤,鷹眼如電,山林中有任何風吹草動,都逃不過它銳利的目光。

突然,一隻草黃色的麅子受不住四麵人聲吆喝的驚嚇,“嗖”的一聲,自一片灌木叢中竄了出來,直往不遠處的一片樹林中逃去。白玉爪目光如電,早已看得清清楚楚,一聲怪叫,振翅撲出,有如一道銀色閃電,卷起一片雪霧,利箭般射向那隻麅子。

麅子驚覺危險臨近,跑得更快。但再快的獵物,也跑不過獵鷹的翅膀,隻在電光石火之間,白玉爪就追上麅子,利爪一探,一把抓住麅子的屁股。麅子吃痛,仰頭欲叫,白玉爪的另一隻利爪早已閃電般扣住它的咽喉,隻聽“喀嚓”一聲響,麅子便脖頸斷裂,一頭栽倒在地。

白玉爪毫不留情,先一口啄掉它兩隻眼睛,把熱乎乎的眼球吞進肚子,接著又嘴爪齊用,撕開麅子的皮肉,將其心髒啄出,大口吞下。它還要再吃其他內髒,聶克賽早已快步趕上,將獵物奪下。正在這時,從旁邊樹洞裏突然飛出一隻野雞,白玉爪看見,立即又掉頭撲去……

這一天下來,白玉爪共捕到野兔、麅子、狐狸等獵物共計三十餘隻,算得上是聶克賽老人當獵人以來,收獲最豐富的一天了。布圖羨慕地說:“師父,你這隻白玉爪果然不愧是萬鷹之王,真是太厲害了。這次參加賽鷹大會,那五千塊大洋的獎金,肯定非您莫屬。”聶克賽撫摸著白玉爪的頭,嗬嗬笑了。從此後,這隻白玉爪經過重重考驗,就成為了一隻真正的獵鷹。

聶克賽有個遠房侄女,住在繡林縣縣城裏。十一月初的一天,因為侄女生孩子,接他去吃滿月酒。聶克賽就高高興興地去了。臨行前交待布圖,一定要幫自己好生喂養白玉爪,千萬馬虎不得。布圖滿口答應。

數日之後,聶克賽從縣城回來,看見自己的愛鷹被布圖飼養得毛光水亮,精神飽滿,很是高興,連誇徒弟有長進,算是把師父的本事學全了。

第二天一早,聶克賽把白玉爪架在肩上,像往常一樣出去遛鷹。山下的路口,是他每次遛鷹的必經之地。路口邊開著一家小雜貨鋪,看店的是村長的老婆郭博勒氏。聶克賽每次經過這裏,都要跟她打招呼。

這回,聶克賽經過小店時,正好看見郭博勒氏打開店門,剛要跟她打招呼,肩上的白玉爪忽然“哇”的發出一聲怪叫,兩腳一蹬,衝天飛起,猛然衝向雜貨鋪,咄咄兩口,就將郭博勒氏的兩隻眼珠啄下來。郭博勒氏猝不及防,痛得倒地慘叫,鮮血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