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繡林三月三,遍地茶花香。繡林人愛喝茶,尤喜本地東山綠茶。此茶產自繡林東山,葉似柳眉,芽尖細嫩,衝泡之後氣味清香純正,茶汁清綠,葉蒂如喜鵲展翅棲於杯底,飲之口齒生津,神清氣爽。繡林縣誌早有記載,東山綠茶自明、清時代就已暢銷湘鄂等地,乃“一大茗珍”。
民國年間,在繡林城朝天口,有一家茶館,店名叫“三盞茶”。茶館不大,一爿門麵,裏邊是燒水沏茶的茶水間,外邊是茶店,店裏擺著七八張桌子。據說這家茶館有個規矩,茶客入店,最多隻能在這裏喝三盞茶,您要想喝第四碗茶,抱歉,沒有了。“三盞茶”之店名,便是由此而來。
店主姓陳,因開了這家茶館,大夥都叫他陳三盞,至於他的本名,反倒叫得少了。陳三盞本是東山茶農,妻子亡故後,他帶著女兒進城,租下地方開了這爿茶店。平日裏,陳三盞隻在後麵茶水間燒水烹茶,女兒孝娥負責跑堂。當父親沏好茶後,孝娥就用托盤將茶水一盞一盞端出來,送到客人手裏。孝娥長相清秀,性情溫柔,隻是左腳自小落下殘疾,走路一瘸一拐,讓人覺得惋惜。
陳三盞泡得一手好茶。在衝泡茶水時,第一泡茶水是用來清洗茶葉的,所以其他茶藝師都會把第一泡茶水倒掉。但陳三盞覺得第一泡茶水集精華與糟粕於一體,雖然雜純未分,但也是味道最好的。他泡好第一杯茶後,會用杯蓋將蓋碗邊上溢出的泡沫挑出。其實這些泡沫,就是茶中雜質。經他剔除糟粕之後,第一泡味道最好的茶水,就完整保留下來。
陳三盞衝泡的東山綠茶,更是繡林一絕。別處茶樓選用的茶葉,多是購自東山茶農手中,而三盞茶館所用的東山綠茶,均是陳三盞親自上山尋找野生茶樹,采摘春茶,自行炒製,味道自然要比別處純正。東山綠茶屬芽茶,茶葉細致柔嫩,衝泡時水溫極難掌握,水溫過高則湯老香散,茶味濃澀,水溫過低則香味低淡,茶韻盡失。陳三盞用水不溫不火,恰到好處,衝泡出來的東山綠茶色香味俱佳,吸引眾多茶客慕名而來。陳三盞則以店小桌少為由,規定每位來客隻能品茶三盞。饒是如此,三盞茶館每日裏仍是賓客盈門,絡繹不絕。有人就勸陳三盞趁機擴大門麵,把小茶館開成大茶樓,陳三盞嗬嗬一笑,說一爿小店,已足夠我父女溫飽,尚有何求?
這日晚間,孝娥送走最後一位喝晚茶的客人,正要關門打烊,忽然從外麵走進來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年茶客。孝娥見這老者有些麵生,似乎是頭一次來這裏喝茶,雖已天晚,但還是熱情地將他迎進店裏。老者坐下後,把店裏打量一番,說聽說貴店的東山綠茶堪稱一絕,小老兒倒想嚐一嚐。
孝娥走到裏麵的茶水間,跟父親說了。陳三盞點火烹茶,少頃,孝娥就用茶盤托了一盞茶,送到客人桌前。
老者輕揭杯蓋,一縷淡雅清香飄然入鼻,老者輕閉雙目,一邊嗅著茶香,一邊點頭道,香鬱如蘭更勝於蘭,若以一顆清靜之心來感悟,竟可從這茶香中聞到春天的氣息,難得!再低頭看那杯中之茶,茶汁清綠,一片片茶葉如喜鵲展翅,在杯盞中上下翻飛,翩翩起舞。老者不由撫掌大笑道,妙哉,東山綠茶我可沒少喝,最高明的茶藝師,也隻能讓這茶葉展翅之後棲如杯底,絕少有如此靈動之意境。
老者左手托杯,右手將杯蓋前沿下壓,後沿翹起,從縫中啜了一小口茶,茶湯在口中稍作停留,茶香便自舌端漸入心底。閉目回味半響,老者緩緩睜開眼睛說:“此茶,果然無味。”
孝娥一怔,心想這茶怎麼會無味呢?難道是茶味太淡了?正要說話,陳三盞已自後麵茶水間走出,朝這老年茶客拱一拱手道:“無味之味,乃是至味。客官這個評價,在下可是愧不敢當啊!”
老者急忙起身拱手還禮,嗬嗬一笑說:“足下當之無愧。人言三盞茶館的東山綠茶乃繡林一絕,今日一品,果然名不虛傳。”陳三盞連稱過獎。老者自報家門,道:“在下姓吳,名啟泰。”陳三盞不由肅然起敬,道:“原來是玉壺春的大掌櫃,小老兒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失敬失敬!”玉壺春是繡林城裏最大的茶樓,名聲遠播湘鄂,吳啟泰則正是玉壺春的大老板。
吳啟泰開門見山地說:“吳某今日前來,一為品茶,二是為了請賢。”
陳三盞一怔,問:“吳老板此話怎講?”
吳啟泰說:“咱們玉壺春茶樓如今正缺少一位領銜的茶藝師,吳某此來,是想請陳師傅出山,擔當咱們玉壺春的首席茶藝師。至於待遇方麵,請陳師傅放心,吳某保證你的薪水是咱們玉壺春裏最高的。”
陳三盞聽他道明來意,卻也並不覺得意外,嗬嗬一笑說:“多謝吳老板厚愛,隻是在下不才,實在擔當不起。再說這家小小的茶館,雖然掙不了多少錢,畢竟是陳某父女心血所係,實不忍棄之,還望吳老板見諒。”
吳啟泰轉頭打量這間茶館,說:“這個好說,如果陳師傅舍之不下,吳某可以出資收購這間茶館,陳師傅做了玉壺春的首席茶藝師,照樣還可以來打理這間茶館。”
陳三盞婉拒道:“在下就是一個在小茶館裏衝水泡茶的糟老頭子,實在難登大雅之堂,還請吳老板另請高明。”
吳啟泰歎道:“陳師傅一身茶藝,就此埋沒於市井,未免可惜。”
陳三盞看看女兒,微微一笑道:“陳某父女別無他求,隻要守著這一間小店,有個溫飽,便心滿意足了。”
吳啟泰還想懇求,陳三盞端起桌上的茶杯說:“吳老板,請喝茶。”
吳啟泰苦笑一聲,知他有送客之意,隻得起身告辭。
2
時間打著飛腳,一晃幾個月過去,轉眼就到了冬天。
這天早上,北風勁吹,大雪飄舞,孝娥打開店門,忽然發現門前雪地上躺著一個髒兮兮的流浪漢,身上衣著單薄,臉色青紫,蜷縮在路邊,一動不動的,已經凍得昏死過去。孝娥急忙叫來老爹,將這流浪漢拖進屋,生起爐火,一碗薑湯灌下去,流浪漢才“啊”的一聲,悠悠醒轉。
孝娥打來熱水,幫他擦了把臉,洗盡臉上汙垢之後,她才發現這流浪漢才二十出頭年紀,竟是一個相貌端正的年輕小夥子。見那小夥子一雙眼睛正盯著自己,孝娥的臉不由得有些發紅。陳三盞問那小夥子是哪兒人?要到哪裏去?為什麼會凍暈在路邊?小夥子啊啊呀呀地叫著,卻說不出話來。父女倆這才明白,原來這流浪漢竟是個啞巴。
幾天後,陳三盞見這啞巴年輕人身體已經恢複過來,就問他有什麼打算?啞巴知道他是要趕自己走,忽然撲通一聲在他跟前跪下,眼淚汪汪地比劃著。陳三盞大致明白了他的意思。小夥子說自己是個流浪孤兒,已經無家可歸,無親可投,求他收留自己。陳三盞不由生出惻隱之心,外麵天寒地凍的,要他此時離開,無異於叫他出門送死。想了一下就說:“要是你不嫌棄,就留在店裏給我做個幫手,我們管吃管住,什麼時候你想走了,跟我說一聲就行。”小夥子聞言拚命點頭。就這樣,這個流浪的啞巴就在三盞茶館留了下來,在茶水間裏幫著陳三盞燒燒開水,打打雜。
陳三盞在茶水間忙碌的時候,啞巴就瞅空在一旁瞧著。漸漸的,陳三盞發現這啞巴對茶道頗有天賦,自己泡茶的動作,他隻要瞧上一兩次,就能學會。陳三盞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勤勞肯幹心靈手巧的小夥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他決定收其為徒,把自己一身茶藝傳授於他。
中國茶藝,博大精深,不同的茶類,有不同的衝泡方法,紛繁複雜者可達近二十道程序。比如說衝泡繡林東山綠茶,就有十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用一句詩來表示,有“春江水暖鴨先知”、“香花綠葉相扶持”、“落英繽紛玉杯裏”、“春潮帶雨晚來急”等。“春江水暖鴨先知”為第一道程序,即燙杯。茶杯在茶盤中經過開水燙洗之後,冒著熱氣,潔白如玉,溫潤如脂,無論神、形皆似一隻隻在春江中遊水的小鴨子,用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句詩來比喻,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最後一道程序是“一盞香茗奉知己”,也即“敬茶”,這道程序主要由孝娥來完成。茶水衝泡好之後,她用托盤將杯盞送至客人麵前,雙手捧杯,麵帶微笑,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