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情況,讓任何一個看到的人,都會頭皮發麻,渾身每根汗毛都會倒豎起來。
第二天下午6時,譚延煦翻過了高黎貢山。
在這裏,他聽說,翻越過高黎貢山的先頭部隊,隻抓住了幾名日軍俘虜。
高黎貢山的戰鬥結束了,但是接下來中國遠征軍還要經過同樣激烈的戰役,這就是鬆山戰役、騰衝戰役、龍陵戰役。
相比中國駐印軍在緬北的反攻,中國遠征軍在滇西的反攻,傷亡要大得多。曾參與滇西反攻的第11集團軍副司令兼第六軍軍長黃傑,在《回憶滇西反攻》中這樣寫道:“總計反攻滇西全戰役,自1944年5月11日起,至1945年1月27日止,共費時八個月十六天,我軍官兵傷亡48598名。赤膽忠魂,永鎮河嶽,其冒白刃,灑熱血,精忠貫日之精神,將永垂青史。”
攻打傑布班山,依然采用“以正合,以奇勝”的計策。為什麼中國軍隊此計策屢試不爽,而日軍為什麼就總是被動挨打呢?
筆者曾經就此事詢問過老兵。老兵說,緬北叢林中,要開辟一條後勤補給線,極不容易,日軍的後勤補給線也隻有一條,這條後勤補給線,就是日軍的命門,隻要中國軍隊切斷了這條補給線,日軍隻能坐以待斃。
新一軍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因為他們找到了日軍的命門。找準了命門,就能夠一招致命。
新22師和戰車營在正麵攻打,強行突破;新38師和麥支隊翻越傑布班山,從側麵迂回。
日軍又要被裝進口袋裏悶死了。
這不怪新一軍,要怪隻能怪日軍自己,誰讓你們把兵力分散在每處陣地,剛好就給了中國軍隊各個擊破的機會。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應該反滲透。中國軍隊迂回包抄,日軍也應該迂回包抄,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防守。田中新一曾經兩次派出過迂回包抄的小部隊,很不幸地都碰上了中國的穿插部隊,很快就被擊敗了。比如,那個新一軍的上尉翻譯鍾正平,他是台灣人,當初就是作為反滲透的一員,參加對中國軍隊後方基地的攻擊。
田中新一的失敗在於,隻派出了小部隊,而沒有派出大部隊。如果派出大部隊反滲透,襲擊中國軍隊的後方基地,那真的勝負難料。然而,田中新一又下不了這樣的決心,他總在幻想著依靠天塹能夠阻擋中國軍隊的進攻。
所以,田中新一的失敗是注定了的。
新38師112團在左麵,113團在右麵,114團在中間,向傑布班山迂回穿插。然後,他們翻過山後,就攻打孟拱。而孟拱以北的加邁,留給新22師。
如果新38師攻占了孟拱,那麼加邁之敵就無一逃脫。這又是一個關門打狗的妙計。
李文才所在的113團,在傑布班山中行走了14天。這14天的日子,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李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如果李白去了傑布班山,他一定會說,傑布班山比蜀道還要難。
李文才記憶中的傑布班山有兩難:一是翻越難,一是飲食難。翻越難是因為山勢陡峭,徒手尚且不易攀登,何況還要帶著山炮和槍支彈藥;飲食難還是因為山勢陡峭,飛機無法空投,糧食飲水難以為繼。
資料中對當年113團翻越傑布班山有這樣一段描寫:
“山道陡而且滑,上下山都要用手爬,馬馱著炮不能行動,隻能用人抬,讓騾馬空著身子走,它們不時還要從山上滑跌下去,兩天工夫就跌斃了二十多匹。”
當年中國駐印軍的夥食是大米、麵包、罐頭,因為頓頓吃罐頭,每個人都一見罐頭就反胃,沒有了副食,大米飯也吃不下去。後來,有人發現了幾種野菜可以食用,炊事兵就把這些野菜挖回來,與牛肉罐頭放在一起煮炒,結果發現非常好吃。
從古到今,軍糧一直是軍隊中的重中之重。“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了軍糧,部隊就會不戰自潰。官渡之戰中,為什麼曹操的軍隊能夠戰勝十倍之敵的袁紹軍隊,關鍵就在於曹操占領了袁紹的屯糧之所烏巢。至今還在陝西關中一帶流行的鍋盔,是諸葛亮發明的;在福建北部一帶流行的光餅,是戚繼光發明的。正因為鍋盔和光餅這兩種吃食,便於攜帶,製作簡單,而且耐於儲藏,所以保證了諸葛亮和戚繼光打勝仗。
中國駐印軍在緬北無人區作戰,按理說後勤補給也很困難。但是天空中有飛機空投,地麵上有中美工兵團築路,從新平洋基地上的戰略物資,可以從空中和陸路無限度地運至前線。
還有,緬北崇山峻嶺中有挖不完的野菜,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野菜為戰士們提供維生素,大洋洲生產的牛肉罐頭為戰士們提供蛋白質,營養充足了,戰士們才能打勝仗。
李文才己得部隊登上傑布班山時,捕獲了一條大蟒蛇。
緬北的蟒蛇非常巨大,可以長達好幾米,重至上百斤。那次正在行軍,突然樹叢裏竄出了一條巨大的蟒蛇,北方來的戰士看到蟒蛇,驚慌失措,而廣東籍的幾名戰士,興奮異常。蟒蛇猝然見到人群,驚慌離去,幾個廣東戰士追趕蟒蛇,其餘人跟在後麵,大家歡聲笑語,忘記了這是去奔襲日軍。
那條蟒蛇逃進了一個洞穴裏。廣東籍戰士膽子很大,他們打著手電筒,追了進去。北方戰士站在洞口,膽顫心驚。一會兒工夫,那幾名廣東戰士就把蟒蛇抬出來了,蟒蛇張大嘴巴,還在嘶嘶叫著。
那天,全連所有人都吃了一頓香噴噴的蛇肉。
李文才說,在緬甸,戰士們還吃過大象肉。緬甸的大象很常見,即使最貧窮的農家,通常家中也飼養著一頭大象,幫助幹農活。
但是,大象肉不好吃,而蛇肉卻很美味。
第六節飛兵直下
日軍完全沒有想到,新38師會翻越從來沒有人翻越過的傑布班山,他們想當然地以為,這座陡峭的山脈會成為他們阻擋中國軍隊的天然屏障。他們沒想到,中國軍隊居然爬上了連鳥也站立不住的傑布班山。
新38師分三路越過了傑布班山後,如同水銀瀉地,直撲日軍。
李文才所在的新38師113團在下山的途中,曾有幾次與日軍發生了激戰,日軍均被全殲。新38師很像三國時期偷襲四川盆地的鄧艾一樣,破釜沉舟,隻能前進,不能後退。傑布班山,當地人稱為“無頂之山”,意思是山峰高聳,看不到頂。
113團翻越傑布班山用了 14天。我采訪到的11集團軍司令部參謀譚延煦介紹,他跟隨司令部翻越高黎貢山,用了一天一夜,可見傑布班山比高黎貢山更為險峻難行。但是,在高黎貢山,中國軍隊付出了至少犧牲3000名將士的代價,而在傑布班山,新38師傷亡僅有幾十人。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高黎貢山是強攻,日軍在高黎貢山構築了兩年工事,等著中國軍隊來進攻;而傑布班山是迂回,新38師避開了日軍同樣構築了兩年的工事,來到日軍的後方。日軍的工事再堅硬,也不起作用。
有一點,筆者想不明白,為什麼滇西遠征軍就不迂回?為什麼要與高黎貢山上的日軍硬碰硬?如果他們迂回包抄,則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傷亡了。
滇西遠征軍和緬北遠征軍的戰法不相同,滇西遠征軍是一個陣地一個陣地與日軍爭奪,傷亡自然很大。緬北遠征軍是避實就虛,切斷日軍後路,日軍自然陣腳紊亂,戰鬥力降低。為什麼滇西遠征軍不能采取緬北遠征軍這種戰法?
可能是這樣的,緬北沒有人煙,滇西人煙稠密。緬北遠征軍迂回包抄,切斷日軍糧道,日軍隻能被餓死;而滇西遠征軍迂回包抄,日軍會禍害滇西百姓,所以滇西遠征軍隻能一個陣地一個陣地與日軍激戰,將日軍全部消滅。
在傑布班山,麥支隊又被救了一次。
當田中新一察覺到翻越了傑布班山的,不是中國軍隊的小分隊,而是整整一個團的時候——此時,日軍最先發現了 113團,田中新一手忙腳亂,立即從防守孟拱河穀的第55聯隊和第114聯隊中,各抽出一個大隊,用來阻擊113團。雙方立即展開了廝殺。這場廝殺是異常慘烈的,因為113團沒有了退路,他們不可能再順著原路返回去。傑布班山北麵的懸崖峭壁,攀登上來已經極端困難,而要從那裏下山,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日軍也沒有了退路,如果被中國軍隊占領了身後的孟拱河穀,日軍堆積如山的糧草彈藥就會丟失,此處堅守的日軍隻能坐以待斃。
走在113團前麵的,是麥支隊第一營。
日軍的反衝鋒很快就打散了麥支隊第一營,他們向後撤退,日軍銜尾追擊。113團第三營迎著日軍的炮火頂上去,救出了麥支隊第一營,鞏固了陣地。麥支隊異常敬佩中國軍隊,他們說:“我們和新38師在一起作戰,便什麼都不怕。”
就在113團從右麵翻越了傑布班山,與日軍兩個大隊激戰的時候,從左麵翻越傑布班山的112團,也與日軍打了一場遭遇戰。
翻過了傑布班山後,112團殲滅了日軍一個情報站,日軍無一漏網。所以此時日軍完全不知道,還有一支中國軍隊已經出現在了孟拱河穀。
112團繼續前行,又遭遇了一個日軍中隊,激戰中一部分日軍被殲滅,一部分日軍逃入了密林中。叢林中作戰,追逃不易,因為僅僅相隔十幾米,就找不到人影。
此時,112團距離日軍的屯糧之所加邁僅有十幾公裏。
112團和113團旗開得勝,114團也不甘示弱。
張義栻所在的114團走中路,他們在翻過了傑布班山後,僅僅用10天時間,就端掉了日軍16個據點。然後,與日軍山崎四郎指揮的日軍第55聯隊、第 56聯隊、第114聯隊各一部遭遇,擊潰日軍,與112團會合。
此時,部署在孟拱河穀的日軍有:補充完畢的第18師團第55聯隊、第56聯隊,從密支那調來的第114聯隊,還有新調來的第56師團第116聯隊。除此而外,還有日軍第5師團和第24混成旅團,在趕往孟拱河穀的路上。
日軍在守,中國軍隊在攻。
孟拱河穀向南向東,再無陡峭山勢。如果日軍不能把中國軍隊消滅在孟拱河穀,以後的戰役將更難打;中國軍隊不能將日軍消滅在孟拱河穀,勢必前功盡棄,日軍展開大舉反攻,又會將中國軍隊趕出緬甸。
所以,孟拱河穀,是日軍依靠的最後一塊屏障,也是中國軍隊最後一塊難啃的骨頭。無論是誰打勝了這一仗,都能夠扭轉戰局。
此時,在幾百公裏之外的英帕爾高原,日軍陷人了困境。
據資料記載,在英帕爾戰役初期,蒙巴頓來到瓦魯班前線,一方麵慰問中國駐印軍,一方麵向中國駐印軍提出,想讓中國駐印軍會師英帕爾,幫助英軍擊敗日軍。但是,史迪威堅決拒絕了,如果此時回師英帕爾,中國駐印軍前功盡棄,而且勞師遠征,非兵家所為。史迪威向蒙巴頓講了中國古代“圍魏救趙”的典故,他表示,中國駐印軍在緬北進攻越順利,越能牽製更多的日軍,越能增援英帕爾戰役。
史迪威一直沒有忘記第一次緬甸戰役中英軍對待中國遠征軍的態度,他曾經給馬歇爾寫過一封信,信中說:“英國在印度的駐軍,足以拯救緬甸,但不向緬甸增派一兵一卒,一定是得到了倫敦的命令,隻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撤出了緬甸。”當年,英軍要放棄緬甸,居然不通知中國遠征軍的最高指揮官史迪威,讓中國遠征軍損失了4萬。此時,蒙巴頓前來求援,史迪威豈能好了傷疤忘了疼,又屁顛屁顛地去跟在英國人後麵俯首帖耳?這種事情,史迪威肯定是做不出來。
蒙巴頓說不動史迪威,隻好回去了。
事實上,史迪威說得很有道理。
比如,日軍的第5師團和第24混成旅團。這兩支日軍本來是作為英帕爾戰役的預備隊。英帕爾戰役初期,日軍進展順利,緬甸方麵軍司令河邊正三中將認為日軍在英帕爾勝券在握,占領印度隻是遲早的事情,就將這兩支預備隊調到了緬北,去與中國駐印軍作戰。在緬北,號稱“叢林之狐”的日軍第18師團,被中國駐印軍追著尾巴打,河邊正三急需第5師團和第24混成旅團前去幫助“叢林之狐”。
第5師團和第24混成旅團趕到了遙遠的緬北後,雨季就來臨了,英軍龐大的兵力也部署完畢,英帕爾戰役的形勢發生了逆轉。日軍彈盡糧絕,苦不堪言,急需後方補充,可是緬甸西部已經無兵可派。參加進攻印度的日軍最高指揮官牟田口廉也日夜盼望著第5師團和第24混成旅團前來增援,可是這兩支援兵被中國駐印軍牢牢地拉住了雙腳,無法挪動一步。
萬般無奈之下,牟田口廉也隻好下令撤退,沒想到,饑餓、疾病、洪水,讓這支軍隊喪失鬥誌,連求生的本能也放棄了。按照資料記載,日軍在死亡的 65000人中,絕大多數死在敗退的路上。
而此時,同樣是在雨季,中國軍隊卻在進攻,一支進攻滇西的高黎貢山,一支進攻緬北的孟拱河穀,而且還都取勝了。
當時的報紙上有這樣一篇報道:美軍聯絡官曾令被俘之日軍櫻井中隊長對各國部隊戰鬥力做一估計。該中隊長則稱:“如以同等裝備,日軍可以一擊七緬軍,擊六印軍,擊五俄軍,擊四法軍,擊四意軍,擊三英軍,擊二美軍,擊二德軍,與中國軍隊則一比一平。”足證中國軍隊無論在戰略、戰術、戰技、精神各方麵,均不亞於各列強部隊。
櫻井中隊長所說不一定正確,因為按照戰後的戰績統計,一名中國駐印軍,可以對付兩名日軍。
英帕爾戰役結束後,英軍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繼續龜縮在印度,等候緬甸的時局發生變化後,再下山反攻。當時,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勝利,麥克阿瑟將軍發明了著名的“蛙跳”戰術,將負隅頑抗的日軍隔絕在一個個島嶼上,切斷日軍的封鎖線。其實,仔細分析一下,新一軍在緬北叢林中的戰術,
應該屬於“陸上蛙跳”,都是以切斷日軍補給線,全殲日軍為戰略目的。
1944年緬甸雨季來臨的時候,美軍正在太平洋戰場上發動塞班島戰役;中國駐印軍,也就是X部隊,正在緬北發動密支那戰役;而中國另一支遠征軍,也就是Y部隊,在滇西同時發動了鬆山、龍陵、騰衝三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