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絕地反擊2(1 / 3)

三天後,新38師的後衛部隊來到了臘戍,除留下一個營的兵力守衛臘戍外,其餘人馬全部開往緬甸中部最大的城市曼德勒。

李文才眼中的曼德勒同樣殘破不堪,日軍將這座緬甸的古都炸成了滿街的瓦礫和廢墟,那種慘狀和在中國地麵上經常看到的空襲是一樣的。

當時,李文才一直想不通,為什麼日軍把緬甸轟炸成了這樣,而緬甸卻有那麼多的人甘願為日本人賣命?

後來,李文才才知道了,這是日軍宣傳洗腦的結果。

洗腦的結果很可怕,這和今天的傳銷是一樣的。

1942年4月5日的這一天,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以前在南京的時候,每逢清明節,蔣介石都會率領文武要員,來到南京郊外的中山陵,祭拜孫中山先生。可是,現在南京城已經成為了淪陷區,成為汪偽政權的所在地和日軍的指揮部。

1942年的清明節,蔣介石來到了緬甸的眉苗,也有的資料翻譯成美苗,英文名為Maymyo。這個城市在曼德勒東部,相距曼德勒大約100公裏。

蔣介石在這裏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情:

第一件,蔣介石與東南亞英軍總司令亞曆山大協商,想讓駐緬英軍與中國軍隊協防日軍。當時,進入緬甸的日軍已經有了四個師團:第18師團、第師團、第55師團、第56師團,按照中日軍隊編製對比,日軍一個師團相當於中國一個軍,四個師團就是四個軍。而當時中國軍隊在緬甸隻有三個軍:第五軍、第六軍、第66軍。日軍不但兵力占據優勢,其中第56師團是一個加強師團,人數多達8000人,而且日軍的武器也占據優勢,中國遠征軍因為道路險阻,浮橋眾多,重武器沒有運輸到緬甸;而日軍坐著大船來到緬甸,不但有重武器,還有幾百架飛機。

當時緬甸有4萬名英軍,4萬名英軍在最先登陸的第師團18萬名日軍追擊下,狼奔豕突,一敗塗地,是中國遠征軍及時趕到,搭救了這4萬名英軍的性命。

如果中英軍隊聯合起來,可以在人數上稍占優勢。這場戰役或許還有勝算。

當時的英軍已經得到了丘吉爾放棄緬甸的密令。但是,他們嚴密地防守著這個至關重要的秘密,不讓任何一名中國人知道。英軍要從緬甸,經過英帕爾高原,撤入印度,英軍的戰略意圖是“棄緬保印,保存實力。”

英軍的目的是,讓中國軍隊獨立作戰,做他們的擋箭牌,掩護英軍撤退到印度。

當時,在與蔣介石的談判中,東南亞英軍司令亞曆山大卻滿口答應,準備組織一場曼德勒會戰,將日軍消滅在緬甸中部。

而這麼重要的消息,作為盟國英國的最高首腦丘吉爾也沒有告訴蔣介石。

當年的緬甸境內已經集結了日軍四個師團。可是中國遠征軍得到的情報是,日軍隻有三個師團。這三個師團裏沒有第56師團的番號。而恰恰第56師團是實力最強的。

大戰在即,連對方的番號都沒有搞清楚,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不知道對方的番號,就不清楚對方兵力的調動情況;不知道對方兵力的調動情況,就陷入了被動;陷入了被動,肯定就會打敗仗。

從以後一些遠征軍將領的回憶資料來看,遠征軍剛剛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緬甸,他們的情報來源於在這片土地上已經殖民了一百年的,人也熟悉地也熟悉的英軍。可是,英軍居然連第56師團參戰的情報,都沒有偵悉到,這實在太差勁了。

蔣介石來到緬甸的第二個任務是,將羅卓英送到了緬甸,任命他為總司令,擔任史迪威的執行官,並調和遠征軍各路將軍與史迪威的關係。史迪威的日記中有記載,蔣介石在與杜聿明、戴安瀾等中國將領談話的時候,稱史迪威為“老板”,並將提升、懲罰、撤職任何一名中國遠征軍軍官的權力,交給了史迪威。而且蔣介石還要中國遠征軍所有將領,無條件服從史迪威的領導。

然而,中國遠征軍這些驕兵悍將,哪一個會聽從一個美國人的指揮呢?

後來的將帥不和證明了,史迪威根本就指揮不動這些遠征軍將領。史迪威要他們撤退到印度去,隻有受過美國軍事教育的孫立人審時度勢,帶領新38師去往印度。而其餘的軍隊聽信於蔣介石的命令,翻越野人山,吃盡了千辛萬苦,除過廖耀湘誤打誤撞地進人了印度,其餘的部隊付出巨大犧牲,才回到了中國。

所以,我相信蔣介石要求所有中國將領“無條件服從史迪威的領導”,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假話,隻是說給史迪威聽的。

蔣介石的第三個任務是,授予孫立人將軍為曼德勒城防司令。

在一些資料中,曼德勒被譯為彬文那。

蔣介石對孫立人說,曼德勒很像南京,城外的小山就像紫金山,城外的伊洛瓦底江就像長江,守衛曼德勒,就是守衛南京。

當天,蔣介石查看了曼德勒周邊的地形後,憂心忡忡地對身邊的軍長師長們說:“曼德勒不是理想的用兵之地,如果讓戰事達到曼德勒,那就會陷入日軍想在曼德勒同我決戰的圈套,其後果將不可設想。所以,你們必須確立獨自打勝曼德勒會戰的決心,縝密籌劃,加緊準備,勢必先破敵一路。全中國和全世界都注視你們,我更寄予厚望。”

蔣介石當時可能已經明白,英軍是靠不住的。因為早在兩個月前,英軍第 17師副參謀長安德森上校,就對中國的聯絡官說,英國政界軍界都不願意看到中國軍隊在緬甸打勝仗。因為打了勝仗的中國軍隊就會留在緬甸不走,與英國爭奪對於緬甸的控製。還有,緬甸戰役從開戰到現在,英軍沒有打勝過哪怕是一場局部的小小戰鬥,中國遠征軍又怎麼能夠依靠這樣的貴族老爺軍?

蔣介石知道曼德勒對於中國遠征軍的重要性,這是滇緬公路的一個重要中轉站。中國遠征軍無論是進是退,都要經過曼德勒。所以,有孫立人的新38師把守曼德勒,中國遠征軍至少會沒有後顧之憂。

這是蔣介石和孫立人第一次見麵。在這次見麵時,蔣介石還把一份曼德勒地圖交給了孫立人,要他與曼德勒共存亡。

前麵,蔣介石和東南亞英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準備組織一場曼德勒會戰;而現在,蔣介石又讓孫立人與曼德勒共存亡。

把曼德勒交付給了孫立人後,蔣介石又查看了新38師,他看到新38師士氣高昂,訓練有素,身體健壯,軍容整肅,非常高興。

據當時隨同蔣介石視察的參謀人員記載,在視察新38師時,蔣介石一整天臉上都帶著笑容。隻有在傍晚離開新38師的駐地時,才顯得神情嚴肅,似有心事。

可是,那時候的新38師還不顯山不露水,人們都不知道其成色如何。

很快,新38師就迎來了自己的處子秀,它一出手就令人震驚。

就像那些劍術高手一樣,他們平時靜若處子,含而不露,而突然拔出劍來,隨著寒光一閃,人們還沒有看清所用何招何式,對手就已人頭落地。

蔣介石離開了曼德勒,當晚居住在眉苗一幢普通的房屋裏。

第二天黎明,空中突然出現了大群日本飛機,像一群野狼一樣向著眉苗撲來。眉苗的大街小巷被炸成了瓦渣灘,整條街道都被炸平了。

能夠對一座小城市,傾瀉這麼多的炮彈,說明日軍是有備而來。

其實,從蔣介石來到緬甸的第二天,日軍的情報係統就偵悉了蔣介石的行蹤。日本大本營命令不惜一切代價,炸死蔣介石。

當時,蔣介石還沒有起床,一顆炸彈落在了他居住的房屋前。

而這樣的一顆重磅炸彈,足以掀翻十間這樣的房屋

據當年跟隨蔣介石一起去往緬甸的華僑機械師李大林回憶,那顆投擲在蔣介石房屋前的重磅炸彈是一顆臭彈,沒有爆炸。蔣介石躲過一劫。

蔣介石的行蹤已經暴露了,而從緬甸飛往中國境內的每一架飛機,肯定都會受到日軍戰鬥機的攔截。後來,蔣介石坐著火車回到了國內。

第一次滇緬戰爭中,製空權已經完全被日軍控製。

在整個抗戰期間,蔣介石隻去過兩次緬甸,而第二次,就讓他差點被炸死。

蔣介石秘密去緬甸,這麼一件事情,日軍都能偵察到;而日軍第56師團幾萬人出現在緬甸戰場,遠征軍居然沒有偵察到。雙方的情報工作差距也太明顯了。

蔣介石差點被炸死,是因為製空權落在了日軍手中。

在緬甸,中國軍隊是與英國軍隊並肩作戰,而同盟國的美國,軍事製造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英國的皇家空軍都能夠在不列顛空戰中戰勝德國空軍,為什麼緬甸的製空權還會落在日本人手中?

這實在太讓人不可思議

在緬甸戰場,英國一直在欺騙中國。早在1941年5月20日,英國遠征軍司令波普漢就曾經寫信告訴蔣介石說:“敝國已經在美國訂製了飛機,決定100架霍克飛機分配給貴國使用。”

然而,實際上,英國沒有提供給中國一架飛機。

1942年月,英軍被日軍在緬甸打得節節敗退,英軍緬甸軍司令亞曆山大為了讓蔣介石趕快出兵,答應將把00架飛機投入緬甸戰場。

那個時候,沒有製空權的中國軍隊要進人異域作戰,風險實在太大了。

然而,直到戰爭結束,空中也沒有見到一架英軍飛機,隻有日軍的400架飛機在緬甸上空放肆,狂轟濫炸。

沒有製空權的中國軍隊,處處被動挨打。遠征軍正在行軍時,日軍的偵察機就出現了,不一會兒,日軍的轟炸機就像蝗蟲一樣飛來了,遠征軍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了日軍飛機的視線裏。遠征軍正在與日軍激戰,日軍的飛機就趕來了,對著中國軍隊的陣地瘋狂投彈,瘋狂掃射。

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役。

而且,日軍的飛機出現在哪裏,地麵上的日軍步兵就趕往哪裏。由於沒有製空權,遠征軍就像被綁在樹上挨打一樣。

其實那個時候,美國向緬甸戰場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包括飛機。

為了能夠保證緬甸戰場上的勝利,美國支援了 700架轟炸機、1100架戰鬥機、900輛中型坦克、800輛輕型坦克、25萬輛卡車和摩托。如果有這些裝備,那麼緬甸戰場的形勢一定會大為逆轉,中國遠征軍也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可是,就在緬甸戰役進行時,北非戰役也正打得如火如荼,一方是隆美爾指揮的德意聯軍,一方是英國將領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為了確保北非戰役的勝利,英國人把這些戰略物資全部投放在了北非戰場,任中國遠征軍在狂轟濫炸中逃生。

後來,北非戰爭中,盟軍勝利了,而緬甸戰爭中,盟軍失敗了。中國遠征軍付出了慘重代價。

按照曆史學家楊天石的研究成果,中國軍隊在抗日戰場上,消滅日軍1萬,占到日軍在“二戰”傷亡總數195萬的70%,擊斃日軍少將和少將以上軍官接近50人。

楊天石教授的數字,來自於日軍的統計。

中國在“二戰”期間,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贏得了世界上第一軍事強國美國的尊重。可是,在中國加入聯合國並成為常任理事國的時候,英國是反對最激烈的一個國家。

但是,中國抗戰的戰績在那時候是世人皆知的,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中國是“二戰”期間與法西斯作戰時間最長的國家。不管英國反對不反對,中國都如願以償了。

能夠理解英國人對中國的態度,就不難理解當年英國對中國的處處刁難了。

英國對中國處處刁難的原因在於,強大了的中國,會威脅到他們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利益。

蔣介石回國後,在4月11日,派人給孫立人送來了手令,任命孫立人擔任曼德勒衛戍司令。

中國將領在國外擔任軍事行政長官,這是5000年來第一次。

孫立人上任伊始,就派人在曼德勒到處張貼布告,布告用中、英、緬三種文字寫成,與全城百姓共約四事,比“約法三章”還要多一項。

這四件事情是:

放火者殺無赦;殺人越貨者殺無赦;充當敵人間諜偵探者殺無赦;造謠惑眾擾亂治安者殺無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