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奇怪的村子(3 / 3)

不久,曹操病逝於洛陽,臨終前他留下《遺令》:“殮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珍寶。”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遺囑,將其遺體運回鄴地安葬。

但據民間的說法,曹操出殯之日,四門皆出棺槨,分葬於數十座早已經準備好的墓穴內。曹操七十二疑塚,自此起始傳天下。

“漳河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曹操墓七十二疑塚的說法在宋代以後進一步強化。宋代後期,宋金對峙,宋朝出於政治需要,以蜀漢自居,謾罵金朝為奪權竊國的曹魏。金朝幹脆就以曹魏為正統,推崇曹操,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但因曹操陵在地麵上已經難以辨認,於是,金人也就將錯就錯,就以七十二塚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

到了元代,人們對軟弱慘遭滅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懷念,同時對元朝異族統治極度不滿,於是借古諷今,更加醜化曹操的形象。元末羅貫中寫《三國誌通俗演義》時,也是秉承了這種思想。清代毛宗崗根據陶宗儀的《輟耕錄》等數據,在《三國誌通俗演義》中加入了“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的句子來。從此以後,漳河岸邊的北朝墓地也就被傳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塚了。

小說家之言雖然近於荒誕,但曹操生性多疑卻是史實。早年曹操起兵的時候,由於軍餉不足,便設立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

《水經注疏》記載:“操發兵入碭,發梁孝王塚,破棺,收金室數萬斤。”

曹操擁兵百萬,征戰那麼多年,其軍費開支之大,又豈是挖掘幾座陵墓所能夠的?所以在曹操的有生之年,究竟挖了多少陵墓,恐怕連他自己都算不過來。

試想一個生性多疑的人,在生前挖了那麼多人的陵墓,死後肯定也怕別人來挖他。所以,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雖然曹操生前立下遺囑“儉葬”,可是他一死,恐怕就由不得他了。身為兒子的魏文帝曹丕,再怎麼著,也不可能讓老爹在九泉之下窮得叮當響。

研究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生前並不節儉,每次賞賜有功之臣,也是從來不含糊的,這就是為什麼曹操為人奸詐,但卻有那麼多謀臣良將為他賣命的原因。

一個生前不節儉的人,又何以高調地提出死後“儉葬”呢?那就隻有一種解釋,告訴天下的盜墓賊們,我的墳墓裏沒有值錢的東西,別來挖了。

像曹操這種踩著別人的頭顱爬到權力頂峰的人,其仇家之多,肯定也是數不過過來的。那些想要報仇的人,在仇人已死的情況下,唯一能夠發泄怨恨的最佳手段,就是掘墳開棺戮屍。

當然,像曹操那麼聰明的人,自然是不會讓人掘墳開棺戮屍的。所以,曹操一麵提倡“儉葬”,一麵秘密安排諸多疑塚,讓那些想挖他墳的人,挖來挖去都挖不到他的真墳。

事實證明了曹操的精明,才幾十年的時間,司馬氏篡奪了曹魏的天下,朝中對曹操有宿怨的大臣們聯合起來,四處尋找曹操的真墳,想把他開棺戮屍,以謝天下。可這些人挖遍了七十二座疑塚,就是沒有找到真正的墓葬所在。

不過,有民間傳說,那些人在一個白發老頭的幫助下,於洛陽以西的堤旁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終於找到了曹操的真墳。士兵們進入墓室,將金銀財寶一掃而空,又把曹操的屍體搬出,剁成碎塊,甩入河中喂了烏龜。最後,官員們吩咐請出白頭老人,準備給他官做,可是老頭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樣無影無蹤。官員們後來經過多方打探,才知道老頭之所以曉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為他是黃巾起義張角三兄弟的後人。曹操是以鎮壓黃巾起義發的家,當年,張角在廣宗病死,黃巾起義失敗。參加黃巾起義的將領們,為了保護自己領袖的屍骨,在鄰近的縣埋了許多假墓碑,欺騙官軍。官兵們找遍了方圓三百裏地麵,挖遍了幾十座立有“大賢良師”的張角墳,也沒有找到張角的屍體。隻有曹操不肯善罷甘休,他依靠手下的摸金校尉,終於得知了張角真墓的秘密。於是,他親自帶領兵馬開赴張角的老家巨鹿郡內,在老漳河邊鑿穴探墓,終於在深深的河床下找到了張角的墓室。曹操由此深受啟發,生前秘密派人在洛河水下秘造墓室,又把參與修墓的人全部殺掉,想躲過後人的懲罰。可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張角兄弟的後人就猜透了曹操的詭計,為自己的祖宗報了仇。

傳說終歸是傳說,無非是宣揚人世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大道理,是世人的美好願望而已。

張角三兄弟雖死,但是他們所得到的《太平經》,並沒有失傳。

民國十二年,苗君儒曾經遇上為袁世凱算過命的李大嘴,李大嘴外號“李半仙”,以看相算卦為生,但其主要是看風水。李大嘴不虧是玄學的高人,一見麵就說出了苗君儒的身份,並且說他是當世奇人,這一生將有多次奇遇,隻可惜與女人有緣無份,注定孤獨。

與李大嘴暢談了一番之後,他對玄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當夜,他住在李大嘴家中,想拜李大嘴為師,可李大嘴堅持不肯收他這個徒弟,說他命硬,兩人沒有師徒之緣。言外之意,若是收了他,李大嘴會折壽。

他並沒有勉強,隻虛心地向李大嘴請教一些玄學方麵的問題。

兩人談到風水堪輿上,李大嘴拿出幾頁紙來,是隋代版本的《太平經》,神秘兮兮地說:唐代楊筠鬆所寫的《疑龍經》與《撼龍經》,就是根據《太平經》的殘本所著的,他隻憑這幾頁紙,就能替人看風水,要是有一整本書,就成為參透玄機的大師了。他還說,替馮國璋看過風水的郭陰陽(苗君儒與郭陰陽的故事,請詳見拙作《帝胄龍脈》),想拿檀香紙版的《疑龍經》,跟他換這幾頁紙,他硬是不答應。

苗君儒問李大嘴,這幾頁《太平經》是怎麼得來的,他說是先師臨死前所贈,至於先師是誰,他就不肯說了。

苗君儒從李大嘴那裏,學了不少風水堪輿的知識,對他的考古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即便發現一座帝王陵墓,也可以從山形與墓葬朝向上,大致看出墓葬內部的結構,選準地方挖掘下去,可以盡快地挖到主墓室,而不需像以前那樣,將整座墓葬挖開,費工又費時。

“苗教授,你在看什麼?”一個聲音從苗君儒的身後傳來,他回頭一看,見是崔得金。

崔得金仍穿著昨天的衣服,斜挎著手槍,腰間紮著皮帶,與昨天不同的是,腳上穿著一雙黃色的皮靴,不再是棉布鞋。

他把腳在地上用力踩了幾下,有些興奮地說:“這皮鞋穿著就是舒服。”他見苗君儒不說話,接著說道:“苗教授,昨天晚上肖司令和日本鬼子打了一戰,這雙鞋子是肖司令派人送來的戰利品。隊伍緊急轉移了,鬼子封了山,你的那幾個學生可能暫時來不了。沒事,你多住些天,等他們就是!”

既然學生們因為戰事來不了,苗君儒隻得耐心地在這裏等下去,何況他手上的傷沒好,去哪裏都不方便,倒不如在這裏休養。

崔得金走到苗君儒身邊,望著對麵山穀上方的五色祥雲,說道:“我剛來的時候,也覺得很奇怪,村名叫‘抬棺’,村裏的人都姓守,那朵天子雲下麵就是皇帝穀,村裏的人說,山穀裏葬了一個皇帝。每年的正月二十三,他們都會到穀口去祭拜。我查過了,曹操的忌辰是220年3月15日,正是正月二十三。你說,葬在皇帝穀裏的,會不會就是他老人家?”

苗君儒問道:“你來這裏多久了?”

崔得金如實說道:“一年多!”

苗君儒問道:“這一年多,你在這裏做什麼?”

崔得金說道:“那是我的工作,不需要告訴你吧?”

苗君儒淡淡地說道:“既然你這麼說,我們沒什麼好談的,你忙去吧!”

崔得金訕訕地說道:“你可不要亂跑,肖司令叫我負責保護你安全的。這周圍經常有鬼子和漢奸,還有幾夥土匪。隻要你不離開村子就沒事!”

苗君儒看著崔得金離去的背影,覺得這個人的言行與常人不同,感覺有些怪怪的,可又說不出到底怪在哪裏。

抬棺村子並不大,從地理位置上看,沒有一點戰略價值。村子裏的人不多,也不太喜歡和外界的人打交道。

“有女不嫁抬棺村,好男不走抬棺道”,自古以來,抬棺村的人極少與外麵的人交往,而外麵的人也非常忌憚抬棺村,遇上抬棺村的人,似乎就沾上了晦氣。

抬棺村的男人要想娶婆娘,都是花錢去外麵的貧苦人家買回來的。而本村的女人,也都嫁給本村的男人。雖說有一條與外界連通的牛車道,可一年到頭都沒幾個人走。

抬棺村和皇帝穀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禁地,若非抗日局勢的需要,八路軍也不會派人到村子裏去。

從38年到40年這三年間,八路軍派到村子裏的工作隊或者小股駐軍,不是喪心病狂地胡亂開槍或者自殺,就是變成瘋子。前前後後損失上百人,查來查去都查不出是什麼原因,直到派來了崔德金。

一個懂風水堪輿的人,在這地方呆了一年多,究竟是為什麼呢?

正想著,從村西頭傳來一聲女人歇斯底裏的尖嚎。