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打蛇打七寸
此時,在緬北的中國駐印軍,在三條線上同時作戰。
第一條,是以新22師為主力,步步推進,自北向南,攻打孟拱河穀的第一道重鎮加邁。
第二條,是以新38師為主力,奇兵突襲,越過加邁,直接攻擊加邁後方的孟拱,孟拱是孟拱河穀最大的城鎮,也是日軍第18師團司令部所在地。之所以說新22師和新38師為這兩條線上的主力,是因為除過這兩個師,還配屬有中國駐印軍直屬的少量戰車部隊。
第三條,史迪威命令中美兩國的特種突擊部隊,在孟拱河穀尚且處於激戰時,直接越過孟拱河穀,偷襲緬北最大的城市密支那。這支特種突擊部隊,叫中美混合先遣突擊隊。
中美混合先遣突擊隊是由中國軍隊和美國加拉哈德團組成。加拉哈德團的正式番號是美國陸軍507團。加拉哈德是遠古一名騎士的名字。
我在前麵介紹過中國駐印軍的編製結構,中國駐印軍主力是新一軍,另外還有一個團的正規美軍,和一個團的美軍特種部隊。一個團的美軍特種部隊,就是指前麵寫過多次的麥支隊,一個團的正規美軍,就是這支加拉哈德團。
史迪威有私心,在緬甸的崇山峻嶺中,中國軍隊斬荊棘,披肝瀝膽,前赴後繼,奮力死戰,史迪威不使用這支美軍的正規部隊;而現在緬北最困難的戰爭即將結束,史迪威才把這個美軍正規團派到了戰場上。
中美混合先遣突擊隊又兵分三路,第一路由美軍肯利生上校率領,兵力有加拉哈德團第一營、中國新一軍30師第88團、中國軍隊新22師山炮第四連。中
國軍隊是主力,第二路由美軍亨特上校率領,兵力有加拉哈德團第二營、中國軍隊第530師 150團、美軍山炮一個排。中國軍隊還是主力。
第三路由加拉哈德團第三營和緬甸克欽族300人組成這一路知道的人比較少,因為很多資料中都沒有記載這一路。
在緬北作戰的中國軍隊不是隻有新22師和新38師嗎?怎麼又冒出來兩個中國師的番號?
在孟拱河穀戰役以前,緬北的中國軍隊隻有兩個師,可是在孟拱河穀戰役幵始後,緬北的中國軍隊已經達到了五個師。但是投放在孟拱河穀的,隻有兩個師,這就是從雷多一路打到了這裏的新22師和新38師。另外三個師的番號是:14師、30師、530師。這三個中國師沒有部署在緬北,而是部署在印度。
印緬邊境上,英帕爾戰役正在進行,日軍攻占了科希馬,對英帕爾構成包圍,而且攻擊的日軍已經能夠望見英帕爾城裏的寺廟屋頂。英帕爾一旦失守,日軍就能夠進入印度。而印度的加爾各答,美國援助中國的軍事物資堆積如山,中國抗戰的輸血管,又要被切斷了。
盡管蔣介石和史迪威都不再信任英國人,因為英國人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出賣了中國遠征軍,但是美國的援華物資即將落入敵手,蔣介石和史迪威又不能不管。所以,蔣介石從中國戰場緊急派遣了三個師——14師、30師、530師,走駝峰航線空運印度,一方麵保護中印公路,一方麵警戒英帕爾高原。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先來說說孟拱河穀戰場,也就是三路中國軍隊的第一路和第二路。說完了孟拱河穀,再說中美混合先遣突擊隊奇襲密支那。
因為史迪威去與蔣介石爭權奪利,把中國駐印軍交給了門外漢參謀長鮑特納。鮑特納水平極差,卻又自以為是,結果讓中國軍隊在孟拱河穀的突襲,變成了持久戰。
日軍就喜歡持久戰,因為日軍可以將緬甸南部和泰國方麵的兵力,源源不斷地順著鐵路和滇緬公路,運輸到緬北的孟拱河穀,日軍也有自知之明,他們知道僅僅依靠第18師團,是無法阻擋中國駐印軍的進攻的。
在孟拱河穀,日軍希望持久戰,但是新一軍不能打持久戰。
因為雨季馬上就要來臨了。
當時,中國駐印軍從開始大舉反攻緬甸,到現在已經八個月了。八個月來一直作戰,從未休息。新38師112團和114團集結於孟拱附近,新22師和新38師 113團集結於加邁附近。加邁和孟拱都有日軍重兵集結。這個時候,在孟拱河穀,日軍的兵力戰力占據優勢加邁和孟拱,急切間都攻不下來,而雨季就快要到來了。
陷人膠著的不僅僅是加邁和孟拱,還有密支那密支那的突襲也變成了持久戰。日軍憑借著密支那堅固的城防,讓中美軍隊一籌莫展。
加邁、孟拱、密支那三個地方呈三角之勢。而現在,中國軍隊兵分三處,三處都攻不下來。而漫天的烏雲正從喜馬拉雅山脈,以獵狗攆兔的速度,不分晝夜地趕來。
緬甸方麵軍司令官河邊正三的心情很矛盾。他一方麵盼望著雨季快快到來,雨季來臨了,就能夠困死中國駐印軍,然後第軍司令官本多政材就能夠帶著18、35、56、第2師團展開反攻,一舉收複緬北;他一方麵又盼望著雨季千萬不要到來,因為日軍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此刻正帶著15、31、第33師團在印緬邊境的英帕爾高原激戰,而且占據上風,雨季將會讓第15軍前功盡棄。
雨季,利於防守,而不利於進攻。
無論是在緬北戰場的孟拱河穀,還是在滇西戰場的鬆山騰衝,或者是在印緬邊境的英帕爾高原,戰爭都處於膠著狀態。
最先打破戰場僵局的,是緬北戰場。
而打破緬北戰場僵局的,是一封日軍的信件。
這封信件,是日軍加邁守軍步兵指揮官,也就是第18師團步兵指揮官相田俊二少將寫給第18師團補充兵大隊指揮官野恒光一大尉的。
當時,中國軍隊攻占了一座山頭,打死了野恒光一大尉。打掃戰場時,中國軍人從他的身上找到了這封信件。
這封信件是這樣寫的:
“目前進入第一線後方,妨礙第一線補給之敵,僅六七十人,本兵團長指揮貴官,擊退此敵,並應先至拉瓦司令部,與本職同往。但貴官前夜十時,自卡盟出發,至翌日夕刻,尚未達到。初意貴官不及候本職已先至第一線,當即率司令部人員三十名,趕至第一線,然全出意外,貴官等竟尚未到達,現究竟彷徨於何處,部下之疲勞,餘自詳悉,晝間有敵機飛來,餘亦盡知,然就第一線全員之疲勞,且缺乏給養,尚思與敵死鬥思之,不必要之休息與晝間躲避空襲等,乃絕對不許可者。故須激勵部下,以最大之速度追及,倘判明貴官等不足賴時,本職決心率領本部三十名,突入敵陣中。”
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來,相田俊二在責怪野恒光一行動遲緩。他本來與野恒光一約好在司令部見麵,可是等不來野恒光一,相田俊二就決定,如果野恒光一還不來,他就要發動自殺式襲擊。
這隻是這封信的第一層意思。
這封信的第二層意思是:首先,日軍傷亡重大,兵力已全部用於一線。因為,連少將相田俊二都要帶著30個日軍衝鋒了,可見日軍已無兵可用。其次,日軍士氣低沉,甚為疲憊。因為經過了一天一夜,野恒光一尚未到達指定地點。而加邁距離孟拱,隻有4公裏;而且在孟拱以北24公裏處,還有一條鐵路,這條鐵路經孟拱、密支那,南下直達仰光港口。加邁,就是信中所寫的卡盟。
孫立人和將領們商量後,覺得可以用一個團的兵力,直接襲擊加邁後方基地西通。從地圖上看,加邁與西通相距10公裏左右。
西通是日軍的後方基地,糧食彈藥堆積如山。按照常理,此處應囤積重兵,如果是曹操,曹操肯定會把精銳集中在屯糧之所,因為曹操善於斷人糧道。可是,田中新一,這個日軍第18師團的師團長,他的能力遠遠不及曹操。他在西通沒有駐紮重兵。
日軍是否在西通駐紮重兵,孫立人也不知道,他隻是判斷的。既然第18師團步兵指揮官相田俊二都要帶著30名士兵發起進攻,那麼加邁一定兵力祜竭。可是就算加邁兵力不敷,日軍依靠堅固工事,中國軍隊急切間也難以攻下,而雨季可是不等人的。既然相田俊二隻帶了30個士兵去增援加邁,那麼作為距離加邁僅有10公裏的西通,肯定已經沒有多少日軍了。奇襲西通,既可以占據日軍重要的糧食彈藥基地,而且還能夠把孟拱河穀的日軍一切為二,讓日軍首尾不能相顧。
中國將領就在賭日軍在西通沒有重兵,理由是繳獲的那封信件。
戰爭,其實就是賭博。當年日本軍事實力遠遠不及俄國,但是東鄉平八郎貿然一擊,擊垮了外強中幹的俄國,取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當年日本的明白人都知道日本絕對打不過美國,但是山本五十六就是賭美國一開打,就會退縮,不會參戰,而日本卻可以增加與美國談判的籌碼,結果發起了珍珠港偷襲,但是,山本五十六賭輸了。
中國軍隊準備奇襲西通,沒想到,半路上殺出了鮑特納。
當時,史迪威問孫立人,偷襲西通,需要多長時間?
孫立人回答:需要六天。
當時加邁、孟拱、密支那三個地方都處於膠著狀態,雨季又在快馬加鞭即將到來,史迪威嫌六天時間太長,問孫立人,三天時間如何?
孫立人打開地圖,指著南高江西岸的崇山峻嶺和茂密叢林說,偷襲的軍隊,上山下山,穿越叢林,偷渡河流,一路上最少要走300裏,而且在敵占區偷襲,還要做到人不知鬼不覺,非六天不可。
史迪威沉吟不語。
可是,一旁的參謀長鮑特納說話了,他說他可以去,隻需要三天就能夠趕到西通。
孫立人在冋憶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寫道:“因為從我國內地新來了幾團人,他(鮑特納)認為是新生力量,預備從中間挑選一團,再由美方自認為久經森林戰訓練者百餘人引路,所以他敢於自告奮勇地如此說。我說:“我走東邊,你走西邊,兩相包圍,而你又能早到,那不更好?”
史迪威通過了孫立人的建議。於是,中國軍隊兵分兩路,一路是新38師 112團,也就是方家績所在的那個團;一路是鮑特納挑選的一個團。
方家績所在的112團是在下午2點出發的,沒有山炮,沒有馬匹,沒有戰車,所有人都隻有隨身攜帶的輕武器。預計六天到達西通,而每個人隻帶了四天的幹糧,因為六天的幹糧,沒法帶動,長途奔襲,隨身行裝越少越好。而且,這一路上還不能生火做飯,以免炊煙被日軍發覺。
夜色漸濃,四周的鳥鳴漸漸停息,黃昏來臨了,而團長陳鳴人帶著這一支奇兵才行走了不到10公裏。因為劈樹開路,路實在太難走了。
當時,112團有1800人。1800人要行走00裏,而且還要穿越高山峽穀,飛瀑激流,而且是在日軍的占領區,隨時都可能與日軍不期而遇,所以風險相當大。
然而,如果此舉成功,陷入僵局的孟拱河穀戰役,一下子就活泛了。
112團出發的這一天是1944年5月21日,他們在叢叢的密林中披荊斬棘,伐木開道,所幸沒有遇到日軍。
5月22日,突然天降大雨,嘩嘩的雨聲能夠掩蓋戰士們行走的腳步聲和砍伐樹木的聲音,但是也會給他們的行走帶來極大的困難。
這是方家績第二次在密林中潛行,上一次是在李家寨。半年前,李克己營長帶著一個加強連被日軍包圍在了李家寨,方家績所在的機槍連奉命增援,他們也是在日軍的眼皮底下,趁著夜色,偷偷穿過日軍的封鎖線,潛人到了李家寨。而日軍做夢也想不到,就在夜晚,有一個連的中國軍隊,扛著機槍,踩著露水滴落在芭蕉葉上的聲音,走進了他們圍成了鐵桶一樣的包圍圈中,進行增援。
方家績說,在藍姆伽訓練的時候,有過夜襲的課程。為了掩蓋行動的腳步聲,就要踩著周圍能夠利用的一切聲音,聲音起,腳步起;聲音停,腳步停。
四天後,這支奇兵突然出現在了南高江邊。而南高江的對岸,就是日軍的屯糧之所西通。
南高江,是緬甸最長河流伊洛瓦底江的上遊。
平時,南高江寬隻有五六百米,然而因為連續四天的暴雨,南高江麵已經寬達上千米,河中心水深高達十米。
112團是奇襲,連山炮都沒有攜帶,更何況船隻。砍伐樹木做木筏,更不可能,因為對岸就是日軍的崗哨,稍有風吹草動,就會被發覺。
麵對著波濤翻卷的茫茫江麵,怎麼才能渡過去?
陳鳴人用電報告訴了孫立人,112團已經到了南高江江邊。
孫立人問:“沿途是否被日軍發現?”
陳鳴人說:“沒有。”
孫立人命令道:“設法於拂曉之前渡過南高江。如果不能渡江,就原路返回,不做無謂犧牲。”
可是要渡江,沒有渡江工具,怎麼辦?
中國駐印軍有的是辦法。方家績說,當初在藍姆伽訓練的時候,每個人除了進行精準射擊等常規訓練外,還針對緬北的地理環境進行叢林戰訓練,每個人要能夠負重爬樹,每個人要能夠負重遊泳。
負重爬樹還好理解,隻要四肢力量足夠,就能夠爬上高高的樹梢,可是,負重遊泳怎麼遊?任何一個人,隻要負重,就會沉下水中。
中國駐印軍的辦法是,利用每個人隨身攜帶的裝備,比如背包、膠布、鋼盔、水壺、幹糧袋等,鳧水過河。在藍姆伽,每一名中國軍人都學會了這種新穎的負重遊泳方法。
所以,上千米的河麵,對這些中國軍人來說,算不上一件難事。
緬北戰役的四年前,山西南部的中條山,96軍被日軍包圍。在突圍的時候,96軍的作戰部隊衝出去了,而新招的學生兵和童子軍000人被日軍截斷。這000名少年,很多人連槍都沒有領到,更沒有進行過任何軍事訓練。日軍將手無寸鐵的他們逼到了黃河岸邊,他們寧死不降,紛紛跳人黃河中。最後,生還的,隻有幾十個人。
這就是人們傳說的“八百壯士跳黃河”。實際上,當年那場戰役中,跳人黃河的不是800人,而是3000人;他們也不是成年男兒,都是些剛剛放下書本的娃娃。這是筆者在中條山多年采訪後得知的。
如果這些娃娃能夠得到新一軍這樣的係統訓練,該有多好啊。
112團全部渡過南高江,無一傷亡。團長陳鳴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孫立人後,孫立人命令陳鳴人,立即攻擊西通,截斷從加邁到孟拱的公路,將孟拱河穀的日軍攔腰斬斷。這條道路,是日軍穿越孟拱河穀的唯一一條道路。
孫立人在電文中說:“遲則誤事。”
陳鳴人接到孫立人的電文後,立即帶領112團展開攻擊。向前進攻,或許會有一條生路;向後退縮,隻有死路一條。
112團偷偷迂回到西通周圍。奇怪的是,日軍居然連崗哨也沒有設立。因為這裏是後方,西通的日軍絕對想不到,中國軍隊會突然出現在他們的麵前。向北,有加邁的日軍在抵擋著中國軍隊新22師;向南,有孟拱的日軍在抵擋著中國軍隊新38師。而中間的西通,是最安全的地帶。
112團完成了包圍圈後,然後發一聲喊,衝進了西通的日軍後方基地。此時,廚房裏的早餐還沒有做好,慰安婦也還沒有起床。
西通有日軍多少兵力?說出來都會讓人震驚。此處僅有日軍一個輜重中隊、一個不滿員的炮兵中隊,另外還有兩個看場子的監護中隊。輜重兵和看護兵能有多大的戰鬥力?這都是些老弱病殘,死老漢病娃;炮兵戰鬥力也不怎麼樣,在近距離的白刃戰中,炮兵總不能給大炮裝上刺刀。所以,112團一個衝鋒,就占領了西通。
112團攻打西通的時候,日軍還不知道中國軍隊是從哪裏出來的。他們拉響了防空警報,以為中國軍隊是空降到西通的。
如此重要的地方,日軍就把這些老弱病殘放在這裏。可見,當時的日軍已經把兵力用到了極限。中國軍隊算準西通沒有多少守軍,果然112團長途奔襲,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西通,將日軍的交通線截斷了。
隻帶著4天幹糧偷襲西通的中國軍隊新38師112團,勝利了;而隻帶著20天給養大舉進攻英帕爾高原的日軍第15軍,賭輸了。
112團占領西通,繳獲多少戰利品?說出來更會讓人震驚。此戰,繳獲15公分重榴彈炮4門,滿載械彈的大卡車75輛,騾馬500匹,裝滿糧食和彈藥的庫房15座,汽車修理廠1座,至於日軍的被服衣服鞋子,那更多得數不清。甚至還有1個慰安所。
陳鳴人向孫立人報告說攻占了西通後,孫立人立即去見史迪威。史迪威半信半疑,就派出小型飛機進行偵察,結果偵察飛機回來說,西通正打得激烈異常。日軍向西通方向增兵。史迪威興奮不已,他明白新38師112團已經占領了西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