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197年的中日差距
1942年,中國的抗戰進人了最艱苦的一年。
從198年到1941年,整整四年裏,孫立人的生活內容隻有一個,這就是練兵,練兵,再練兵。在孫立人和緝私總隊所在的貴州大山之外,世界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中國的抗戰形勢更為嚴峻。
1942年,中國的抗戰形勢風雨飄搖,危如累卵。
現在的人都喜歡說,互聯網讓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莊,西半球放了一個屁,過了幾秒種,東半球就聞到了臭味。這就是地球村。
而在“二戰”時期,整個地球是一盤棋。同盟國和軸心國楚河漢界,兩軍對壘,同盟國是中國、美國、蘇聯、英國等這些國家,軸心國是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
現在看起來,好像這兩方的力量不是勢均力敵的,天平傾向於同盟國一方。但是,在“二戰”初期,軸心國大占上風,因為當時的德國和日本絕對是世界上的軍事強國。
同盟國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們是為了利益才結合在了一起。在同盟國集閉裏,老牌帝國主義英國一直看不起中國,英國在隨後的緬甸戰爭中,算計了中國。而美國,總想讓中國戰場拖住更多的日軍,以減輕他們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曾經有過很長時間的和平期。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明朝軍隊跨海東征,擊敗了日本。後來,日本和中國一樣,遭受西方列強侵略。
英國的軍艦在進人中國後,紮著長辮子的老大帝國在鐵甲艦的麵前惶惶不可終日。二十年後,美國的軍艦開到了日本的近海,挎著武士刀的日本人也捶胸頓足。
於是,日本人急速轉身,很快就進行了改革,全盤西化。而中國卻在猶豫不決,考慮著以哪一種姿勢轉身的時候,日本已經完成了變革,成為了亞洲最強的軍事帝國,它露出獠牙,啃向還沒有轉過身來的中國。
中國處於東洋西洋的雙重夾擊中。
在所有侵略中國的列強中,日本最為凶殘。日本像一個暴發戶,當它完成了從窮人到富翁的蛻變後,翻轉身來,以最為仇恨的方式來報複窮人。
日本的軍歌這樣唱道:“越過高山,屍橫遍野;越過海洋,屍橫海麵。”越過高山和海洋能夠到達的是什麼地方?就是中國。
在此後的幾十年裏,日本高速發展,軍事日漸增強;中國內戰不休,內耗不斷。日本越來越強,中國積貧積弱。膨脹起來的日本,胃口變得更大了,他在占領了朝鮮和中國台灣後,又要把整個中國變成自己的領土。
於是,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東北淪陷了。七七事變爆發了,華北又淪陷了,八一三事變爆發了,上海、南京淪陷了,南京國民政府遷都西南的山城重慶。
日軍在全麵抗戰剛開始的兩個月裏,就全部擊沉了中國的艦艇;在全麵抗戰的頭一年裏,幾乎全部擊毀了中國的飛機。中國的海軍和空軍變成了名存實亡的兵種。
沒有了海軍和空軍,強大的日本海軍就一路南下,占領了中國大陸所有的出海口,從遼寧的丹東到廣西的防城港,看不到一艘中國的船隻,隻有飄著太陽旗的軍艦在遊弋。
中國向西,是巍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八千多米的高度,連飛機都無法飛越;中國向北,是寒冷廣袤的西伯利亞;中國向南,則是緬甸這些東南亞國家。
日軍封鎖了中國所有出海口後,就像紮緊了袋口,要將中國裝進口袋裏,逼迫中國投降。
現代戰爭打的不是人,打的是軍力。而依靠當年中國的軍力,斷難打勝這一場戰役。
所以,中國急需外界的援助,急需武器和彈藥。
1941年,中國要得到外界的援助,隻能通過南方這一條若隱若現的小路。
這條道路就是滇緬公路,一條連接雲南和緬甸的公路,它一直通到了緬甸的南方城市仰光。而仰光,則是印度洋的一個重要港口。
日軍占領了中國濱臨太平洋的所有港口,中國要從印度洋打開一條通道。
這條通道,被當時的人稱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輸血管。
當時的抗戰後方,僅剩下西部省份,這些地方高山阻隔,大河奔騰,交通不便,偏遠閉塞,沒有一點工業基礎。
國民黨軍在正麵戰場上拚死抵抗,八路軍在敵後戰場襲擊騷擾,中國拒不投降。
1941年的抗戰形勢,已經極為艱苦了。
日軍以為大勢已定,中國指日可下,便在東南亞開辟新的戰場。
日軍占領了東南亞諸國,終於引起了老牌帝國主義的不滿,因為東南亞一帶一直是英國、法國、美國這些西方發達國家的殖民地。打狗還要看主人,而日本不但要打狗,還要打狗的主人。
日本已經瘋了,它完全不清楚自己的實力。
而日本幾千萬人中,僅剩下少數人還是清醒的。
日本有一個很厲害的戰略家,名叫石原莞爾。九一八事變就是石原莞爾和土肥原賢二一手策劃的,讓日軍侵占了東北。
侵占東北後,石原莞爾主張全力發展東北,不再向南進攻,要把東北建設成為日本的一個州,就像北九州、北海道這些州一樣。可是,日本的少壯派不接受石原莞爾的觀點,他們認為大日本皇軍戰無不勝,怎麼能夠像石原莞爾一樣縮手縮腳,裹足不前。
結果,侵華戰爭進一步擴大,日軍占據了華北,向中國全麵開戰,不僅僅如此,還占據了東南亞,兵鋒直指大洋洲。
日本才有多大啊,日本才有多少人啊,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日本人徹底發瘋了,它吞下這麼多的土地,會脹破了它的腸胃。
石原莞爾就像早就明白這一點,可是這時候的石原莞爾已經徹底被邊緣化,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沒有人聽。
石原莞爾就像中國三國時期的田豐,田豐也是袁紹幾十萬大軍中唯一的一
個清醒人,力主袁紹不要發動官渡之戰。可是,袁紹硬要發動,結果元氣大傷,此後走上了“庸夫末路”。
日本占領東南亞,耳光打在了英國、法國和美國的臉上,因為東南亞全是英法美老牌帝國的殖民地。英國和法國那時候在歐洲戰場上被德軍殺得丟盔棄甲,對東南亞無暇顧及。而美國又在遙遠的美洲,鞭長莫及。
於是,美國凍結了對日本的經濟貿易,其中包括最重要的石油。
沒有了石油,日本的坦克無法開動,飛機無法起飛,日本的戰爭機器就要停擺。
而且整個西方國家都不供給日本石油,即使西方各國把石油價格調節再高,日本都願意掏錢買,但是就是不賣給日本。
日本人氣壞了,他們決定賭一把,向美國開戰,這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日本偷襲珍珠港。
日本人賭的是美國不敢開戰,賭的是美國會放開石油禁運。
日本偷襲珍珠港,取得了暫時的僥幸勝利。但是日本海軍大將、偷襲珍珠港的總指揮山本五十六憂心忡忡,他知道日本打不贏美國。
珍珠港事件打疼了美國,美國總統羅斯福號召全國總動員,向日本宣戰。美國的戰爭機器開始高速運轉。
一旦美國的戰爭機器開始運轉,全世界都為之震驚,日本人更是驚得尿濕了褲子。
1941年的美國,不是日本人眼中的美國。日本人總是過低地估計別人,過高地估計自己。
1941年的美國,它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汽車產量是日本的80倍。
從1941年到1945年,日本共生產航空母艦17艘,美國生產航空母艦11艘;日本共生產驅逐艦6艘,而美國生產55艘;日本共生產了落後的飛機 15117架,而美國生產了先進的飛機97810架;日本共生產了大口徑火炮604門,而美國生產了大口徑火炮780門;日本共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而美國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而且性能都高於日本。
但是,縱然美國有著如此強大的軍力,也和日本打了四年艱苦的太平洋島
嶼爭奪戰。
在珍珠港戰役之前,中國已經獨立抗戰四年之久。如果從191年算起,中國已經獨立抗日達十年之久。
而中國當時又是怎樣的軍力和國力?
全麵抗戰的197年,日本的鐵產量達到09萬噸,中國不足10萬噸;日本的鋼產量達到640萬噸,中國不到01萬噸;日本的艦艇噸位達到190萬噸,中國隻有59萬噸;日本的飛機達到2700架,中國隻有00架。至於士兵的裝備,就更不能比較了,日本士兵子彈多達00發。我所采訪過的抗戰老兵中,有人隻有4發子彈;日本士兵以牛肉罐頭為食物,中國士兵挖野菜充饑,中條山戰役中,國民黨軍第17軍軍長高桂滋將軍餓昏了過去,彭德懷將軍在一次開會的時候,因為肚子饑餓,參會的八路軍將領隻能躺在炕上開會。
即使條件如此艱苦,差距如此懸殊,中國依然獨立抗戰達四年之久。
放眼全世界,哪個國家能夠打出這樣的成績?
稍微了解“二戰”曆史的人,都知道美國和蘇聯在“二戰”時期強大的攻擊力。可是,未必有人了解美國和蘇聯的工業能力,未必有人能夠知道當年中國的工業能力。
“二戰”期間,蘇聯生產火炮49萬門,坦克104萬輛,飛機17萬架。蘇聯強大的工業能力是它能夠取得反擊德國勝利的基礎。
而美國的工業能力比蘇聯更為強大。“二戰”期間,美國支援蘇聯僅僅用來指揮的吉普車就達到40萬輛,坦克12萬輛,飛機27萬架。如果沒有美國的武器支援,蘇聯要打敗凶猛善戰且武器精良的德軍,那是相當困難的。
而同時期的中國,東南沿海的尖端工業基地被日軍占領,東北的重工業基地被日軍占領,中國的根據地隻剩下了西部山區。飛機和坦克沒有能力生產,
火炮隻能生產小口徑的,步槍以落後的漢陽造為主。而當時的美軍和蘇軍,已經裝備了能夠連發連射的衝鋒槍。國民黨軍的武器優於八路軍,而八路軍連一人一支步槍的標準都達不到。
美國為了減輕自己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向所有的同盟國家提供援助,包括歐洲戰場上的英國和亞洲戰場上的中國。“二戰”時期的日不落帝國,已經快要落下去了,他們除了一副龐大的空架子,再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
一直到今日,這個最先侵略中國的國家,依舊是一副無法雄起的衰敗景象同盟國的各個國家裏,各自打著小算盤,對待中國的各個國家中,以英軍最為不厚道。
為了能夠讓中國軍隊牽製更多的日軍,減輕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美國就源源不斷地向中國提供戰略物資。當年,與日本作戰的,可以說僅有中國和美國,其他國家的軍隊,比如東南亞的英軍、大洋洲的澳大利亞軍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緬北反攻戰場上,中國駐印軍一直將日軍趕到了緬甸中部和南部,躲藏在印度的英軍,始終不敢反攻緬甸,一直到1945年整個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英軍才走下了印度高原。而澳軍在日軍尚未進攻之際,就聞風而逃,成為了日軍進攻的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