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絕地反擊1(2 / 3)

對比當年武器占有絕對優勢的英軍和澳軍,再看看拿著簡陋武器作戰的中國軍隊,就能夠理解當年的中國軍人。

1941年12月,中國已經獨立抗擊日軍達四年五個月。

而在這一個月,日軍全麵攻陷東南亞。中國抵抗了太久,已經被打得隻剩下西部幾個偏遠落後的省份,但是仍舊堅持抵抗。而東南亞這些國家和地區就不一樣了。

請看看下麵一組資料:

1941年12月7日,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發起全麵進攻,空降登陸馬來亞和泰國。

9日,進入泰國曼穀。

10日,占領關島。

22日,占領威克島。

2日,攻占香港。

1942年1月2日,進人馬尼拉。

1月11日,占領吉隆坡。

1月1日,占領馬來亞全境,日軍僅陣亡27人。

2月15日,攻陷新加坡。

月1日,日軍在爪哇登陸。

月5日,占領雅加達。

月丨5日,日軍占領印度尼西亞

4月9日,美國和菲律賓7萬軍隊投降

5月7日,美軍司令下令所有東南亞的美軍投降。

對比一下日軍在東南亞的勢如破竹,再對比一下中國軍人的艱苦抵抗;對比一下守衛東南亞的英軍和美軍的裝備,再對比一下中國軍人的草鞋步槍,就能夠看到,當年的中國抗戰,實在不容易。

東南亞已經陷落了,緬甸也無法幸免。

緬甸是英國在亞洲的第二大殖民地,第一大殖民地是印度。

1942年初,日軍占領了毛淡棉,然後很快又占領仰光,緬甸即將成為日軍淪陷區。

中國決定出兵。

中國決定出兵,是因為緬甸境內有一條對於中國性命攸關的公路,這就是滇緬公路,這條公路是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給處於黑暗深淵中,仍舊在艱苦抗戰的中國帶來了曙光。那時候,中國人終於能夠長長地舒一口氣了,中國不再是孤軍抗戰了,終於有了盟友。

日軍進人緬甸,中國為了保護滇緬公路,一再向英國提出出兵緬甸,但是英國一再反對。

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擔心中國軍隊在緬甸趕跑了日軍後,賴著不走。那個時候,經過了四年五個月艱苦抗戰的中國軍隊,它的戰鬥力是在東南亞隻會作威作福的英國軍隊遠遠不及的。

日軍進人緬甸一個月後,英國軍隊岌岌可危,這才一天三封急電催促中國軍隊趕快出兵。

日軍之所以能夠在緬甸打得順風順水,除了英軍極差的作戰能力外,還有緬甸人的配合。

日本人從進人緬甸開始,就大力宣傳他們是來解救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緬甸人,解救受苦受難的緬甸人民所以,很多緬甸人就踴躍帶路,搬運彈藥,成為了日軍的幫凶。

第二節中國出兵緬甸

說到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不能不說到一個美國人,這個美國人叫史迪威。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統一對日作戰,協調各國的部隊,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了代號為阿卡迪亞的會議。這次會議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設立中國戰區,由蔣介石擔任中國戰區的最高指揮官,指揮中國、越南、泰國等地的同盟國軍隊。

蔣介石的權力達到了一生中的最高峰。

蔣介石就任不久,就請美國總統羅斯福,選派一名親信將領,擔任參謀長。於是,史迪威走馬上任。

蔣介石為什麼要請美國派一名監軍?

其目的在於,能夠依賴美國的援助,武裝中國軍隊,盡快結束這場戰爭。

蔣介石自請監軍,是心中打著小算盤。

然而,史迪威與蔣介石一見麵,就有了摩擦,後來甚至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這是蔣介石沒有想到的。

蔣介石要求美國將軍史迪威聽命於自己,然而,史迪威卻不服蔣介石的指揮。

史迪威在就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之前,多次來過中國,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史迪威曾經多次在中國鄉間行走,對中國底層人的苦難生活非常同情。中國人性格中的堅韌頑強、吃苦耐勞、埋頭苦幹,不會抱怨的特征,和美國人完全不相同。史迪威對中國士兵的評價非常高,他在日記中寫道:“中國士兵是出色的材料,他們比日本兵好,不能因為中國遭受災難而責怪普通的士兵。”

史迪威在日記中還寫道:“深信穿草鞋、營養不良的中國士兵,一旦裝備完善,訓練有素,指揮有方,就能與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士兵相抗衡。”

史迪威對中國士兵的評價很高,他對中國士兵的艱苦生活懷著極大的同情。事實上確實是這樣,我們翻開抗戰時期的老照片,看到中國士兵都極端消瘦,而同時期的日本鬼子則矮小粗壯,營養良好。

一些資料顯示,當年參加抗戰的中國士兵,每天隻能吃兩頓飯,其中有一頓是稀飯。很多士兵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而出現了夜盲症。醫學上解釋,夜盲症是因為長期缺乏維生素而導致的。

我采訪過當年的第70軍老兵。他們說,在上高戰役中,他們與日軍激戰了 20天,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後來,在追擊日軍的時候,跑著跑著,戰士們就跑不動了,因為沒有東西吃。

我采訪當年守衛中條山的老兵,他們說,戰士們因為沒有食物吃,把包穀杆碾碎了,煮成糊糊吃。包穀杆,那是連豬都不喜歡吃的東西。因為沒有食物,戰士們隻能挖野菜,采野果,有些人因此而食物中毒。

和很多美國職業軍人一樣,史迪威性格鮮明、做事認真、勇擔責任、心直口快。他從來不掩飾自己的好惡,而且把自己的好惡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是標準的西方人的處世觀點。

而東方人就不同了。東方人為了辦好一件事情,不得不委曲求全,不得不曲意逢迎,不得不和各種人打交道。東方人每辦一件事情,總喜歡走很多彎路,總需要八麵玲瓏,一團和氣,否則會遭到各種障礙。這是東方人的處世哲學。

史迪威又是一個嘴巴很損的人,他把蔣介石叫做“花生米”。“花生米”的意思就是說,蔣介石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個子。如果史迪威這樣稱呼蔣介石,還讓人感覺不到什麼的話,那麼他稱呼羅斯福的外號就非常惡毒了。史迪威把羅斯福叫做“軟腳蟹”,這就屬於人身攻擊。誰都知道,羅斯福腿腳不好,依靠輪椅生活,而這樣說一個殘疾人,而且是帶領全國人民英勇抗戰的總統,就有點大不敬了。

關於中國遠征軍人緬作戰的計劃,蔣介石和史迪威之間存在嚴重的分歧。蔣介石認為中國遠征軍應該堅守距離中國後方較近的緬甸首都曼德勒,待日軍深入後,予以痛擊,再行反攻。而且,蔣介石實在放心不下自己的精銳部隊,他一再叮嚀史迪威,不要讓中國遠征軍吃敗仗。

而史迪威則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此前並沒有與日軍作戰的經驗,他想當然地擬定計劃,準備推動中國軍隊盡快南下,收複緬甸南方的海港城市仰光。而對蔣介石的態度,他在日記中指責蔣介石是一個“固執的家夥”。並說,他不能保證讓中國軍隊打勝仗,“另外找一個合適的人來,因為我不能保證這一點。”

隨後,美國發布消息,聲稱中國遠征軍第五軍、第六軍歸史迪威指揮,入緬作戰。蔣介石聽聞這個消息,異常氣憤,他認為這是一種泄密行為。他在日記中寫道:“美國又發表我入緬軍之番號,無異詳報於敵軍,其可慮可危,未有如此事之甚者。故寢為之不安。”

從這件事情上,就能看到當年的美國是何等之草率。美國已經很多年沒有打仗了,他們不知道情報工作對於戰爭來說,會有多麼重要。

第五軍當年是中國最精銳的部隊,早在廣西昆侖關,就擊敗了日本有“鋼軍”之稱的第五師團。第五軍的番號公布出去,日軍豈能不以重兵對付?

然而,即使這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10萬中國遠征軍,浩浩蕩蕩,殺出國門。

很多年後,李文才還能夠記得當年的情景。

聽到新38師要去遠征,軍營裏一片歡呼聲。有人對著天空鳴槍,有人把帽子拋在空中。練兵經年,就是為了殺敵建功,而現在,終於等到了這一天,而且還是走出國門,揚威異域。

於是,早春的一天,新38師出發了,他們從貴州都勻,一路走到了雲南安寧。這一路上,山高水長,道路險阻,可是新38師的戰士們一路都唱著歌。因為他們就要上戰場了,就要痛擊日軍了。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新38師所在的第66軍,屬於最後開往緬甸的遠征軍。

而在此前,中國遠征軍的第五軍和第六軍,已經深人緬甸,先鋒2030師,在緬甸南部一個叫做同古的小城外,與日軍兩個聯隊殺得難解難分。

在雲南安寧,李文才聽到了前方的消息。新38師的戰士們躍躍欲試,準備

開赴緬甸,與日軍大殺一場。

2030師師長是戴安瀾,這是一員抗日虎將。

2030師是當時中國裝備最好的部隊,它在昆侖關大戰中,擊斃了日軍第2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此人正是日軍的將領楷模,和八路軍在太行山上殲滅的“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一樣,都屬於日軍將領中的佼佼者。

2030師雖然是當時國民黨軍中裝備最好的部隊。可是當初出發的時候,因為緬甸形勢危急,迎戰倉促,將士們隻帶著輕武器出發了,當他們與日軍激戰的時候,一些戰車還在幵往緬甸的路上。

機械化部隊先鋒2030師,變成了一支長途奔襲的輕騎兵。

2030師一路南下,英軍一路北逃。當時緬甸的道路上出現了奇怪的景象,道路的一邊是丟盜棄甲狼狽不堪的英軍,另一邊是雄姿勃發戰意獵獵的中國軍隊。

在同古城外圍,2030師與追趕英軍的日軍第55師團遭遇了,兩支殺氣騰騰的軍隊,像兩股鋼鐵洪流一樣,一碰撞就飛濺出漫天火花。

這是近代中國百年來,第一次出兵異域,第一次在異國的土地上作戰。

出征前,作為先鋒的戴安瀾就立下誓言,一定要奮勇殺敵,揚我國威。

而當他們與日軍接戰的時候,後續部隊還在遙遠的中緬邊境線上,重型武器還沒有運至,他們孤軍深入,被優勢的日軍包圍。

此時,距離他們最近的軍隊,是被日軍擊潰的英軍。如果英軍能夠組織有效的反擊,和2030師並肩作戰,則可以扭轉戰局。可是,當時的英軍已經徹底喪失了鬥誌,很多人幾乎連槍支都扔掉了,皮靴也脫掉了,隻為了逃跑的時候更利索點。

大英帝國的軍隊,早就不是傳說中的那樣驍勇善戰。他們此時已經從殖民擴張時的一流軍隊,淪落為三流武裝。

明知道被優勢的日軍包圍,但是2030師仍舊踴躍接戰。

孤軍奮戰,援兵無繼,人地兩生,敵情不明,戴安瀾知道這次作戰,極為

凶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