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線投資者大多可能會聚集在重組主題的背後‘感覺’這一聲明”,高盛的研究報告指出,“不過,長線的投資者可能需要進一步明確地看到當前的業務走勢。”
“第一步是承認你存在問題,”摩根士丹利的約翰·格拉斯(JohnGlass)寫道,“合乎經濟走向的措施是受歡迎的,但也並不能否認近期麵臨的根本性挑戰。雖然我們相信品牌的力量仍然可以影響美國消費者,但這並不足以快速使該家公司扭轉局麵。”
幾乎每家主要報紙、商業網站、新聞媒體和全國性廣播電台的報道都印證了我們對媒體關注的焦點和態度的預料。
“星巴克從微小走向醒目。”Time.com以較為中立的態度寫道。
“星巴克的全球統治是否走向衰落?”這疑問最早出現在英國,隨後被《西雅圖郵訊報》(SeattlePost-Intelligencer)轉載。
Forbes.com寫道:“星巴克黑暗的一麵。”
《財富》報道:“星巴克的苦澀計劃。”
MotleyFool旗下的報紙專欄斷言:“甜甜圈店與快餐店的組合,以及食品宅急送,將我們擠出了市場”,而《舊金山紀事報》(SanFranciscoChronicle)指出,我們600家門店的關閉是美國經濟衰退的證據。“美國人已經決心放棄他們4美元的拿鐵了”,文章寫道,“2008年,再沒有比這更能定義‘衰退’了。”
然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稱:“為什麼星巴克失去了它的魔力。”它假設星巴克陷入麻煩是因為我們通過“給美國中產階級那些他們正想要的,”的方式創造了一種“酷”的感覺,這引發了市場的嫉妒。這種狹義的觀點,如《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所稱,激怒了我,因為他們故意忽視了或者嫉妒著星巴克的使命以及對社會的實際貢獻:人文關懷。是的,這令憤世嫉俗者揚起了眉頭,當然還有,對某些客戶而言,星巴克是一個有理想的品牌,甚至是自豪的象征,但後者是我們最初無心插柳的結果。
星巴克從不想變得“酷”。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人文關懷!
沒有什麼事情比人文關懷更必要,更關鍵了,尤其是在全球動蕩,前景不明的情況下。
星巴克從不鼓勵我們的咖啡師要“酷”,而是要“友好”,還要求他們了解我們的咖啡,鼓勵他們同顧客一同歡笑。星巴克公司不是為了“酷”才在醫療保險和道德的咖啡采購上花費,這隻是我們認為正確的經營模式。
公司步入困難時期不能簡單地歸咎於某個原因或者某些流行文化的漸漸消亡,我們一天天地明白,我們即將麵臨的考驗以及磨難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2008年7月9日,《華爾街日報》報道了一個全國性的現象,這也是我們在西雅圖所麵臨的:“對當地的星巴克是否繼續營業的不確定性,令顧客和雇員提心吊膽。”文章這樣開頭。
在全國各地的星巴克門店中,不僅咖啡師擔憂著他們自己門店的命運,我們的老顧客也在擔心他們的日常習慣是否會被打斷,他們向我們的咖啡師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但星巴克人也無法給出答案:“你們會關閉嗎?”“什麼時候?”“你們會做什麼?”“那我該去哪兒?”一名博主推測著哪家店將被舍棄,市場的擔憂氣氛不斷攀升,星巴克因沒有披露完整的停業門店名單而受到廣泛的批評。
很顯然,我們低估了大眾不知哪些門店即將關閉的焦慮,出於尊敬,我們本來想悄悄地告訴那些因門店關閉而被解雇的合夥人,也是為了在停業前的幾個月裏,防止門店的雇員流失或對顧客的怠慢。本來,我們原計劃先在7月中旬披露前50家將停業的門店,然後再在以後幾個月裏陸續披露。但是,自從認識到公眾的焦慮程度後,我們就非常迅速地改變了計劃,在7月17日公布了全部的名單。
接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了。剛剛才把星巴克說成是昂貴奢侈品的公眾輿論,馬上加入我們的顧客和全國各地的社區懇求“拯救我們的星巴克”的陣營。他們的呼籲形式多樣,電子郵件、信件,甚至還有堆在克裏夫辦公桌上的請願書,在一個獨立的站點——Saveourstarbucks.com——上這些呼籲此起彼伏。
“星巴克不隻是咖啡館。”一位積極保護加州奇諾崗(ChinoHills)門店的女士寫道。
你在星巴克會見朋友,在炎熱的夏天為孩子點一些冷飲,你在這裏學習,用電腦工作,閱讀,或者僅僅在舒適的扶手椅裏安靜地打發時間。這家星巴克已成為我們小社區的一部分,我們希望盡我們所能幫助它。
俄亥俄州奈爾斯(Niles)的紳士寫道:請不要關閉我們北卡門(NorthCommon)的星巴克,我和妻子每天都去那裏喝咖啡,我們同那裏的員工非常熟悉,早已成為朋友了。
印第安納州的居民寫道:請、請、請不要關閉印第安納州波蒂奇(Portage)RT.6號的星巴克!這是我們到過的最好的星巴克,不僅因為它幹淨整潔,那裏的工作人員,所有的工作人員,始終都特別友好,而且他們更為自己的門店感到驕傲……我們經常光顧這裏……我們愛這裏的每一個人,他們真的在加倍努力以使每個人都很高興……請重新考慮!
明尼蘇達州的女士總結了許多我們常常聽到的東西:“我無法相信‘我的’星巴克就要關閉。直到你將要失去它,你才知道它有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